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国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
教学情况
|
科学研究
|
论文专著
|
荣誉奖励
|
学术交流
|
国际合作
|
媒体报道
中文媒体报道

  1、刘俊国:年轻学者待遇偏低 科研人才流失严重

  2、我校教师荣获“寻找青年科学之星”金奖

  3、刘俊国:与“水”结缘

  4、专心学术,苦中作乐;投身科研,成就一生——专访第一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刘俊国教授

  5、水文水资源专家刘俊国教授

英文媒体报道

  1、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 2009

  原文链接:http://www.egu.eu/awards-medals/award/arne-richter/2009/junguo-liu.html

  2、ProSPER.NET-Scopus YSA 2012

  原文链接http://asia.elsevier.com/elsevierdnn/ProSPERNETScopusYSA2012/tabid/1973/Default.aspx

  3、Science Diplomacy Delegation Visits DPRK for "Remarkable" Symposium on Land Use and Forests

  原文链接http://www.aaas.org/news/releases/2012/0328dprk.shtml

  4、A thirst for meat: changes in diet, rising population may strain China's water supply

  原文链接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1200/is_3_173/ai_n24234046/

   5、Hunger hotspots of the future revealed

  原文链接: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0026803.600-hunger-hotspots-of-the-future-revealed.html

  6、Parched China to slash water consumption by 60%

  原文链接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16615-parched-china-to-slash-water-consumption-by-60.html

报道一

刘俊国:年轻学者待遇偏低 科研人才流失严重

  【财新网(微博)】(记者 李虎军)“现在有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甚至是讲师,没有足够的经济保障,这让他们做研究非常非常难”。2012年3月18日,第三届“青年科学之星”环境科学领域金奖得主、北京林业大学刘俊国教授,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的“寻找青年科学之星颁奖典礼”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当天,35岁的刘俊国在代表获奖科学家致辞时,趁机“替所有的青年科学家说话”。该奖项由中国科学报主办,爱思维尔出版集团协办,本届共有43位获奖者。获奖者均在40岁以下,其代表性论文具有较好的国际影响力。

  “我在欧洲学习工作了近十年,这十年期间,我的奖学金、我的工资足以支持我的生活,让我安安心心地研究,舒舒服服地生活。”五年前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瑞士联邦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室担任过研发科学家的刘俊国说。

  相比之下,在中国大陆做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乃至正式工作的讲师,待遇普遍不令人满意。据财新记者了解,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少数高校的研究生待遇目前好于国内其他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生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或3000多元补助。而国内更多的高校,硕士生每月仅有两三百元补助,博士生也只有每月1000多元。

  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在科学网博客上说,文革之前,他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过四年的研究生,同龄研究人员的工资为56元,而他享受的国家助学金是每月42元。

  上世纪60年代的42元人民币,足以让一位年轻研究生无忧无虑地地生活。不过,有学者指出,当时中国的研究生人数少得可怜,如今经过不断扩招,研究生总人数相当可观,很难再拿当年的标准来比较。

  多位学者建议,改变研究生待遇偏低的局面,首先应从科研经费体制入手。很多中国学生,到美国等国家读研究生可以拿到全奖,而导师提供的奖学金往往来自于其研究经费。在这些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博士后工资等人力成本,常常占到研究经费的一多半比重。而在中国,人力成本比例一直过低,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人员费用就控制在15%以下。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会议上,特地提出进一步提高在读研究生生活待遇的建议。他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研究生待遇应该主要由研究经费来支出。

  中国科协2010年度开展的“我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取向调查”课题显示,仅有24.3%的博士生从事工作与其所学专业完全对口。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彭先觉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博士生毕业就中断课题研究,“是莫大的浪费,更是一种奢侈行为”。

  博士毕业后在国内高校做讲师,通常薪水微薄,估计是上述“奢侈行为”产生的诸多原因之一。刘俊国告诉财新记者,很多国内高校的讲师,收入少得可怜,有些年轻学者每月扣除保险金和公积金之后,拿到手的工资不到3000元,却要在北京等生活成本高昂的城市中养家糊口。

