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经济学家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金凤君,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突出贡献者,博士生导师。目前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学系经济地理专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

1986-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6年赴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THEUNIVERSITYOFMANITOBA)地理系进修。

1997年—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室副研究员、研究员、室副主任。

2000年-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发展与国情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1-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博士学位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3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进修。

2004——200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地系统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

200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

201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

201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学术兼职:

1、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

2、环保部环境影响咨询委员会委员。

3、中国地理学会理事,经济地理专业会副主任。

4、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国土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5、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理事。

6、中国交通系统工程协会会员。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陈娱 博士研究生 070502-人文地理学 80060-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焦敬娟 博士研究生 070502-人文地理学 80060-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培泓 博士研究生 070502-人文地理学 80060-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洪敏 博士研究生 070502-人文地理学 80060-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黄晖 博士研究生 070502-人文地理学 80060-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余建辉 博士研究生 070502-人文地理学 80060-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许旭 博士研究生 070502-人文地理学 80060-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姣娥 博士研究生 070502-人文地理学 80060-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招生专业:经济地理学

招生方向:交通运输地理学、基础设施发展理论、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

联系方式:010-64889082,jinfj@igsnrr.ac.cn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发展理论与规划。

承担科研情况: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研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咨询研究工作,在地区发展规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规划、地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方面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先后组织了3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突出科研贡献主要体现在:

第一,拓展了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理论。系统论证了基础设施在构筑人类生存环境中“扩展活动空间”、“提高资源共享”、“优化生存环境”的三大作用;提出了基础设施在促进区域增长中的从属功能与引导功能及其基本理论模式;系统总结了我国基础设施体系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耦合的“内陆式”空间模式的机理。对深化我国区域发展要素与机理的认识提供了单要素的实证与理论支撑。

第二,组织实施了具有全局意义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东北振兴规划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布局的三个重大区域规划之一,作为规划前期研究的项目负责人和规划纲要编制的技术协调人,在区域发展基础的科学分析与问题甄别、规划的顶层设计、规划实施内涵的设计等方面起到了核心设计者的作用。这一规划2007年由国务院审批并发布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是促进西部发展的重要规划,这一规划2011年由国务院审批并发布实施。

第三,创新性地拓展了“轴-辐(Hub-and-Spoke)”空间组织模式的科学机理和理论模式。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和空间“流”的实证研究,探索了信息化时代“轴—辐”网络组织模式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式,提出了以效率为目标的区域经济“级联系统(Cascade System)”的组织理论。为确立我国“效率国土”的发展理念与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四,国土空间高效开发与精细化管理机理与模式探索。2008年起,作为核心技术专家,系统设计并组织实施了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等五大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评价项目。系统提出了国土开发的机理和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有:

1、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支撑能力研究(科学院STS项目,2016-2018)。

2、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国家“十二五”专项规划,2011-2012)。

3、全国国土规划基础设施专题(国土资源部,2011-2012)。

4、区域人文过程模拟(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2009-2011)。

5、成渝经济区规划(2009)。

6、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7)。

7、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

8、烟台城市发展战略(2005)。

9、济宁都市圈规划(2004)。

10、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2003)。

11、沿海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战略(2003)。

12、城市群地区交通组织的机理与空间效应研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2018-2021)。

13、高速交通网络化空间效应模拟研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2012-2015)。

14、空间组织与空间效率的基础理论研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2007-2010)。

15、轴-辐侍服系统的演进机理及其经济效应研究(自然科学基金,2004-2006)。

16、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的耦合机理研究(自然科学基金,2002-2004)。

17、高速交通运输网络空间与时间效益规律研究(自然科学基金,1999-2001)。

18.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环境战略评价(环保部重大任务,2015-2017)。

19.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战略评价(环保部重大任务,2013-2014)。

20.区域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环保部重大任务,2008-2018)。

21、五大区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环保部重大任务,2008-2010)。

科研成果:

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规划与综合研究、空间运输理论、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理论、高速交通发展研究和区域开发等领域。此外,配合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完成了30多篇地区发展规划研究报告,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论文专著:


先后发表170多篇论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6部。

出版专著:

1、功效空间组织机理与空间福利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

2、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空间组织,科学出版社,2012

3、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4、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研究(执行编委),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中国交通地理(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7、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

8、Social and Economic Atlas of Western China,五洲出版社,2004

9、沿海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战略,商务印书馆,2004

10、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图集,五洲出版社,2003

11、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3

12、交通经济带,科学出版社,2002

13、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1

14、中国交通地理,(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

15、中国区域持续发展研究,气象出版社,1997

16、京九铁路经济带研究,气象出版社,1997

17、国家经济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93

18、中国交通运输地理,科学出版社,1993

19、空间运输联系——理论研究、实证分析、预测方法,中国铁道出版社,1992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 中国星级仓库的区位选择行为与等级差异 优先出版 刘思婧; 李国旗;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7

2 服务世界级城市群的交通一体化战略 金凤君 中国公路 2017/14

3 基于POI的物流节点和物流企业区位特征与分异机制——以北京为例(英文) 李国旗; 金凤君; 陈娱; 焦敬娟; 刘思婧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7/07

4 雄安新区:地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优先出版 孟广文; 金凤君; 李国平; 曾刚 地理研究 2017/06

5 中印城镇化区域差异及城镇体系空间演化比较 李佳洺;杨宇;樊杰;金凤君;张文忠 地理学报 2017/06

6 基于POI的北京物流业区位特征与分异机制 李国旗; 金凤君; 陈娱; 焦敬娟; 刘思婧 地理学报 2017/06

7 东亚高速铁路网络的发展演化与地理效应评价(英文) 金凤君; 焦敬娟; 齐元静; 杨宇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7/05

8 长江经济带交通体系建设与重庆的通道战略 优先出版 金凤君; 张海荣 西部论坛 2017/02

9 中国能源工业空间分布、基地识别与演变特征 陈琳琳; 杨宇; 洪辉; 金凤君 资源科学 2016/12

10 国家节点战略的实施路径及其经济效应评价 齐元静; 金凤君; 刘涛; 焦敬娟 地理学报 2016/12

11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2016年学术年会暨首届青年学者论坛综述——兼论青年地理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陈明星; 樊杰; 金凤君 经济地理 2016/11

12 东北地区创新发展的突破路径与对策研究 优先出版 金凤君; 王姣娥; 杨宇; 马丽; 齐元静 地理科学 2016/09

13 东北地区工业基地演化路径研究 优先出版 陈琳琳; 金凤君; 洪辉 地理科学 2016/09

14 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辨证施治 金凤君 内蒙古中医药 2016/09

15 中国交通地理研究进展(英文) 金凤君;王成金;曹有挥;曹小曙;王姣娥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08

