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应用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学术组织

基本信息:

俎栋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E-mail地址:dlzu@pku.edu.cn

个人主页:http://www.phy.pku.edu.cn/personnel/ihip/dlzu.xml

个人简历:

1946年生于山东省惠民县,1965 –1970 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读书,7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90-1991 美国康乃尔大学核实验室访问研究RF超导加速腔一年(导师是Hasun Padamsee)。199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铌腔实用化设计”;

1997-9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医学图像融合的子波方法的研究”。77-94年主要从事加速器物理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涉及“核磁共振(NMR)磁强计”研制、高稳定度高功率磁铁电流源改造、束流脉冲化系统设计预装和预调、4.5MV静电加速器高压测量地线等。95年至今主要从事核磁共振成像(MRI)物理和工程方面的研究。  

教学、教材和著作:

1979-1985承担核物理专业本科生电磁学辅导和主讲(共五届)、电磁学实验课教学(两届),编写“电磁学习题课教材”内部讲义(14万字)1982年由北大教材科印出;

1984-1998承担研究生“电物理实验”、“加速器技术选题”实验课(隔年开课,共十五届)部分教学和部分实验讲义编写以及实验设备研制。

1993年开始接班主讲本科生“电动力学”(A类)主干基础课(十一届),撰写“电动力学”讲义和“电动力学习题解答(教员用书)”2002年北大教材中心印。2006年电动力学教科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1995年开始讲“核磁共振成像学(MRI)”研究生课程(4学分必修)(计16届),撰写“核磁共振成像学”讲义1998年由北大教材科印出。2001-2002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被遴选为全国研究生优秀教材,2004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1998年在唐孝威院士主编的《脑功能成像》专著中有两章由俎栋林教授主笔。

2008年新开“MRI工程学”研究生选修课,讲义待印。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早年主要从事加速器物理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涉及"核磁共振(NMR)磁强计"研制、高稳定度高功率磁铁电流源改造、束流脉冲化系统设计预装和预调、4.5MV静电加速器高压测量地线等。近年来主要从事核磁共振成像(MRI)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铌腔实用化设计",主持,1992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医学图像融合的子波方法的研究",主持 ,1997-1999。

科学研究成果及社会效益:

独立研制NMR磁强计,实验室应用20年;1989主持磁铁电流源改造成功,在4.5MV静电加速器上稳定运行至今;1990协助陈佳洱院士带博士生亢孝俭加工、预调、预装的束流脉冲化系统在线运行已十几年。4.5MV静电加速器项目于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集体奖)。

和德国DESY实验室并行分别独立提出新的“CES”结构,设计出世界上最优的太电子伏超导直线对撞机加速器(TESLA)加速腔。DESY腔用于小TESLA试验加速器,就关键指标(Es /Ea和k)来说俎栋林教授设计的北京TESLA腔比DESY腔更优越,而且克服了“陷阱模”问题,对未来设计真正TESLA对撞机有参考价值。在国际1993粒子加速器会议上公布BEIJING腔的设计参数后,引起国外同行关注。随即美国物理学会(APS)束流物理部邀请俎栋林作APS“匹配会员”(免交会员费)(1994-2005).正式文章于1998年在IEEE NS-45(1)上发表,从1993保持着领先的世界记录10余年。世界级加速器专家(美国SSC设计者、直线对撞机概念提出者、中科院高能所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工程总顾问)Maury Tigner教授的评价是“这个多胞超导腔腔形最佳化研究结果在以后直线对撞机设计及其它应用中十分有用,对国际社会有很大帮助”。

1996-97年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上发表一组文章,对国内深入了解RF超导加速腔和直线对撞机、发展RF超导技术有一定推动作用。

1995年转入MRI研究,主要精力聚焦在技术人才奇缺的MRI物理和工程方面。旨在提高中华民族MRI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譬如超导MRI柱形磁体、梯度、RF线圈设计,永磁MRI磁体、平面梯度、匀场线圈设计,MRI谱仪控制台研制,梯度放大器设计研究,低噪声RF前置放大器、T/R开关设计研究等,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研究生,成为MRI企业技术骨干。这些青年才俊通过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关键技术,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某些主流技术、核心技术部件已经国产化,如临床MRI谱仪控制台已经国产化,0.5T永磁磁体创新设计,1.5T超导磁体设计等。实验室也直接取得一批研究成果,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如把设计有限尺寸MRI匀场线圈的目标场方法即逆方法发展到极致,使逆方法步骤和正方法一样操作,非常方便应用。为今后MRI产业持续提升储备了有用的技术。至今俎栋林与其研究生们已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 SCI、EI收录20几篇。