  “有很多青年科学家,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科研梦想。因此,我呼吁全社会关注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改善他们未来的生活待遇,让青年科学家在人生的黄金时期能够专心地研究,体面地生活。”刘俊国说。  

报道二

我校教师荣获“寻找青年科学之星”金奖

  3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中国科学院团委、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第三届“寻找青年科学之星”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43名优秀青年科学家,从近500名优秀科研工作者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了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气候变化五大研究领域中的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我校自然保护区学院刘俊国教授荣获环境科学领域金奖。

  “寻找青年科学之星”活动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基于坚实证据的青年科学人才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通过报名邀请、指标计算、同行评议三个环节进行。其中指标计算包括测算符合报名条件候选人的“代表作相对引用水平”、“个人H指数”、“代表作国际影响力”,组委会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涵盖内容最广泛的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同行评议环节则邀请了每个领域内的优秀科学家,对15名得分靠前的候选人提交的代表性论文进行最终打分,结果经网络公示后,确定出每个领域的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

   “寻找青年科学之星”评选活动举办三年来共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百余所高校、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院所和其他知名科研机构的千余名青年科学家积极参与。追踪调查显示,前两届90名获奖者中已有1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获得了“千人计划”。

  刘俊国教授2009年应聘我校自然保护区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和湿地保护与管理。现在已发表SCI文章20余篇,其中包括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原创性文章1篇,在水文水资源领域顶级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发表文章4篇。PNAS文章已经被下载8000余次,2012年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论文。由于突出学术成绩,刘教授2009年荣获欧洲地理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为全球首位荣获此奖的水文学家。2011年荣获由联合国大学、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等多家单位共同评定的ProSPER.Net-Scopus青年科学家奖,并荣获“生物多样性及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全球冠军。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绿色新闻网2010-4-23

报道三

刘俊国:与“水”结缘

  刘俊国,自然保护区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年前,为了报效祖国而回国。他说,林大是一个关注人才、关心人才、培养人才的好地方,在这里,他希望那份与“水”的情缘能“开花结果”,为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刘俊国的研究方向是水文水资源、生态系统评价、气候变化影响等。今年32岁的他是二级教授里最年轻的,迄今为止已经发表了SCI论文近20篇,其中包括在《科学》、《自然》上发表通讯文章3篇。这在同龄人中是不多见的。刘俊国还有这样几个“唯一”的经历,被欧亚基金会评为优秀亚洲科学家,是当年获奖的唯一学生;参加第一届 “世界青年科学家学院大会”,是唯一受邀参会的中国学者;欧洲地理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是全球唯一一位水文学家。 刘俊国说:“关注

  ‘水足迹’,缓解水危机,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如今做自然保护区学院学科带头人的日子里,他把新团队研究定位在水文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上,总之力求突出一个“水”字。他带领的团队在大尺度蓝、绿水资源评价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0 年,刘俊国联合水足迹之父”等国际知名专家在JounalofHydrology上组织了一个专栏,对全球大尺度蓝、绿水资源进行全面评价。十月底,他组织在我校召开了首届中国水足迹培训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印度、英国等国的23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刘俊国说,命运之路是自己拼搏出来的,从上大学、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到自主研发了GEPIC模型,到出席高层学术活动,到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他一路收获着成果和进步,靠的是自己滴水穿石的执着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他开发的GEPIC模型的时候其实没有任何程序语言的基础,完全靠自学看书、到美国德克萨斯去学习,常常是用几天的时间解决一个专业人士几分钟就搞定的问题。就这样坚持下来了,他的模型成为国际上最早用于评价全球蓝、绿水的模型之一。

  目前,刘俊国一直倾力打造着自己的科研团队,当然他非常希望在团队中吸纳到国际上的优秀青年学者。用他的话说,自己的发展已经不是第一位的,希望通过平台带动更多的人成才,培养出更多的有为青年学生,将中国的水资源与自然保护事业推向新的台阶,那才是他心里真正的心愿。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报》2010-11-08

  

报道四

专心学术,苦中作乐;投身科研,成就一生

——专访第一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刘俊国教授

  刘俊国,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客座研究员, IIASA实施规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水资源系统委员会(ICWRS)委员,国际水足迹网络(WFN)同行评议委员会委员,国际杂志《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编辑。曾在多家SCI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18篇),包括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上发表通讯文章3篇,在《PNAS》上发表文章一篇,在水资源领域权威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上发表文章2篇,在国内顶级刊物《中国科学E辑》发表文章1篇。