16 开发克拉运河的VRTS分析及启示 刘会远; 金凤君; 杜德斌; 周启蕾; 张正峰 世界地理研究 2016/04

17 全面落实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新定位与新目标 金凤君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6/13

18 东亚高速铁路网络的发展演化与地理效应评价 金凤君; 焦敬娟; 齐元静 地理学报 2016/04

19 北京市等时间交通圈的范围、形态与结构特征 优先出版 陈卓;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16/03

20 高速铁路对城市网络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铁路客运班列分析 焦敬娟; 王姣娥; 金凤君; 王涵 地理学报 2016/02

21 中国区域交通优势度演化研究(1910–2012年)(英文) 胡浩; 王姣娥; 金凤君; 丁楠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06

22 基于物流热度的中国物流业空间格局 优先出版 李国旗; 金凤君; 陈娱; 刘思婧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5

23 综合交通运输地理及其空间效应研究进展——兼论《交通地理与区域发展丛书》(英文) 王成金; 金凤君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05

24 中国国内航空网络的可靠性评价 陈娱; 王姣娥; 金凤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03

25 物流枢纽形成的驱动力与演化机理 李国旗; 金凤君; 刘思婧 经济地理 2015/04

26 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格局演化及产业特征 高超; 金凤君 地理学报 2015/02

27 能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国际能源合作模式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地理研究 2015/02

28 《交通地理与区域发展丛书》论评 王成金; 金凤君 地理学报 2015/02

29 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 王姣娥; 焦敬娟; 金凤君 地理学报 2014/12

30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耦合研究 马丽; 金凤君 环境与发展 2014/05

31 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价值理念与方向 金凤君 环境与发展 2014/05

32 北京市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和轨道交通效应 何丹; 金凤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5

33 我国煤炭自满足率时空格局变化与影响因素解析 马丽; 金凤君 经济地理 2014/07

34 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 金凤君 地理研究 2014/03

35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分布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世界地理研究 2014/01

36 地级行政区尺度的中国公路网络发展水平与协调性评价 刘东;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14/02

37 论人类活动的空间趋利行为 金凤君 地理研究 2014/01

38 论经济社会空间组织的增益效应 金凤君 地理研究 2013/11

39 西北地区重化工产业的结构与布局优化 金凤君; 高超 环境保护 2013/18

40 论城市化的空间工具效应 金凤君 地理研究 2013/09

41 基于不同区域尺度的世界炼油能力分布特征与格局演化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世界地理研究 2013/03

42 欧洲高速铁路的发展历史与经济效应 Roger Vickerman; 王姣娥; 焦敬娟; 金凤君 世界地理研究 2013/03

43 重大基础设施对周边房价的时空影响分析——以北京地铁4号线为例 何丹; 金凤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3/03

44 论地域生存空间的认知与建构 金凤君 地理研究 2013/07

45 1996-2011年南非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 高超; 金凤君; 傅娟; 刘鹤 地理科学进展 2013/07

4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空间耦合分析(英文) 马丽; 金凤君; 宋周莺; 刘毅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3/03

47 我国重点区域公路网络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刘东; 金凤君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3/03

48 南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力与方向评估 金凤君; 刘鹤; 赵燊 世界地理研究 2013/02

49 高铁与民航的竞争博弈及其空间效应——以京沪高铁为例 丁金学; 金凤君; 王姣娥; 刘东 经济地理 2013/05

50 基于地级行政单元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英文) 齐元静; 杨宇; 金凤君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3/02

51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齐元静; 杨宇; 金凤君 地理学报 2013/04

52 自然灾害承险体的分类技术与方案 王成金; 金凤君; 何丹 地理研究 2013/03

53 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评价与优化(英文) 刘鹤; 金凤君; 刘毅; 丁金学; 许旭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3/01

54 中国特大城市能耗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区域差异 滕飞; 刘毅; 金凤君 资源科学 2013/02

55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域工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杨威; 王成金; 金凤君; 李玲玲 自然资源学报 2013/01

56 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战略重点与创新思路 樊杰;刘毅;陈田;张文忠;金凤君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01

57 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演进历程与机制 刘鹤; 金凤君; 刘毅 地理研究 2012/11

58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 2012/10

59 干旱区绿洲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 高超; 金凤君; 雷军; 张小雷 经济地理 2012/08

60 新疆绿洲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分析 高超; 雷军; 金凤君; 张小雷 中国沙漠 2012/04

61 天山北坡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土资源效益及其时空分异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董雯; 李莉 地理研究 2012/07

62 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 胡浩; 王姣娥;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6

63 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研究 胡浩; 金凤君; 王姣娥 经济地理 2012/04

64 交通枢纽的空间演进与发展机理 丁金学; 金凤君; 王成金; 王姣娥; 刘东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4

65 全球石化产业的演进历程、机制及模式研究 刘鹤; 刘洋; 金凤君 世界地理研究 2012/01

66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效益分析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董雯; 李莉 地理学报 2012/02

67 中国农村房屋震灾脆弱性评估及其成因分析 高晓路; 季珏; 金凤君; 牛方曲 地理学报 2012/02

68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潜力与方向 金凤君; 刘鹤; 王岱; 许旭 经济地理 2011/12

69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卫东; 金凤君; 张文忠; 贺灿飞; 刘志高 地理科学进展 2011/12

70 中国重大科技计划中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 樊杰;刘卫东;金凤君;刘彦随;张文忠 地理科学进展 2011/12

71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 李扬; 刘慧; 金凤君; 汤青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11

72 基于尺度收缩方法的中国县级尺度房屋结构数据推算 优先出版 高晓路; 金凤君; 季珏 地理研究 2011/12

73 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评价与优化 刘鹤; 金凤君; 刘毅; 丁金学; 许旭 地理学报 2011/10

74 技术要素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黄晖; 金凤君 经济地理 2011/08

75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紧凑度评价分析 马丽;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11/08

76 基于Logistic-CA-Markov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 何丹; 金凤君; 周璟 地理科学 2011/08

77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时空特征 孙贵艳; 王传胜; 肖磊; 金凤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06

78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及其时空分异研究 杨威; 金凤君; 王成金; 丁金学 地理科学 2011/05

79 中国交通地理学的成长与发展——建所70周年交通地理研究成果与展望 金凤君; 张文尝; 王姣娥; 王成金 地理科学进展 2011/04

80 基于逆向重力模型的城市质量测算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金凤君; 刘鹤; 许旭 地理科学进展 2011/04

81 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 何丹; 金凤君; 周璟 地理研究 2011/04

82 中国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的评价、优化与模拟 丁金学; 金凤君; 王成金; 王姣娥 地理学报 2011/04

83 中国城市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 武文杰;董正斌;张文忠;金凤君;马修军 地理学报 2011/04

84 近20年京津廊坊地区城市增长模拟和预测研究 何丹; 金凤君; 蔡建明 经济地理 2011/01

85 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研究进展 许旭; 金凤君; 刘鹤 地理科学进展 2010/12

