专家信息 | CEA基因瘤苗 | 健康人CIK治疗肿瘤 | 脐血CIK治疗红斑狼疮 | 科学研究 | 论文专著 | 荣誉奖励 | 健康人免疫细胞治疗肿瘤新方法 | 媒体报道

 

健康人CIK免疫细胞治疗晚期肿瘤临床初探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祁岩超 王远东

    —. 一个出乎预料的病例的出现

    医生束手无策、病情山穷水尽

    患者XXX,女,36岁。2006年10月在河南省XXX肿瘤医院诊断为左乳腺癌,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2006年12月TA方案化疗4个周期。2007年4月份发现左锁骨上肿块,穿刺诊断为乳腺淋巴结转移, 同时发现双肺和纵膈肿瘤转移灶。再用化疗效果不佳,且病情进展,胸水出现。当地医生建议到外地治疗,患者于2007年6月来到广州治疗。

    当时复习病历:病理诊断:左乳低分化腺癌,部分为透明细胞癌,部分为髓样癌,浸润脉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ER(+),PR(±),CERBb-2(+++),CA15-3(++),伴有双肺,纵膈,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胸腔积液。由于病情已到晚期,且化疗无效。有关专家建议试用生物治疗。常规生物治疗(脐血CIK)一个疗程后,患者自觉症状如胸痛,胸闷明显好转,锁骨肿块亦有明显缩小。可半月后锁骨上淋巴结又有增大。再用生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患者病情明显恶化,胸水明显增多。胸痛明显,睡觉不能平卧,需2—3天抽胸水一次。肺部转移灶增多,侵犯支气管,咳嗽严重,昼夜不停,通宵不能入眠。饮食差,精神萎靡不振,连起床的力气都不足。

    2007年7月23日进行PET检查:1. 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化疗后复发转移,行粒子植入后,左侧胸壁广泛复发。2. 双肺弥漫性转移,双侧胸腺转移并中等量积液。3. 双侧锁骨上,左侧腋下,双侧肺门及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4. 全身多发骨转移。

    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显示,病情已到晚期,医生也无回天之力,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有关专家建议放弃治疗, 尽快回安阳。

病情奇迹好转 患者柳暗花明

    从广州到安阳火车需要20个小时,为了保障患者途中安全,,医生计划在她出院前再抽一次胸水,我们想再用几天生物治疗提高一下体质。

    因他们来广州时检查发现:XXX的免疫细胞为1195/μl,而她丈夫XX的为3242/μl,几乎是XXX的三倍。建议用丈夫的免疫细胞制备CIK对患者进行治疗。用健康人免疫细胞治疗病人,国内外尚无见到报道,这是一种大胆尝试,结果奇迹出现了。

    2007年7月26日:XXX第一次,可能也是全国第一例接受异体健康人CIK治疗。27日上午8点随访:患者精神和体力明显好转,咳嗽次数显著减少,26日晚仅咳三次,休息较好。

    本次生物治疗7月29日结束,患者反应非常好,几乎不再咳嗽了,睡眠良好,食欲明显增加,而且是一个多月来第一次能起床收拾房间和洗菜做饭。其主管医师称,本次生物治疗是他们见到的所有CIK治疗效果最好的一次。

    在生物治疗的保驾下,患者于2007年7月底顺利回到安阳老家。

    由于我们对异体健康人CIK生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心中无数,且患者的病情已到了终末期,我们就告诉其家属应有思想准备。常规情况下,生存期不会超过3个月。患者 回到安阳后即开始准备后事,让亲戚去见最后一面。由于估计病情难以回转,所以三个月内我们医生也没有敢再随访。

    预想不到的喜讯出现了。于2007年9月19日,我突然接到XXX的一个电话说,她已经治好病出院了,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再次追问时她说,7月回到安阳后又住进医院,7、8、9月三次CT检查,病情逐渐明显好转。双肺和双侧胸膜转移灶全部消失。纵膈转移淋巴结明显缩小。10月6日CT检查显示,胸部未见转移灶,纵膈转移灶亦消失。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很好。