栋林教授认为MRI没有放射性,对于生命科学来说几乎是最重要的科学仪器,临床MRI系统在MRI仪器中又处在主流地位。对这项高新技术掌握与否,以及掌握的程度高低能直接标志一个国家发达的程度。

除MRI领域外,由于主讲电动力学十几年对光速、狭义相对论以及“超光速现象”产生了深入的思考。俎栋林提出了一个“单光子经典结构模型”(网上杂志:PIERS ON LINE),利用这个模型可以对“超光速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这个模型还在发展、完善之中。

发明专利:

1.  相对论生电机 俎栋林  2002-12-18 专利

代表性表论文:

[1] Donglin Zu, Jiaerh Chen, Design Study on a Superconducting Multicell RF Accelerating Cavity for Use in Linear Collider, 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 1998,VOL.45,Iss1,pp114.(SCI,EI) RF超导腔. Pdf 查看

[2] Donglin Zu, Concept Design of a New Structure of 1.3GHz Single-cell Superconducting Cavities, 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English-edition 1997,21(1),491-503(SCI,)   

[3] 俎栋林,陈佳洱,直线对撞机用的RF超导多胞加速腔和陷阱模研究,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Vol.21, No.2, 180-186, 1997   

[4] 俎栋林,1.3GHz新结构超导实用单胞腔物理设计,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11): 1041,1996   

[5] 俎栋林, 陈佳洱, RF超导腔低温实验原理,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7),663,1996.7.   

[6] Donglin Zu, Jia-er Chen, Study on TESLA cavity shape, Proc. of 1993 particle accelerator conference,1095-1097, Washington D.C., May 17-20,1993.(EI)   

[7] Yu Lifeng, Zu Donglin, et al, Multi-Modality medical image fusion based on wavelet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it’s quality,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Vol12,No.1,42-48,2001.(EI收录)   

[8] Zu Donglin(俎栋林), Guo Hua(郭华)等,A Design of Novel Type SC Magnet for Super-High field fMRI by using Harmonic Analysis Method of Magnetic Vector Potentials,Chinese Physics,11(10):1008-1012,2002(SCI收录) Pdf 查看

[9] TANG Xin, ZU Donglin and BAO Shanglian. A new design method for asymmetrical head gradient coils used for superconducting MRI scanner,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4(9):753-757。(SCI) Pdf 查看

[10] JIANG Zhongde,ZU Donglin and Gu Xiaofang, Design of an MRI quadrature-data acquisition card,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6(3):255-259,2006 (SCI) 

[11] Wentao Liu, Donglin Zu, Xin Tang and Hua Guo, Target-field method for MRI biplanar gradient coil design, J. Phys. D: Appl. Phys. 40 (2007) 4418-4424(SCI收录) Pdf 查看

[12] Wentao Liu, Donglin Zu, Xin Tang,Cylindrical-surface shim coils for superconducting MRI: a novel design,Chinese Physics B, 2010,19(1): 018701-1-12(SCI) 

[13] Wentao Liu, Xin Tang, Donglin Zu, A novel target-field approach to design bi-planar shim coils for permanent-magnet MRI, Concepts in Magnetic Resonance Part B (2010) Vol. 37B(1) 29–38 Pdf 查看

[14] Xuna Zhao, Min Chen, Cheng Zhou, Chen Zhang ,Shuguang Hu, Manlin Chen, Donglin Zu,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Dual Acceptance Window Weighting Function for Right Coronary MR Angiography at 3.0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2010, 

[15] Tang Xin, Hong LiMing & Zu DongLin, Active Ferromagnetic Shimming of the Permanent Magnet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anner, Chinese Physics B(2010) 19(7): Pdf 查看

[16] ZU DongLin, HONG LiMing, CAO XueMing, TANG Xin. Analysis on background magnetic field to generate eddy current by pulsed gradient of permanent-magnet MRI. Science China E, 2010 Vol. 53 (4): 886-891 Pdf 查看

[17] Xin Tang, Donglin Zu, Tao Wang, Baohui Han. An optimizing design method for a compact iron shielded superconducting magnet of MRI. SUST (accepted) Pdf 查看

荣誉奖励:


1. 1998年4.5MV静电加速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俎栋林是研制人之一;

2. 1998年度获“东方硅谷科学家”奖教金;

3. 2001年度获北京大学“正大”奖教金;

4. 论文“静磁边值问题和魔球、魔环式永磁体”获“首届全国大学物理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学术组织:


1. 美国物理学会匹配会员(免交会员费),1994年至今。

2. áCT理论与应用研究ñ 杂志编委。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