86 国外区域经济法律评述及对我国区域经济立法的启示 马丽; 金凤君 世界地理研究 2010/04

87 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丁金学; 金凤君; 王姣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06

88 双交通模式的阿朗索模型对中国城市的模拟研究 戴特奇; 金凤君; 张华; 周彬学 地理学报 2010/10

89 世界互联网城市网络的可达性与等级体系 孙中伟; 贺军亮; 金凤君 经济地理 2010/09

90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 金凤君; 陈明星 经济地理 2010/08

91 两广地区工业—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分析 杨威; 金凤君; 王成金 地理科学进展 2010/08

92 人文地理过程内涵辨析与模拟探讨 刘慧; 金凤君; 王传胜; 王成金; 胡智勇 人文地理 2010/04

93 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理念解析及启示 洪敏; 金凤君 中国土地科学 2010/07

94 全面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思路研究 姜四清; 王姣娥; 金凤君 经济地理 2010/04

95 中国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网络密度、邻近性及可达性(英文) 金凤君; 王成金; 李秀伟; 王娇娥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0/02

96 机场体系中心性的网络分析方法与实证 莫辉辉; 金凤君; 刘毅; 王姣娥 地理科学 2010/02

97 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许旭; 金凤君; 刘鹤 经济地理 2010/03

98 信息与通信技术对空间组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率的测算 孙中伟; 金凤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01

99 新中国交通运输60年发展与巨变 张文尝; 王姣娥; 金凤君; 王成金 经济地理 2009/11

100 新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与贡献 金凤君; 王成金; 王姣娥; 张文尝 经济地理 2009/10

101 铁路网规模测算方法体系与实证分析 莫辉辉; 金凤君; 王姣娥 地理研究 2009/04

102 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 王姣娥; 莫辉辉; 金凤君 地理学报 2009/08

103 我国主要煤炭基地的生态脆弱性评价与类型分析 马丽; 李宇; 金凤君 能源环境保护 2009/04

104 新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与贡献 金凤君; 王成金; 王姣娥; 张文尝 经济地理 2009/10

105 新中国交通运输60年发展与巨变 张文尝; 王姣娥; 金凤君; 王成金 经济地理 2009/11

106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路径与机理 刘洋; 金凤君 经济地理 2009-03-26

107 交通运输网络的复杂性研究 莫辉辉; 王姣娥;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08/06

108 我国食品产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 李娜; 石敏俊; 金凤君 管理评论 2008/01

109 集装箱环球航线的枢纽区位优化 徐骅; 金凤君; 王成金 地理学报 2008/06

110 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 金凤君; 王成金; 李秀伟 地理学报 2008,63(8): 787-798

111 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 孙中伟; 金凤君; 王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04

112 东北地区振兴的区域发展与空间组织战略 金凤君; 楚波 经济地理 2008/05

113 世界机场空间格局及对中国的启示 王姣娥; 莫辉辉; 金凤君 世界地理研究 2008/03

114 近20年来湖南公路网络优化与空间格局演变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地理研究 2007/04

115 我国煤炭省际调运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 张伟; 刘毅; 金凤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7/03

116 中国地级行政区域市场潜力评价 石敏俊; 赵曌; 金凤君 地理学报 2007/10

117 以地理学家为主导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实施 金凤君 地理学报 2007/10

118 甘肃中部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张兵; 金凤君; 胡德勇 自然灾害学报 2007/05

119 产业集群辨识方法综述 楚波; 金凤君 经济地理 2007/05

120 基于区域化过程的边缘地区发展模式——以南阳市为例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06

121 19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张兵; 金凤君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05

122 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 楚波;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07/06

123 TOD开发模式解析及研究述评 王姣娥; 金凤君; 莫辉辉; 楚波 交通与运输(学术版) 2007/02

124 铁路客运系统提速的空间经济影响 金凤君; 武文杰 经济地理 2007/06

125 空间组织与效率研究的经济地理学意义 金凤君 世界地理研究 2007,16(4): 55-59

126 中国地区间经济联系与区域发展驱动力分析 石敏俊; 金凤君; 李娜; 赵曌; 金少胜 地理学报 2006/06

127 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空间观念辨析 张伟; 金凤君; 刘毅 经济地理 2006/03

128 中国机场体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服务水平 王姣娥; 金凤君; 孙炜; 戴特奇; 王成金 地理学报 2006/08

129 国际经验与我国机动化发展研究 徐骅; 金凤君 软科学 2006/04

130 国际贸易空间格局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于良; 金凤君; 王成金 地理科学进展 2006/05

131 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的组织网络研究 王成金; 金凤君 地理科学 2006/04

132 湖南公路网络演变的可达性评价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经济地理 2006/05

133 中国煤炭运输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于良; 金凤君; 张兵 铁道经济研究 2006/05

134 甘肃中部地区景观生态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张兵; 金凤君; 董晓峰 地理科学进展 2005/03

135 中国交通投资经济效应的量化甄别 金凤君; 戴特奇; 王姣娥 铁道学报 2005/03

136 轴-辐侍服理念下的中国航空网络模式构筑 金凤君; 王成金 地理研究 2005/05

137 区域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 刘洋; 金凤君; 甘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5/05

138 从航空国际网络看我国对外联系的空间演变 王成金; 金凤君 经济地理 2005/05

139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成金;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05/06

140 长江流域交通发展问题探析 金凤君; 牛树海; 刘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02

141 我国航空公司重组及其对航空网络结构的影响 金凤君; 孙炜; 萧世伦 地理科学进展 2005/02

142 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 戴特奇; 金凤君; 王姣娥 地理科学进展 2005/02

143 中国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服务系统优化 王姣娥; 金凤君 地理学报 2005/03

144 中国电力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牛树海; 金凤君; 刘毅 华北电力技术 2005/04

145 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 牛树海; 金凤君; 刘毅 资源科学 2004/01

146 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 金凤君; 王姣娥 地理学报 2004,59(2): 293-302

147 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 王法辉; 金凤君; 曾光 地理研究 2004/01

148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资源型城市发展 金凤君; 陆大道 科技导报 2004/10

149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金凤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04

150 中国沿海地区土地利用问题及集约利用途径 金凤君; 张晓平; 王长征 资源科学 2004/05

151 虚拟水计算方法及应用 牛树海; 金凤君; 刘毅 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4/06

152 Geographic patterns of air transport network in China, Jin Fengjun,1980-1998, Professional Geographers, 2004, 56(4):471-487.

153 铁路客运提速的空间经济效果评价 金凤君; 王姣娥; 孙炜; 牛树海 铁道学报 2003,25(6): 1-7

154 科学透视我国区域发展问题——《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综述 金凤君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3/04

155 中国航空客运网络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 王法辉; 金凤君; 曾光 地理科学 2003/05

156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hipping Centers &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in Yellow Sea Rim, Jin Feng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2, 12(4):97-103.