    2007年11月2日来广州PET复查:1.左乳腺癌术后、化疗后复发并转移再次综合治疗后:原左侧胸壁肿瘤大部分消失,代谢较前明显减低,提示疗效显著。2.原双肺弥漫转移灶基本消失; 原双侧胸腔积液现已完全吸收。3.原双侧锁骨上、左侧腋下、双肺门及纵膈多发淋巴结转移灶,大部分已消失。4.T10、11、12、14、右侧髂骨多发骨转移。

    就这样异体健康人CIK治疗肿瘤的奇迹出现了。

    二. “癌症有望两年内被攻克”的爆炸性新闻

    当我们正在为XXX的神奇疗效感到宽慰和深思时,2007年9月21日,我们在因特网和广州日报看到了美国科学家通过注射健康人的免疫细胞方法,癌症有望两年内被攻克的动人新闻。

    “癌症终有一天会被人类彻底征服,这一天可能远比你我想象的要近!” 2007年9月在英国剑桥举行的国际抗衰老会议上,一项免疫细胞研究领域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中国旅美科学家崔征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长达8年的研究证明:有些人的粒性白细胞的抗癌能力很强,这些免疫细胞在抗癌方面的效率能够达到普通人的50倍,这些免疫细胞能够帮助癌症患者抗击癌症,甚至治疗癌症。

    其实,崔博士对免疫抗癌疗法的研究早在1999年就已经展开。当时他和同事发现一只雄性小白鼠对几种不同类型的致命癌细胞表现出完全的免疫性,从那之后,他们培育出了源自这只小白鼠的15代、约2000只老鼠,而这些后代中的40%被发现遗传了免疫能力。

    通过从具有免疫能力的小白鼠身上提取粒性白细胞并注射到普通小白鼠身上,后者也具备了对癌细胞的免疫性,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已经患癌的小白鼠被注射之后,它们身上的肿瘤开始慢慢变小,并在几周内完全消失了。

    美国科学家近日公布一个好消息称,日后可以通过向癌症患者体内注射来自健康人的免疫细胞的方法治愈癌症,这项技术有望在两年之内成功应用。

    崔征博士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用健康人免疫细胞制备CIK进行生物治疗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 我们的临床经验和肿瘤免疫编辑理论

    1. 我们的临床经验

    肿瘤的生物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第四大常规疗法,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又是生物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开展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有近20年的历程。体会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9年—2001年,用患者自体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结果是: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制备LAK细胞成功率仅60%强。制备成功后输注病人的有效率只有30%强,故总有效率仅20%左右,低于国内外报导的LAK细胞有效率30%左右。

    第二阶段 2001年—2007年,采用脐带血制备LAK细胞,培养成功率明显升高,达90%左右。临床输注脐血LAK细胞,有效率达40%强。主要表现在患者的自体免疫功能明显提高,有些实体瘤明显缩小或消失。

    第三阶段 2007年—2008年,采用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CIK。体外培养制备成功率接近100%,临床有效率达60%,主要表现在其它方法治疗无效。包括自体或脐血CIK治疗无效者仍有效果,有些还出现了奇迹般的效果。

    为什么脐血CIK细胞效果优于患者自体CIK细胞

    健康人CIK细胞效果又优于脐血CIK细胞?

    珠江医院博士生导师郭坤元教授的一项研究说明了患者自身CIK细胞疗效不理想的原因。

    他把健康人的NK细胞和红白血病的癌细胞K562按1:1的比例进行共同培养,检测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果是正常NK细胞对K562的杀伤活性为54.3%

    他再把“服过役”的NK细胞和K562细胞的“残存者”在分组共培养检测:“服过役” 的NK细胞对原代K562细胞和“服过役”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残存者”的杀伤作用。

    结果:原代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残存者”杀伤活性为24%,“服过役”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残存者”的杀伤活性仅有16%。

    也就是说:当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第一次战斗时,NK的杀伤活性为54%,这二种细胞第二次战斗时,NK的杀伤活性仅有16%,不足第一次的30%。

    这说明,NK细胞和肿瘤细胞第二次“见面”时,其杀伤活性降低了70%强。

    这个实验结果在某些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用患者自体免疫细胞制备的LAK临床疗效只有20%多的现象。

    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人体的“公安部队”—NK和T细胞和“敌人”—肿瘤细胞同流合污了。或者说是肿瘤细胞为了逃避NK的杀伤变得更“狡猾”了,一方面减少自己的特异标志—抗原性减弱,另一方面主动逃避免疫细胞的杀伤—免疫逃逸。这种“残酷的达尔文式选择”也在某些方面诠译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难以治疗的根本原因。

