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发表的文章 > 韩建国 > 文章正文

7.3 生长速率的变化

3-47表明,时间和摘除强度对羊草生长速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6-7月份是羊草生长速率最快的阶段,各个处理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这与该阶段的降雨量迅速增加密不可分。在该阶段,羊草枝叶展开,光合效率逐渐增大,生长率达到最大;虽然八月份降雨也不低,但此时已经到了羊草生长的末期,生物量已积累到最大,生长速率逐渐下降。不同的摘除强度下,生长速率也不相同。未利用处理区生长速率前阶段(5-7月)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到了后期迅速下降;在d1-d4的处理中,d3的生长速率高于其它处理,在7月份最高为2.2 g/m2·d

3-47 不同摘除强度下绝对生长速率的变化

时间

Time

摘除强度Defoliation intensity

d0

d1

d2

d3

d4

5-6

2.4

0.3

0.5

1.1

0.6

6-7

4.0

0.7

1.7

2.2

1.4

7-8

1.5

0.5

1.2

1.8

0.9

8-9

-0.7

0.2

0.7

0.9

0.2

平均值(Mean

1.8

0.425

1.025

1.5

0.775

7.4 适宜摘除强度的确定

d0d1d2d3d4五个摘除强度处理中,羊草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反应。一定强度的摘除是有利于羊草生长的,d2d3处理的再生草量要比d1d4的要高;从羊草生长速率来看,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在利用的情况下,d2d3处理的生长速率要高于d1d4,相对再生速率是随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虽然,d0处理方式(未利用)的再生量和再生速率要略高于利用处理,但在净初级生产力方面,d2要高于d0。综合羊草的生长速率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大小,本试验研究认为选择d2处理下的摘除压是比较合适的,即控制羊草的利用率在54.3%,这种利用强度下,即保证了一定的收获量,又能保证草地有足够的储存物质用以维持草地来年的返青及生长,防止了因草地退化而造成的恶性循环。

8. 塞北管理区草畜平衡调查分析

8.1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

1995-1999年间饲草和饲料作物的比重均小于20%,然而2001年饲草和饲料作物的比重由2000年的31.9%急剧增加到90.3%,随后虽有所下降,但占耕地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

8.2 养殖业结构调整

1995-2005年塞北管理区畜牧业生产中的畜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调整(见图3-26)。由于确立了奶业是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促使畜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奶牛存栏的比重由1995年的80.99%升高到2001年的99.89%。存栏中,羊只存栏的比重由1998年的65.9%骤减到1999年的7.7%2000年的2.7%。截止20067月底,管理区大牲畜(奶牛)存栏高达21009头,其中能繁殖母牛13465头,犊牛2743头。

3-26 羊和大牲畜存栏情况

8.3放牧和圈养期间草畜平衡研究

8.3.1 放牧期间

经计算,2006年全区牧草地和未成林地所能提供给牲畜的饲草总量为10033.0吨,折合含水量14%的标准干草11666.3吨,适宜放牧规模是54010.6羊单位。全区食草牲畜的实际载畜量为132364.5羊单位,草原超载率高达145.1%

8.3.2  圈养期间

若青饲草和莜麦秸秆的含水量均按照14%折算,2006年全区青贮玉米、青饲草和莜麦秸秆的实际收获量分别为20808.2吨、1832.8吨和2887.3吨,按照奶牛的自然头数计算,圈养期间(245天左右)每天提供给每头奶牛的饲草量为4.04 kg青贮玉米、0.36 kg青饲草和0.56kg的秸秆。一般产奶牛的日粮组成实际应包括15.0 kg青贮玉米、5.0 kg青饲草、5.0 kg秸秆和5.0 kg精饲料。由此可知,全区青贮玉米、青饲草和农作物秸秆的产量远不能满足圈养期间奶牛的营养需求。

8.3.3 适宜载畜量

根据塞北管理区饲草饲料资源种类及其生产能力,2006年全区天然草原、青贮玉米、

青饲草和农作物秸秆等所能提供的饲草饲料量(14%含水量)为21225.5吨,全年载畜能力为32306.7羊单位,仅相当于目前实际载畜量的24.4%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当地奶牛养殖所需的饲草和饲料主要依赖于从周边旗县进口,造成饲养成本升高,养殖效益下降。