157 东北亚运输合作:中国与朝鲜半岛陆路交通联系与运输组织战略 金凤君 世界地理研究 2002/01

158 全球竞争与地方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构建——以温州为例 张晓平; 金凤君; 刘卫东 地理科学进展 2002/04

159 环黄海经济圈航运中心与运输网络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金凤君; 王晖军 经济地理 2002/06

160 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3):276-285

161 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 金凤君 地理研究 2001/01

162 《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出版 金凤君 地理研究 2001/02

163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图解”的分析 李宝林;周成虎;陈述彭;张百平;金凤君 地球信息科学 2001/02

164 华北平原城市用水问题研究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00/01

165 京津冀适水型工业结构调整研究 金凤君 自然资源学报 2000/03

166 青藏高原产业发展的交通运输门槛研究 金凤君; 刘毅 自然资源学报 2000/04

167 内地-香港间客运联系研究 金凤君; 钱志鸿; 孟斌; 田文祝 地理科学进展 1998/02

168 中国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类型研究 金凤君; 王缉宪 地理科学 1998/04

169 20世纪美国交通运输的演变 金凤君 综合运输 1998/12

170 交通技术创新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应演变 杨荫凯; 金凤君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9/01

171 北京/上海—香港客源潜力研究 金凤君; 叶嘉安; 叶舜赞; 张文尝; 钱志鸿 地理研究 1997/04

172 加强京九南端交通网综合配套建设 金凤君 综合运输 1995/09

173 空间运输联系的生成与增长规律研究 张文尝; 金凤君; 唐秀芳 地理学报 1994/05

174 空间运输联系的分布与交流规律研究 张文尝; 金凤君; 唐秀芳 地理学报 1994/06

175 我国空间运输联系的实验研究——以货流为例 金凤君 地理学报 1991, 46(1):16-25

176 省级区域铁路货运联系的系统研究 金凤君; 张文尝 地理科学 1991/01

177 交通运输与大西北开发 金凤君 开发研究 1992/01

178 运输联系与经济联系共存发展研究 金凤君 经济地理 1993/01

179 新疆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 金凤君 干旱区地理 1989/01

会议论文:

1 环境约束下的沿海地区产业转型路径与分区调控途径 马丽; 金凤君 2016第六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6-06-24

2 高速铁路对城市网络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铁路客运班列分析 焦敬娟; 王姣娥; 金凤君 2015 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5-06-26

3 东北地区振兴的新机制与政策思考 金凤君 2015 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5-06-26

4 我国交通百年发展及区域优势演变研究 胡浩; 金凤君; 王姣娥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国际会议 2012-10-12

5 中国五年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政策评价研究 高超; 金凤君; 傅娟 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2-10-01

6 “十二五”时期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转型 金凤君 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 中国会议 2011-07-01

7 新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与贡献 金凤君; 王成金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 中国会议 2009-10-17

8 信息与通信技术对空间组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率的测算 孙中伟; 金凤君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 中国会议 2009-10-17

9 京津廊坊地区城镇扩展研究 何丹; 金凤君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 中国会议 2009-10-17

10 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许旭; 金凤君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 中国会议 2009-10-17

11 我国公路网分布差异的多视角分析 李秀伟; 王成金; 金凤君 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7-11

12 新世纪我国交通运输建设趋势及其空间效应分析 金凤君 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7-11

13 中国机场体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服务水平研究 王姣娥; 金凤君; 孙炜; 戴特奇; 王成金 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6-08

14 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区位 金凤君; 王姣娥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 中国会议 2005-10

15 中国1990年代城际空间相互作用与网络结构演化——从城际铁路客流的角度 金凤君; 戴特奇 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4-12

16 网络组织与空间服务系统优化——基于铁路提速的城际客运网络格局分析 王姣娥; 金凤君 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4-12

17 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问题探讨 金凤君 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4-12

18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资源型城市发展 金凤君 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4-12

19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金凤君 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4

荣誉奖励:


1、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者)一次。

2、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

3、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一次。

4、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5、获民航总局科学技术二等奖二次。

6、获人社部与发改委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奖一次。

7、2008年获地理优秀论文二等奖。

媒体报道一: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三大增益”为目标

2017-10-20 16:56  作者: 金凤君

作者:金凤君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刚刚开幕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为此,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贯彻落实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坚实保障。实现经济、文化和环境增益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只有实现了上述三方面的持续增益,才是可持续的。如果人类的行为对上述任何一方的发展是损益的,就不能认为是可持续的。经济增益体现在规模、结构、效率、布局等方面。文化增益体现在范式增益效应、行为范式普适化等方面,包括政治范式、经济范式、生产范式、生活范式、社会范式和一系列行为法则,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多样的城市、繁荣的经济、丰富的生活和宜居的环境所体现的多样性,是由普适化的行为范式所创造与规范的,是安全、容量、协调方面的增益效应。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兼济天下、建设美丽中国的论述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战略,阐释了经济、文化和环境发展的愿景。

实现三大目标,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科技和绿色发展模式。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科技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以绿色科技统领创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发展转型。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基本模式,只有采取绿色发展模式,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三大目标,必须统筹好效率、公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的核心是效率和效益。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我国在迈进新时代过程中,须秉承国土空间开发公正、社会发展公平、国家治理体系公益等理念,统筹好公平与共享,协调好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破解生产力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经济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两大突出矛盾,保障生存环境的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作者简介: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突出贡献者,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区域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来源: 人民论坛网  http://www.rmlt.com.cn/2017/1020/500538.shtml 

媒体报道二:


公民观察:地方重化工利益忽视民众安全

对话人物:金凤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国土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领域为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

对话动机:大连石油泄漏、南京工厂爆炸、吉林上千只化工原料桶漂入松花江……最近,化工企业的安全事故频发,中国的化工安全到底怎么了?接二连三发生的化工事故又与两万多家化工企业的布局有何关系?请看本期公民观察。

主要观点:化工产业在高速发展中,侧重经济利益而忽视选址规划,致使一些企业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但对GDP的追求,让一些地方政府在化工利益和民众安全之间选择了前者。

精彩言论: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整个城市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化工企业的搬迁需要费用,有时甚至是高昂的费用,所以地方政府并不积极,拖到后来往往就是维持现状。

观察一:化工企业与居民区交织形成安全隐患

主持人:最近,“7.28”南京爆炸等化工企业安全事故频发。我们的化工企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金凤君:化工产业是我们国家工业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很快,企业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60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28000多家。但在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侧重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防护和选址规划,致使一些化工企业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7.28”南京爆炸事件就反应了这点。

主持人:这种布局上的不合理,是怎么形成的?