    2.肿瘤免疫编辑理论

    肿瘤免疫编辑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的同时,肿瘤的恶性程度逐渐增加,导致免疫系统和肿瘤的力量对比失衡,最终可导致机体死亡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如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的建立,学者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证实该设想的正确性。同是,实验研究还表明,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组织有同时也推动着肿瘤的恶性发展,免疫系统既可识别和杀伤肿瘤组织,又能推动肿瘤组织的恶性化的程度增加,这种双重作用被人们认识后,肿瘤免疫编辑学说才正式被提出。通过多年实验和临床观察,华盛顿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又进一步提出了肿瘤免疫编辑的3个过程,即免疫清除,免疫对抗和免疫逃逸

    ① 免疫清除过程

    免疫清除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组织,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在该阶段,如果机体能成功地清除肿瘤细胞,肿瘤的免疫编辑至此结束,而不涉及到免疫对抗和免疫逃逸过程。

    正常健康人体内每天都有几十万正常细胞变成突变细胞,又有几万个突变细胞变成癌细胞。正是由于T细胞和NK细胞功能正常,及时清除了肿瘤细胞,才保持了机体的健康状况。

    ② 免疫对抗过程

    免疫对抗过程可能是三个时期中历时最长的阶段,在人类可达数十年之久。很多人类实体瘤从最初的致癌物暴露到临床发病,时间可间隔20年。在此期间,逃逸的就具有异质性的,基因不稳定的肿瘤细胞最终使肿瘤能够抵抗免疫系统的攻击。基因组不稳定使得弱免疫原性的肿瘤突变体的产生成为可能,其中部分肿瘤细胞能够在免疫选择的环境下无限生长

    机体的免疫系统虽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组织,但不一定能将其完全清除,经过免疫清除后,存活下来的弱免疫原性肿瘤细胞和免疫系统之间可以动态平衡的状态共处,这种共存状态我们称之为免疫对抗。在免疫对抗阶段,淋巴细胞和IFN-γ等对肿瘤组织中的肿瘤细胞进行选择杀伤,识别并杀伤免疫原性强的肿瘤细胞,而弱免疫原性的肿瘤细胞的得以保留,华盛顿大学肿瘤研究中心称这阶段是“残酷所达尔文式选择” 。尽管大量的肿瘤细胞被杀死,但一个肿瘤组织含有许多基因不稳定的肿瘤细胞和突变的肿瘤细胞,这些对免疫系统抵抗力高的肿瘤突变体能够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共存。

    通过手术、放疗和化疗治愈的肿瘤患者,应该说大部分都是处理免疫对抗阶段的缓解期。这时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处于均势力敌的对抗阶段,也犹如拔河赛中双方力量处于均恒相持阶段。如果能在这个天平上,给免疫细胞组增加一个不大的法码,也会有打破平均,使免疫细胞有效清除肿瘤细胞,避免肿瘤复发,达到彻底治愈肿瘤的目的。当然这个设想有待基础和临床研究验证。

    这一理论对肿瘤高危人群中的健康人和处于肿瘤缓解期的现症病人的免疫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③ 免疫逃逸过程

    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在清除阶段被完全终止;也可能进入平衡期经过或长或短的相持阶段,经过免疫重塑绕过机体的免疫防御形成临床肿瘤,即进入免疫逃逸期—肿瘤临床症状出现和恶性发展期。很多文献报道,免疫逃逸是肿瘤经过免疫系统重新塑造的结果。

    免疫编辑能够较全面概括机体免疫系统和肿瘤的相互作用,对免疫编辑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对人类肿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可以在分子、细胞水平增强免疫系统清除肿瘤的能力;肿瘤进入平衡期后,可以加强基因组的稳定性防止免疫重塑而产生低免疫原性的肿瘤;当肿瘤进入临床阶段,即免疫逃逸期,可以逆转其逃逸机制,提高肿瘤的免疫原性。

    我们的用健康人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是在肿瘤免疫编辑的理论指导下的一崭新技术,临床应用已显现了良好苗头,期望能在更多的临床治疗中得到理想结果。

    当然肿瘤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未完全清楚,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而为临床肿瘤的攻破提供新的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