  2010年12月11日晚,借北京林业大学第一届青年学术年会之机,我们十分荣幸地采访了此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刘俊国教授。 访谈开始,刘俊国教授首先谈到了自己参加北林第一届青年学术年会的看法和感受。他说,此次年会让他感受颇深。近年来,学校正在积极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全校上下也更加重视学术研究,此次学术年会的召开正是这种转型的集中体现。此次年会以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为主体,体现了学校对青年教师及研究生的重视和肯定;同时,也可以看出学校对青年学者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把精力集中投入到学术科研中来,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越走越好,为学校、为国家做出贡献。刘教授认为,学校从上到下都已经达成一种共识,就是要越来越重视学术,这一点让他感受十分深刻,也倍受鼓舞。

  在谈到自己在学术研究上的亲身经历以及获得的成就时,刘教授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经验。首先,是要从兴趣出发。他说,科研工作常常是十分辛苦的,而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苦中作乐,善于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来寻找研究方向。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兴趣是促使自己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创新的重要因素,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就会在研究过程中充满激情,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从而产出更好的成果。其次,是要坚持勤奋治学。在采访中,刘教授反复强调勤奋治学的重要性,他说,人的天赋是既定的,要想在后天有所成就,就必须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去学习。对我们研究生搞科研来说,就是要多花时间,多做事情,在学术研究中,勤奋的态度也是研究生成才的必备条件,勤奋治学是成功登上学术之峰的必由之路。第三,是要和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刘教授谈到了自己在求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同导师进行沟通,导师也始终悉心地帮助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确定研究方向,并指导自己完成论文写作。他认为,对于研究生来说,与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使自己在学术研究中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在谈及导师对研究生成长的作用时,刘教授认为,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的言传身教、传道授业对于研究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研究生导师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学生的学术研究及生活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一个好的导师会对学生的学术甚至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该是隶属关系,而更应该是一种友情关系甚至是亲情关系。他还与我们分享了他多年来同他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以及合作导师之间的点滴故事。他说到,尽管已经本科毕业已经十年了,他现在还始终和他的硕士生导师保持着良好的联系,而导师也始终对他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指导。而对他在国外的博士生导师,他们现在还始终保持着项目合作关系,他们现在还常常为了争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打一个多小时的越洋电话,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帮助与支持,才促使他有了今天的这些成就。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刘教授对于自己的学生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他强调,成才是终级目标,科研只是成才道路之一,他也不希望每一位研究生将来都走学术科研的道路。但是,在研究生阶段,还是应该坚持学生的本职,以学习科研为主。他强调,每一位研究生都应该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所从事的学术研究领域要有前瞻性、全球性的眼光,要注重视野的开阔和研究思路的培养。其次,要特别注意积累,现在的学术研究不可能凭空想象,大量地研读本研究领域的重要最新文献,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领域的重点,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和研究。再次,要懂得如何把兴趣点转变为切入点,进而转化为学术研究的成果。同时,刘教授强调,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应树立自信,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博士论文过程中,对于最前沿的领域进行研究,更应充满自信。此外,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还应注重团队学术氛围的培养,要在科研中形成团队的力量,强调团队的共同协作,在团队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的成长。

  访谈最后,刘教授说道,近年来学校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希望广大研究生能够及时关注学校提供的各种信息,抓住机遇,积极投身学术研究。此外,刘教授还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加入到自己的学术研究团队中来,同时也希望学校有更多的学术团队,能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共同努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做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为学校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生新闻中心 采访/岳征文、侯一蕾、吴骁博、孙翀)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2010-12-13

  

报道五

水文水资源专家刘俊国教授

  刘俊国,男,1977年2月生,汉族,山东莱芜人。现任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客座研究员,IIASA实施规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水足迹网络(WFN)同行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Sciences编委。