金凤君:在早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化工企业的选址有严格的规定,要遵循一定的布局原则,比如远离城市,远离水源地,也要照顾到职工的生活,所以大多修建在城市的郊区。但近些年城市扩张非常快,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在扩张的过程当中,原来的郊区被纳入到市区之内,新建的居民区就与化工企业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除了化工产业有这个问题之外,还有很多产业也有这类的现象,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跟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分不开。

主持人:都是这种情况吗?

金凤君:当然不是。还有一些化工企业原来布局是合理的,不过当时规模比较小。但随着它的扩张,体量变大了,生产多种化工产品,风险性也随之增加,布局就变得不合理了。动态的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与城市的功用有了冲突了。这类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是比较多见的。

最后还有一些化工企业,布局本身就不合理。刚才说了,过去30年,我国化工企业的数量翻了一番,在新建的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在选址上就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安全,或者至少说没有严格遵循,找个便宜的地一建就起来了。这既与企业一味追求利益有关,也和一些地方政府审批、监管不力分不开。所以说,目前化工企业布局上的不合理,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跟当下的现实有关。

观察二:追求GDP,地方政府重视化工利益忽视民众安全

主持人:对于城市扩张与化工企业布局的冲突,政府的态度是什么?

金凤君:这30年是我们国家城市化最快的阶段。但另一方面,化工产品是我们日常生产、生活都不能或缺的。所以即便化工企业交织在居民区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也不可能一关了之。最好的做法就是搬迁,再往更远离市区的地方搬。

北京、上海、天津这类大城市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都提出城区“退二进三”,让第二产业退出去,用第三产业来替代。比如北京原来的焦化厂,就搬迁到城外去了。现在北京四环内几乎没有大的工厂了。

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整个城市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化工企业的搬迁需要费用,有时甚至是高昂的费用,所以地方政府并不积极,拖到后来往往就是维持现状。这次南京“7.28”爆炸中涉及到的几个企业就是这种情况,计划搬迁,但还没有搬,不料就在这个期间悲剧发生了。

应该说,有些地方政府对化工企业与居民区交织的危险是很清楚的,但由于对GDP的追求,在化工利益和民众安全之间选择了前者,把市民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这是很值得反思的。

主持人:那么对于仍留在城区的化工企业,政府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金凤君:按道理,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管,尤其是安全监管,还应该对其周边的地块用于建房的慎重审批。化工企业自身也应加大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生产。但现实情况是,不论是监管,还是防范都做的很不够。

主持人:对于搬迁出去的化工企业呢?

金凤君:在布局上,最近十年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像分散性的布局,国家已经不提倡了,而是让这些企业向规划的园区集中,这样污染物好处理,风险好控制。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了。另外,国家在准入上也更严格了,有环评,有严格的产业目录引导。应该说,这都是进步。

主持人:我们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化工企业的布局——尤其是离居民区的距离——有没有明确的规定?

金凤君:有的。在国家出台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和企业建设的相关技术规定里面,对化工企业的布局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化工企业离居民区的距离不一样,分得很细,有的是一公里或几公里,有的几百米,这要根据企业不同的性质、规模来区分。有的危害比较大的,中间还要求建隔离带,这个隔离带是绿地或是其他的,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观察三:外国产业转移加大国内环境安全压力

主持人:对于当下频发的化工事故,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尽力避免?

金凤君:我认为这类企业首先要做好科学的规划,这包括从经济、环境、安全角度来讲要选择好合理的区位,这是前提条件。

第二,对化工企业进行严格的准入,这类企业有不同的技术或者不同标准的技术,假设我们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可能它的风险就比较小一些。

第三,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你要不监管就容易出问题。

第四,企业自身要加强防范设施和防范能力的建设。

四个方面,必须同时做,必须是“组合拳”才起作用。这里既有企业的责任、公众的参与,还有政府管理的完善,只有这样,化工产业才能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才能降到最低。

主持人: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中国的很多化工企业是外资企业。这是不是也增加了风险?

金凤君:这是肯定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有些产业转移就是发达国家把一些低端的、重污染的产业往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西方的化工企业利用中国宽松的监管标准,把工厂转移过来,而我们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在招商引资当中会放宽一些准入的政策或者放松环境的监管,加大了我国环境安全的压力。

来源:搜狐新闻 公民观察32期 http://news.sohu.com/s2010/citizenview32/

媒体报道三:


 患上“路径依赖症” 东北经济陷发展之困

2017年01月11日08:00 

目前,东北经济整体增速在全国各主要经济板块中仍然垫底。

《经济参考报》记者深入东北各地调研了解到,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创新能力欠缺,东北经济发展患上了“路径依赖症”,近二三十年,每当外部市场变化时,东北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上得快、下得更快”,适应性弱、波动幅度大。有专家指出,东北要走出困境,必须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最重要的是学习长三角、珠三角的市场文化和市场观念。全面振兴东北,需要清除思想观念滞后、体制机制束缚、发展路径固化等一系列障碍。

重官轻商:“为了投资,恨不得给他们下跪”

一位乳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对比在江苏和东北一些城市的投资经历说,在江苏,与政府谈好了条件就万事大吉了。可在东北一些城市,今天谈好了明天官员不高兴就会变,换了主官更是要推倒重来。“有时,为了投资,恨不得给他们下跪。”

辽宁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孙政说,在东北地区一些官员乃至一些群众心里,“官”和“管”最重,身份和等级意识强。反映在一些政府行为上,就是吃拿卡要;反映在一些企业行为上,就是利益输送;反映在社会风气上,就是“关系文化”盛行。眼下,东北三省不少人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开始反思和努力改变。

“东北最缺的不是资金项目,而是先进的思想观念。”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彦平说,这主要与东北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和国有经济比重偏大有关。东北要走出困境,必须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最重要的是学习长三角、珠三角的市场文化和市场观念。

采访中,一些专家认为,东北目前在思想观念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一些官员思想保守,不敢创新;二是一些官员知识和工作方法陈旧,不会创新;三是重官轻商,欠缺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致使营商环境问题较多;四是一些人“老大情结”浓厚,眼高手低,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等靠要”。这种状况不改,东北经济难有大起色。

令不少外来投资者深恶痛绝的“失信毁约”等现象发生,就是重官轻商观念在作祟。一些民企老板甚至这样说:“在不少人眼里,企业再大也是老鼠,官员再小也是猫。”

采访中,无论是本地干部,还是外来投资者,乃至专家学者,谈及东北问题时大多认为,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不少党政干部在发展经济方面思想落伍了。

山东奥德燃气集团东北区域总经理林凡中曾向记者抱怨,同样是国家出台的PPP政策,他们在山东、江苏等省份的项目都开工了,而东北的个别省份对国家政策的配套细则还没有制订出来。“与当地一些官员交流时,他们表示,要等别人实施了,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后再推进。”

