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水利水电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新技术新产品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专家信息:


宁利中,男,1961年9月出生,陕西西安人,中国共产党员,日本福井大学博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西安理工大学流体力学与水利土木工程教授。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多项。获国家机械电子部“优秀科技青年”等各种奖项18次。“中国科学”等中外杂志发表论文近120篇,中英日文著作6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他引450余次。

主要研究成果:

(1)Rayleigh-Benard对流,斑图动力学与计算流体力学

通过用MAC法和SIMPLE法求解Navier-Stokes方程(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温度传输方程,考虑温度和浓度相互作用的质量组分方程及状态方程或它们的扰动方程组,研究混合流体热对流运动特性, 时空结构,稳定性及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给出了具有Soret效应的混合流体Rayleigh- Benard行波对流的分叉曲线图. 发现了具有缺陷的局部行波对流斑图,具有缺陷的行波对流斑图,缺陷源水平运动的对传波对流斑图, 缺陷源固定的对传波对流斑图,摆动行波对流斑图等行波对流新斑图及对流斑图选择的多重稳定性(Multistability)现象和斑图转化过程的滞后(Hysteresis)现象,揭示了这些新对流斑图与现象的形成机理。给出了具有Soret效应的混合流体Poiseuille-Rayleigh-Benard流动的分叉曲线图, 揭示了周期局部行波对流,局部行波对流等新斑图. 共出版英文专著两本。在“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中国科学”, “物理学报”, “水利学报”,“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应用力学学报”等发表中,英,日论文60篇。其研究成果被国际知名专家M.Lucke, E. Knobloch 等在美国“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E”, “Physics of Fluids”, 欧洲“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E”, 荷兰“Physica D”,日本“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英国“Journal of Physics”等引用。 这项研究是水库、湖泊的温度对流,湖泊、海洋的温盐对流问题的基础研究。

(2)工程水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对窄缝挑坎水流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提出了一套窄缝挑坎水力设计计算方法。在挑距计算和冲刷方面的研究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建议的窄缝挑坎动水压力计算公式被应用于宽尾墩压力计算,并被石砭浴泄洪洞采用应用于实际工程。部分成果被收入“水力计算手册”(水电版,李炜),“现代坝工消能防冲原理”(科学版,刘沛清),“水力学”(陕西科技版,李建中)及“泄水建筑物体形设计” (陕西科技版,田嘉宁)。首次开展了急流弯道上掺气减蚀技术研究, 对反拱水垫塘工作机理与水垫塘底板破坏机理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急流冲击波计算的显式解析解,改变了长期以来利用图表曲线计算的方法。建议了泄水建筑物反弧半径临界标准与选择方法及溃坝水流的Ritter解。对其它泄洪消能技术,泄水工程水流数值模拟,弯道河床变动,水库库区泥沙,雨水资源化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 完成多项工程水力模型试验。出版专(合)著“高速水力学”、讲义“泄水建筑物体形设计”,其中“高速水力学”为国内研究高速水流的首部专著,被四川大学国家高速水力学实验室、武汉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水科院、广西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作为研究生教材或考研指定教材。 1992年预言的“将宽尾墩,坝顶分流齿坎或大型分流墩与台阶式溢洪道相结合解决掺气消能问题”已部分成现实(高速水力学,西北工大版)。“水力发电学报”等发表论文34篇。发表的成果被“Science in China E”, “中国科学 E”等广泛引用。

(3)水流边界层理论及其应用

对陡坡、反弧及圆管进口段的边界层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提出了反弧段压力分布及流速分布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首次建议了有限水深粗造陡坡与反弧段的边界层动量程分方程组,很好地预报了水流掺气发生点的位置及陡坡与反弧上边界层的发展。首次提出了反弧上边界层两种发展模式的判别标准。对反弧末边界层发展和空蚀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光滑与粗糙圆管进口段边界层发展的计算式,对流速分布的指数律进行了细致研究,汇总部分研究成果出版了专(合)著“水流边界层理论”,是国内系统研究水流边界层理论的著作。“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水利学报”,“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等发表论文22篇。

(4)水利工程设计与桥梁非线性动力分析

在水利工程设计,桥梁减免震技术及桥梁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基于Pushover法, 对桥墩及桥梁整体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分析与设计;基于非线性振动方程的数值解法,对具有免震支座和刚结结构的数座直线与曲线桥梁进行了地震波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与设计,分析中基础弹簧根据地基条件和构造计算确定,除考虑免震支承为非线性结构外,桥墩也按非线性结构进行计算与设计,三地震波计算结果的平均值直接用于设计。集累了日本道路协会的抗震设计示方书(规范);日本道路公团的各种抗震设计规范,参考书和资料;土木学会的各种抗震设计参考书和资料;日本的有关桥梁抗震延性设计,减免震设计及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的研究论文;日本道路公团的设计用标准地震波波形资料(18种)和有关计算程序。完成各种研究设计报告20册。研究的新型消能设施窄缝消能工应用于西安市石砭峪水库及反拱水垫塘消力池应用于黄河拉西瓦水电站;设计的泾河上的茨坪水电站和程家川水电站已发电;桥梁的抗震分析成果已应用于日本东名高速公路数座桥梁和东京外环高架桥梁的设计并已建成通车。

(5)在水环境理论,管理及河流生态护岸技术

在日本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特别是世界各国的有关水环境管理政策,方针及欧,美,日,韩各国多自然河流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对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进行了研究,积极开展环境友好新产品技术开发。

(6)教育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大学教育与专业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年9月至1980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

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2年9月至1985年3月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5年3月至1993年1月任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助教,讲师。

1986年2月至1987年8月兼任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学秘书。

1987年9月至1988年7月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学院学习法语,通过EPT(1989,1990)

1988年9月至1994年2月兼任水工系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

1993年1月至1994年2月任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陕西省破格)。

1994年2月至1995年3月日本国立福井大学工学部进修研究员(文部省奖学金)。

1995年4月至1998年3月日本国福井大学物质工学攻读研究生(文部省奖学金),获博士学位。

1996年4月至1998年3月兼任日本国立福井大学研究助理。

1998年3月至2006年8月在株式会社NITTO技术部研究员,株式会社JCD数值解析部项目负责人。

2003年2月株式会社东洋技术开发部部长。

1999年5月 西安理工大学教授(特评)。

社会兼职:

1、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An Active Member of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日本物理学会会员。

3、日本流体力学学会会员。

4、日本土木学会会员。

5、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会员。

6、在日中国科学技術者聯盟会员。 

7、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会员。

8、中国水利学会会员。

9、中国水力发电学会会员。 

10、中国高速水流情报网会员。  

11、中国力学学会会员。

12、中国留日同学总会能源与环境研究会会员。

杂志编委与论文评审: 

Applied Physics Research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Pure and Applied Sciences 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编委。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JEMT)编委 。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World Journal of Mechanics,Applied Physics Research,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ASCE),力学学报, 水利学报,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应用力学学报,力学季刊,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水电能源科学,长江科学院院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第四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学术会议等论文评审人。

联系地址:

西安市金花南路5号 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201信箱,710048

电话: +86 -13572906201(CN) +81 -(049) -2529785(JP)

Fax: +86 - (029) -82310822(CN) +81 - (049)-2529785(JP)

Email: ninglz@xaut.edu.cn   ninglz1961@gmail.com   ning@f2.dion.ne.jp

URL:http://js.xaut.edu.cn/web/ninglz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922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