8.4 成本收益分析

8.4.1 种植业成本收益分析

根据当地农户和农业公司走访调查资料,每公顷青贮玉米的平均种植成本主要包括种子450元、化肥225元、农药150元、灌水费450元、机械费(包括犁地、播种、收割和运输等作业)1200元、雇工费(包括锄地和拔草等)750元和土地租金525元,合计3750/公顷。全区青贮玉米平均单产是37500kg/公顷,市场上青贮玉米的价格为0.12/kg,加上运输费用,合计0.15/kg,由此计算,青贮玉米的生产收益是5625/公顷,纯收入是1875/公顷,成本纯收益率为50%

每公顷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披碱草和老芒麦等)的平均种植成本主要包括种子75元、化肥150元、机械费(包括犁地、播种、收割和运输等作业)225元和土地租金225元,合计675/公顷。由于当地气温低、无霜期短和降水少,正常年份,在无灌溉条件的情况下,多年生牧草的平均单产水平在100kg左右,市场上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的价格(包括运输成本)分别在0.75/kg0.65/kg,由此计算,种植多年生牧草的平均收益为975/公顷-1125/公顷,成本纯收益率44.4%-66.7%。由此可知,塞北管理区开展种草养畜,可以降低奶牛养殖的饲草成本30.8%-40.0%

8.4.2 奶牛养殖业成本收益分析

根据农户和公司走访调查资料,年产奶5500kg左右的奶牛的养殖纯收益为2102-3402元,平均为2752元。另外,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饲养成本中将增加雇工费(包括放牧、饲喂、挤奶和清理棚圈等)一项,那么平均每头奶牛的饲养成本将增加200-300元。如果考虑到产奶牛的利用年限,产奶牛的年折旧费在1000元左右。

通过种草养畜,解决奶牛所需的青贮玉米和青饲草,可以节约饲草成本765.7-904.8元。但由于饲草饲料严重不足,奶牛营养不足造成其个体生产性能下降,奶牛存栏数的增加并不能提高养殖纯效益的提高。

9. 草地生态系统草畜界面与农牧界面耦合

9.1 形成草地—家畜生产系统优化模式

根据我们2001年—2006年取得的各项数据,可以比较草地—家畜系统的经济效益(图3-27)。只计种子(苜蓿的种子投入按5年平均)与化肥投入,不计劳动力、家畜和机械投入,4年中,耕地种植苜蓿的纯收入平均要比种植小麦增加45.8%.种植苜蓿的劳动力投入是每年收获2次,小麦每年的劳动力投入包括整地2次,播种1次,除草1-2次,收获1次,打场1次。从生态效益上分析,种植小麦每年对地表破坏数次,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而苜蓿数年破坏地表1次,植被常年覆盖地表,对土壤有很强的保护作用;由于小麦需要收获籽实,试验区降雨的时间(年际和季节)波动很大,时常面临绝收的风险,苜蓿在雨少的季节少长或不长,一旦降水,迅速形成产量,没有绝收的风险。因此,种草比种粮食作物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把苜蓿转化为畜产品(羊肉或牛肉),饲草转化效率为1/8,屠宰率45%,副产品收入占15%。饲养家畜的收入将分别比牧草和小麦增加1.7倍和3倍(图3-27)。种草养畜

图3-27 草地—家畜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的纯收入年际间波动幅度为29.8%,单一种草为32.4%,而种小麦为56.2%。三者之中,种小麦的收入来源最不可靠,种草养畜的收入最高、最稳定(图3-27)。从区域性元素平衡上说,畜产品输出,农业系统损失的营养元素远远低于植物产品,绝大多数元素通过家畜粪便返回系统。而且产业链延伸,增加诸多就业机会,也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在试验区,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耦合,种草养畜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方式。