像这样的例子在东北并非个案。一些领导干部不仅日常工作中趋于保守,即使是在近年来中央赋予东北的一些改革试验试点中,也缩手缩脚,以致创新性改革举措并不多。

以备受关注的网约车新规地方细则为例,东北某市的新规惹来消费者众多微词:不但网约车车型标准不逊于北京等一线城市,而且还需要获得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运力指标后才能上路运营,这在全国独一份。一些网友评论说,网约车这种互联网催生出的新生事物,在那些管理者看来,非要进行有计划的指标管理才让人放心。

效率低下:“报了,批了,也黄了”

“铁交椅、铁饭碗、大锅饭”这些沿海地区已解决的问题,在东北不少国有企业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供水、供电、供气社会化,这些南方企业已完成的任务,在东北才破题。

针对这种现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金凤君说,从全国讲,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正在啃“硬骨头”,但东北“肉”还没吃完。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说,新一轮振兴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部分学者总结认为,一些地方政府集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于一身。当裁判员时,存在着“三重三轻”:重管理轻服务、重国有轻民营、重政绩轻实效,潜规则横行。当教练员时,政府会成为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当运动员时,通过一些政府办的经营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与民争利。

官员唱主角、市场当配角,后果是国有企业不活、民营企业不壮。去年,沈阳机床集团开发的新产品I5智能机床市场订单大增,但苦于手头缺钱难以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他们持股的昆明机床亏损严重。为此,沈阳机床拟在资本市场上出售持有的昆明机床股份。审批7个多月,因超过当初交易双方约定的窗口期,交易自动终止。结果是“报了,批了,也黄了”。此事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视,沈阳市政府决定授予沈阳机床集团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以解决国企决策效率低的问题。

全国工商联2015年民营企业500强评比结果中,东三省上榜企业仅有10家,而浙江有138家,江苏有91家。

一些地方和企业并不是没有改革的意愿,只是对他们而言,发展比改革更紧迫更重要。早在10年前,东北某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就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当时煤炭市场价格上扬,他们忙于铺摊子建项目,改革迟迟没有推进。今天市场低迷,他们不得不“断臂求生”。

东北是计划经济进入最早、退出最晚的地区。计划经济曾在当年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崛起,奠定了东北“老大”地位,但这也是如今经济遭遇困难、增长速度上不去的源头。因此,大刀阔斧地破除体制机制束缚简政放权,在东北迫在眉睫。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说,对东北而言,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非常关键。体制机制束缚强化了保守的思想观念,固化了发展路径依赖,更弱化了科技创新的动力。一些历史包袱和遗留问题,也与此不无关联。可以说,改革是东北振兴的“总开关”。

结构单一:“一汽打喷嚏,长春就感冒”

近二三十年,每当外部市场变化时,东北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上得快、下得更快”,适应性弱、波动幅度大,而这主要源于东北经济的“路径依赖症”。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分析说,东三省经济重心在重化工和重装备,面向的是投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波浪式推进的投资热潮,不断固化和强化着东北这一发展路径。面向大众的消费品,东北曾有众多名牌产品如今凋零无几。

专家们分析,东北经济结构中,呈现出“一柱擎天”的特征:

在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过大。以辽宁为例,最新数字表明,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重工业的企业数、资产、主营业收入、利税分别占了71.8%、86%、81%、80.4%。

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民企攀附国企的现象严重。像鞍钢、一汽、大庆等国企周围,有成百上千的民营企业,他们要么复制国企的产品,要么为国企供应零部件。

在城市发展中,对单个企业依赖过大。长春市44%的GDP,45%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尤其是一汽,人们戏称“一汽打喷嚏,长春就感冒”。辽宁的鞍山与鞍钢、黑龙江的大庆与大庆油田等也属于这类情况。近年来这种情况虽有所改变,但并没有根本改观。

这种结构,决定着只要“擎天柱”倾斜,整个经济就会快速下滑。近年来,东北经济结构也在发生着积极变化,但转型速度滞后于其他东部地区,甚至是一些西部地区。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的GDP从4000多亿元加入到万亿元俱乐部,一个重要因素是大数据相关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000亿元规模。曾经在贵州工作多年的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贾天兵对此感慨颇深:“东北地区这些年没有成长起这样能够撑起一片天的新产业,总是围着传统产业转。这是东北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到东北一些地市考察过投资的海南中小企业联合会秘书长郭珊娜等反映,东北一些地方官员眼里只有大工业、大企业,看不上规模偏小的新产业,如在智慧旅游、智慧制造等方面资金配套鼓励措施就不突出,而南方一些地区则可享受外资同等待遇。

技术转化:“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外地”

中科院金属所李依依院士说,东北是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理说我们的成果更应该在本地转化,但一些科技成果出来后,科研院所曾专门到一些国有大企业去推广,可企业决策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定下来。而南方的民营企业主动上门来要技术,当场就可以拍板。

去年以来,东北地区不少党政干部到深圳招商或取经,受到很大震动。他们将东北与深圳对比后认识到,重要差距在于创新能力。他们认为,从创新资源来看,东北并不逊色,但因为一些地方缺乏激励创新与转化的机制,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外流,结果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东北科研机构和大学众多。在吉林,其科技成果丰硕,但还是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再看辽宁,中科院在全省就有6家研究机构,在本省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与在其他地区转移转化的比例为1:6。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党委书记邹泉清说,东北有些地方政府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比较欠缺,有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两年都办不下来营业执照,有些项目不得不舍近求远,到长三角、珠三角转化。

此外,东北不少国企对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措施有限。购买科技成果的经费审批程序较多,还要承担失败的风险,不少企业负责人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最近两年,东北一批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比如,依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的辽宁新松机器人公司产值以20%的速度增长,长春光电领域的科技小巨人企业飞速发展,显示出新的气象。但是这些创新力量尚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仍需广泛培育和扶持。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表示,如果把地区经济比作人的躯体,创新就是造血的骨髓,东北经济欠缺的恰恰是骨髓。创新能力上连体制机制,下接结构调整,关系到东北经济能不能换上新引擎、走出新路子。

包袱沉重:“三座大山”成发展之痛

进入市场经济,特别是国家对国企拨改贷后,东北国企的冗员、债务等负担日益沉重,成为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第一轮振兴时,国家支持东北打了一场减员分流、建立新型社保体系的卸包袱战役,但限于当时财力,不少负担并未彻底解决,形成历史遗留的“三座大山”。

一是厂办大集体问题久拖未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安置回城知青,国有企业围绕主业兴办一大批大集体企业,如今普遍陷入困境。这个问题在东北尤为突出,绝大部分企业停产、职工社保中断。

这一问题还加剧国企经营困境。据黑龙江龙煤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近4年来企业亏损严重,仍然背着大集体职工的生活费用和社保费。在东北几乎每一个国企都有这一问题。一位国企负责人苦笑说:我们背着包袱和同行竞争,怎么能取胜?