  刘俊国教授1999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2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利环境工程学院(UNESCO-IHE,荷兰)水与环境资源管理硕士学位;2007年获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Z)环境科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荷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建设秘书处担任助理;2002—2003年在荷兰国际水利环境工程学院担任科研助理;2005年在美国黑土地科研与扩展中心做访问学者,并参加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青年科学家暑期培训;2007—2009年在瑞士联邦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担任研发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2009年被聘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现任北京林业大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生态系统保护子平台湿地生态系统学术带头人,自然保护区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俊国教授一直从事水文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工作。至今已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原创性论文1篇,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通讯文章3篇,在水文水资源一类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of Hydrology上发表论文2篇。回国以来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黑河流域蓝绿水研究”、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永定河生态服务价值与目标体系研究”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并作为支持专家参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课题等。刘俊国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水文水资源方向重点研究3个方面的内容:1)蓝水绿水。刘教授在大尺度蓝、绿水资源评价方面做了长期深入的探讨,并在该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绩。2009年由刘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WaterResources Research上发表了《全球作物生产消耗性用水评价:绿水与虚拟水的重要性》的论文,在全球尺度上以大约50 km的空间分辨率对农田生态系统的蓝水和绿水资源进行评价。该研究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尺度采用高分辨率分析蓝绿水空间分布的文章之一。2010年,由刘教授与国际蓝、绿水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一道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组织了专栏,结合世界8个主要水文模型,在全球或区域尺度上对蓝、绿水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价。刘教授的GEPIC模型由于是国际上最早用于评价全球蓝、绿水的模型之一,其论文《全球农田消耗性用水的空间直观评价:绿水和蓝水》被排在专刊文章的第一位。大尺度蓝绿水研究对于理解绿水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为加强绿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2)水足迹研究。刘教授基于主要消费品对中国过去40年间的水足迹进行了计算,并首次阐述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导致中国水足迹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刘教授有关中国水足迹的研究引起了全球同领域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联合国环境署(UNEP)、国际水足迹研究网络(WFN)、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所(SIWI)、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多次邀请刘教授前往瑞典、荷兰、比利时等国作特邀报告。2009年,北京林业大学应邀成为国际水足迹研究网络合作伙伴,为中国首个加入国际水足迹研究网络的组织。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主办了中国首届水足迹培训班,由水足迹之父阿尔杰恩?胡克斯特拉教授和刘俊国教授为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及印度、英国等国家23名学员进行了培训。由于在水足迹方面的造诣,刘教授担任了国际水足迹研究网络同行评议委员会委员,并担任SIWI、WWF、C&A公司等机构的技术顾问。3)湿地水文与生态水文。这是刘教授团队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在生态服务方面,刘俊国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研制了GEPIC模型(GIS-based 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GEPIC模型能够结合土地利用、气象、土壤类型、管理条件等信息,对森林、湿地、草地、农田等不同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和支持服务等进行模拟。GEPIC模型已被中国、瑞士、美国、西班牙、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国的科学家应用于全球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在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面,刘教授及其团队对全球农田生态系统氮元素循环进行深入评价,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论文为全球首次采用高空间分辨率对农田生态系统6项氮源、5项氮汇以及土壤、地表氮平衡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首次提出氮元素短缺的评价标准,并在全球尺度进行量化;首次提出氮元素短缺(而非土壤氮消耗)是造成许多国家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2009年,刘俊国教授荣获欧洲地理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成为全球首位获此殊荣的水文学家,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在颁奖仪式上,欧洲地理协会水文科学分会主席Alberto Montanari教授非常兴奋地说:“今天是我们水文学家扬眉吐气的日子,我们在经历多次努力后终于第一次问鼎欧洲地理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原欧洲地理协会水文科学分会主席Hubert H.G.Savenije专门发来Email表示祝贺:“这是一份极度有威望的奖项,以前从来没人任何水文学家问鼎。事实上,对于水文学家这是一次破天荒的破例。我为你获得此奖而感到极度自豪。我并不知道你申请了这份奖项,但是,听到你获奖的消息,我感到极度高兴和惊讶!”。

  成绩属于过去,而未来更值得期盼。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刘俊国教授正带领着一支年轻的团队,在北京林业大学创造的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沿着既定的水文水资源和生态服务的研究方向,奋力前进!

来源:绿色新闻网 201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