9.2 “暖季放牧+冷季舍饲”优化生产模式

项目实验表明,虽然由于舍饲条件下,滩羊母羊的繁殖率、繁殖成活率、羔羊的出生重、平均日增重等均比放牧条件下明显地增加。但是,成本也大幅度提升,而且由于滩羊自身属运动型动物,具善于游走采食的牧食习性,舍饲滩羊肉质显著降低。放牧虽滩羊肉品质高,但其生产力低;一味舍饲滩羊虽生产性能较高,但其肉品质较放牧低,且极不利于滩羊的健康成长。因此,放牧与舍饲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遵循退化天然草地改良与保护利用,以及家畜健康的原则条件下,进行天然草原改良以及舍饲家畜育肥综合技术的集成。即草地的保护性(适度)利用,进行放牧方式的草地改,利于家畜健康;人工草地栽培,改善生态环境,满足家畜日粮与营养需求,增加农户经济效益;家畜舍饲育肥,提高家畜生产力,增加农户经济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效性。

为此,提出“放牧家畜对天然草地保护性利用+人工草地丰产栽培+家畜肥育的草畜生产系统”优化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具体思路是:购入一定体重的家畜(25kg),暖季在天然草地放牧,充分发挥牧草再生功能,当牧草进入生殖期后,进入棚圈利用人工草地的优质牧草舍饲肥育,达到一定体重(45kg)后出栏。有两种模式:一是生态效益最优法,即最小限度地利用天然草地放牧,最大限度地发挥绵羊个体生产能力,在放牧时绵羊个体增重最大;另一个是生产最优法,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草地,单位面积天然草地畜群增重最多。与生产效益最优法相比,生态效益最优法的天然草地产值下降39.5%,舍饲肥育时间却缩短1/3以上。其中最关键的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配置比例,生态效益最优法为7.7:1,即1个面积单位的人工草地所生产的牧草可以肥育7.7个面积单位的天然草地所放牧的家畜,生产效益最优法则为13:1(表3-48)。可见,生态效益最优法则适合于天然草地面积广大的区域,而生产效益最优法的生态风险较大,因为天然草地时刻处于健康的临界状态。但是需要重视的是,生产效益最优法的天然草地收入要比耕地种粮高出77.8%,劳动力强度则要小得多,这说明天然草原所蕴藏的巨大生产潜力。

表3-48 “放牧+舍饲”系统生产评价

模式

I 生态效益最优法

II生产效益最优法

目标

最大限度地发挥绵羊的生产能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草地

天然草地放牧强度(羊/ha

2.7

7.8

放牧前绵羊活体重(kg/)

25

25

放牧时间(d)

90

90

放牧增重(kg/)

12.7

8.5

绵羊放牧日增重(g/d)

140

93

天然草地动物生产力(kg/ha)

40

66

天然草地经济效益 (/ha)

310.5

512.3

舍饲前绵羊活体重(kg/ha)

37.7

33.5

羊出栏活体重(kg/)

45

45

人工草地动物生产力(kg/ha)

152

152

舍饲日增重(g/d)

150

150

绵羊舍饲增重(kg/)

7.3

11.5

舍饲时间(d)

49

77

天然草地/人工草地比例

7.7/1

1.7/1

 

家畜暖季放牧—冷季舍饲模式在试验区初步推广后,草畜生产力提高35%左右,年产值90余万元。示范户年均增收达2.0万元左右。项目正在筹措资金,利用项目研发成果,研制草地—家畜生产专家系统。

9.2.1 项目的效益分析

通过在甜水镇的甜水街大梁洼村开展《天然退化草地技术支撑》项目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示范农户180户,共计人口800人,治理土地面积1555hm2,其中治理耕地853h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9.2.1.1 经济效益

两年来种植牧草287ha,肥育出栏牛210头,羊1800只。人均收入1338元,人均年增收669.4元。在项目的带动下到2004年底示范户农民年收入达到1568元,较全县2004年人均收入1288元高21.7%示范村农民人均收入1428元,较全县2004年人均收入1288元高10.9%

9.2.1.2 社会效益

通过各种优化模式恢复退化的天然草原,结合种植多年生牧草,建设舍饲饲草,扩大了畜牧业,有效地优化了农业系统结构,农民增收的同时,农业生产得到了可持续性发展。

培训县乡示范推广技术人员25名,举办培训班15期,培训农民1200人(次),培养了一批走生态道路的技术人才。

通过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培植了一部分典型示范户,走综合农业开发道路,有力地带动了广大农民迈向小康大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