一些国企负责人测算过,受工资基数上涨等因素影响,每拖四五年,改革成本就会增加一倍。

二是企业办社会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性负担重。当前,东北相当数量国企还背负着办学校、医院、物业等包袱。大庆油田每年为此要支出29亿元,沈阳机床集团近年来也为此花了近20亿元。“我们有上万职工,背负了2000多人的大集体企业,加上办社会的负担,产品成本降不下来。”沈阳机床股份公司总经理赵彪说。

东北拥有全国最大的退休职工群体。从全国看,2.87个在职者“养”一个退休职工。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是1.79、1.53和1.33个在职者“养”一个退休职工。这导致三省养老金发放压力巨大。

三是部分城市资源枯竭转型艰难。全国划定的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东北占了21个。煤都抚顺从建国初至2000年,以调拨价格向国家输送原煤7亿吨,长期开采使城区中心形成两个近20平方公里、深达400多米的大矿坑和18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极大妨碍城市拓展发展空间,当地政府疲于应对常年频发的地质灾害和城市安全问题。抚顺市发改委主任王金华说,市财政保证刚性支出都不容易,难以承受采煤沉陷区治理费用。

一些专家分析,这些历史包袱若不加以有效治理,就会引向动力衰退的“死循环”。

来源:经济参考报 陈梦阳 徐扬 石庆伟 王炳坤 梁冬 郭翔

媒体报道四:


 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透露哪些信号

2016年10月19日19:21

新华社沈阳10月19日电题:改革创新 破困前行——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透露出哪些信号?

18日召开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部署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和《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

“这是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金凤君说,这两份文件立足当下,谋划长远,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进一步细化了任务书、路线图和施工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东北振兴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从2014年出台《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今年4月公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到此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两份文件,东北振兴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持续加力,进入了实施的新阶段。

一些专家认为,此次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部署,透露出了东北振兴发展的新信号:

——“抓紧推进已纳入‘十三五’规划和东北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的项目建设”

今年8月,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方案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和127项重大项目。

有经济学者认为,这127个重大项目既是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点工程,也是针对当前东北经济开出的“稳定剂”,将为东北经济深化转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时间和空间。

——“东北地区要全面对标国内先进地区”

“全面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就是要让东北放下身段、好好学习。”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东北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问题。改什么、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沿海发达地区就是参照系。国家提出“对标”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管委会副巡视员项洪峰说,会议提出东北要与东南沿海省份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就是“对标”的具体办法。通过对口合作和干部交流,能够为东北引入新观念、新气象。

——“出台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

国企改革是东北改革中的一块“硬骨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近期东北特钢破产重整,再次凸显了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台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就是要对症下药,将这项改革提速,尽快焕发国企的新活力。

——“设立新动能培育专项基金”

梁启东说,东北发展以往靠项目、靠投资,新常态下要靠创新驱动,培育新动能。设立“新动能培育专项基金”,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让东北从“等靠要”向“闯改创”转变。

培育新动能既要“无中生有”,也要“有中出新”。抚顺特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振天说,“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重塑东北装备竞争力”,给出了东北振兴的定位。振兴东北不能舍本求末,要充分发挥传统装备制造业产业的优势,扬长避短。

——“加快推广上海自贸区等的可复制经验”

项洪峰表示,在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过程中,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已在跨境融资方面成功试水,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通过复制自贸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形成对改革的倒逼力量。

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张万强表示,当前,东北经济增长乏力、民营经济活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东北对外开放水平较低,这其中既有客观的外部环境,也有自身的体制机制原因。“打造面向东北亚的重点开放平台”“使东北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生力军”,前提是主动学习改革,以更好的经济环境,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拓宽发展振兴的路子。

“好政策要有好执行,才能收获好效果”。金凤君说,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政策规划密集出台之后,关键是落实。东北上下要切实行动起来,坚定信心破困前行,努力在“十三五”开创出一个新局面。

来源:新华社 徐扬、汪伟

媒体报道五:


  金凤君:找准东北创新发展新支点

来源:财经界 时间:2016-07-19  王海蕴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决战序幕已经拉开。最受关注的区域战役,是任务最为艰巨的东北地区。自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中央一直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的发展。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中央认为,东北振兴目前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地方和市场该如何发力,才能推动东北振兴迈上新台阶?近日,《财经界》记者就东北振兴相关问题专访了我国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金凤君研究员。

金凤君从事老工业基地研究已经二十余年。他指出,自2003年实施振兴战略以来成效显著,东北装备制造业和资源优势型产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实力明显提升;现代农业实现了稳步发展;民生问题和社会氛围也得到了巨大改善。但同时,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仍是东北地区最大瓶颈,新常态的背景下,东北地区如何由过去十年的“振”向未来十年的“兴”转变,需要新的发展动力,也就是说,要从产业、政策等方面重构动力源,才能推动东北振兴迈上新台阶。

努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东北振兴十年,没有一个城市形成类似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的新机制与新模式。

金凤君认为,一个重要的教训在于东北地区新兴产业成长缓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工业发展中贡献率增长最快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15%左右(2014年为10%,贡献率排第二),而东北该行业的贡献率基本为零。2014年东北计算机产量仅占全国0.01%,集成电路仅占0.27%,手机占1.3%。

究其根源,东北地区公平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难以发挥培育新兴产业和孕育新兴业态的关键作用。

因此,对于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金凤君建议必须着眼于精准化施策。从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抓手上谋划新对策,使东北在“市场开拓”、“转变方式”、“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等方面走出新路径。

具体思路建议是“固本增效、优二进三、聚势升力、创新驱动”。金凤君认为尤其要大力扶植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选择有条件的新材料、环境节能设备、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智能制造设备、光电子、农产品深加工、轻纺工业等为突破口,通过产业门类的扩容壮大实现第二产业的结构转型和优化。

同时,要努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促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并努力营造其他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和动力。力争到2020年左右,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14年的44%提高到50%左右。

创新发展需要新支点

除了成长缓慢的新兴产业,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也给东北振兴带来新的挑战。

金凤君称,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大情况下,东北地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竞争力的任务将更加严峻。同时,东北在区域合作方面依然任重道远,不仅仅是三省一区合作的机制和路径没有建立,即使城市间有效的分工合作也需要重构或优化。此外,还有任务繁重的城市综合改造,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区域创新能力和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等。

未来,东北地区如何在挑战中取得新的发展,金凤君提出创新是重要路径,且要选择好创新新支点。

通过长期的研究,金凤君提出以各类“区”为支点构建新体制新模式的构想。

这一构想的具体思路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各类“产业区”等为抓手,改造提升现有的制造业聚集区,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支持一批(而不是几个)特色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营造创新驱动的氛围和环境,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

东北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支点”是国家级“区”。金凤君认为,这是我国区域建设中的新机遇。从现有实践中不难看到,国家级新区正在承担全国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方位扩大开放的窗口、国家和区域体制机制创新的综合平台、以及统筹带动城乡区域发展的核心功能区等四个重大的战略使命,把握这些机遇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重庆两江新区显然是很有说服力的案例。经济快速增长,五年GDP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倍以上;形成了计算机、汽车等多个超大型产业集群。此外,国际化水平也快速提高,金融和高端服务业发展迅速。

因此,《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国发[2014]28号文)中也提出“研究在东北地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要求。

东北地区如何具体规划这些支点?在金凤君看来,国家级新区可以聚焦大连、哈尔滨和长春,综合改革试验区可选择沈阳等城市,产业转型与合作发展实验区则应放在有条件的三四线城市。

“以国家级‘区’为‘支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其率先形成经济增长极,进而带动所依托城市的功能升级,并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城镇群及更大区域的发展,形成‘实验区-中心城市-城镇群-更大区域’的递推式区域发展模式。”金凤君说。

“给”与“改”结合的政策转变

自2003年国家正式启动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国家、省域以及地市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东北振兴。

金凤君认为,这些政策在时间上分布差异较大,呈波动式变化。以2007年为界点,前期主要强调“输血”功能,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给予直接的帮扶和补助政策。后期侧重内容已经从“直接输血”功能向“提升造血”功能转变。政策自身也处于关键性的转型时期。

而且从空间层面上看,这些政策有两个特点:一是东北地区区域政策主要是全区域政策为主,专门区域政策为辅。二是区域政策空间性随着时间发生着变化,由侧重全区域通用政策向强调子区域专门政策转变。但仍未在空间层面上形成分重点的发展战略和空间政策体系。目前,已有的部分政策已经失效或失去优势,也有一些政策力度不够或难以落实。

而目前,东北振兴战略已经由“单项突破”的前期阶段进入“纵深推进、全面振兴”的战略新阶段,新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引导东北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快速提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

因此,金凤君指出,政策的重点方向应是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一方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对外经贸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扩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推进对内开放。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域外企业、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地区的市场,积极吸引域外资金参与投资建设。

关于如何建立机制与要素投入相结合的长效政策体系,金凤君提出东北创新发展政策需要一个重要转变,即“给”与“改”结合,注重体制机制和创新驱动相结合,政策设计上充分考虑国企改革、产业项目布局、创新工程设置对地方经济、就业的带动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突出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引导作用,大力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强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区域分工协作、城市化改造、社会环境建设等领域的政策深化设计和引导作用。

同时,还有一点值得重视的是,“未来振兴政策的制定,必须着眼于精准化施策。从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抓手上谋划新对策,使东北在‘市场开拓’、‘ 转变方式’、‘ 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等方面走出一条新的道路。”金凤君强调。

三方面激发市场活力

东北地区振兴需要国家、地方和市场合力。政策之外,市场力量如何释放?

金凤君对此提出三方面建议,首先,在营造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方面,要以各类产业区为平台,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试验,布局和组建一批基础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加快机械、航空、汽车、轻工、电子等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创新与科研院所合作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围绕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扶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和人才培训等。

其次,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应优化人才、资本、产业、技术、管理等要素的配置机制,激发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东北地区快速发展。同时,努力破解政府直接参与创新资源配置偏重、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足、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创新管理体制滞后等问题,并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改造东北传统产业,促进新产品、新行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第三,推动东北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合作。金凤君指出,三四线城市发展活力不足是东北地区振兴与发展难点之一。大部分城市依托资源建立起来的产业体系由于受资源、市场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加之不利的区位制约,面临较大困难。

他因此建议国家借鉴东部与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的模式,以产业合作园区为平台,选择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发展状态好、经验丰富的城市,与东北有关城市结对子,在人才、管理、产业等方面合作,引进成熟的、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推动其创新发展,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和潜力。

来源: 财经界杂志 2016年第三期 封面文章 王海蕴

媒体报道六:


 金凤君:全面落实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新定位与新目标

2016-05-06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公布,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这是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明确要求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努力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提出了“到2030年前后,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这“五基地一支撑带”的定位和目标既体现了对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继承,也体现了为适应新趋势必须面对的新要求,是衡量和评价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准。

一、东北地区是我国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经济社会板块。

东北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板块,就其历史贡献和现实的战略重要性而言,可以用“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柱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和巩固国家国土安全的‘保障’”来定义其地位和作用。在目前大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三大战略背景下,《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像抓‘三大战略’一样,持续用力,抓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这也充分表明了东北地区振兴在新时期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和独特地位。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工业化的先行地区,在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建立完整的国民工业体系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从国家向现代工业强国迈进的愿景看,东北地区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基础组合仍比较优越,有较大的潜力。所以,将东北地区打造成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是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北地区的地位日渐凸显,开始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地位转换,而且越来越重要。1985年,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仅占全国9.6%,2000年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11.5%,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19%。可以预见,东北地区将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东北地区特殊的区位和自然地理条件,还具有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和巩固国家国土安全的保障功能,这也是全面振兴战略制定与实施必须考虑的出发点。

二、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新定位新目标的必由之路。

《意见》明确提出,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要在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方面着力。要破解东北地区的问题并使其健康发展,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谋划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抓手,使东北在转变方式、开拓市场、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等方面走出新路径。

第一,以各种类型区为平台推动振兴政策更加“精准化”。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与模式之一就是开发区的设立与相应产业政策的定向施策,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政策制定应对这些经验模式进行深化与借鉴。东北地区的体制机制完善需要找准突破口进行渐进式推进,而具有明确国家政策导向的各类“区”是很好的试点平台和抓手。未来的全面振兴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与以前振兴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大不同,需要依托明确的功能区域实施精准施策,推动经济社会从“振”向“兴”转变,推动其率先形成经济增长极,进而带动所依托城市的功能升级,并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城镇群及更大区域的发展,形成“试点示范区-中心城市-城镇群-更大区域”的递推式区域发展模式。

第二,以“新、软、高、优”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牢牢把握好创新驱动发展这一“牛鼻子”,实施一系列旨在提升产业活力与竞争力的创新工程,推动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区域产业体系。具体路径应以“新、软、高、优”为抓手。所谓新,就是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应设计因地制宜的发展组合拳政策,统筹配置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大力推动资源优势型、劳动密集型、市场需求型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东北地区的产业规模。所谓软,就是要努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打通相互促进的环节,促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并努力营造其他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和动力,通过企业合作或区域合作构造有效益的产业链条。所谓高,就是要选择有条件的新材料、节能环保设备、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智能制造设备等行业,以优势区位为依托,建设高技术产业集群。所谓优,就是要通过创新驱动,优化既有主导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积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第三,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紧紧围绕“质量提升”这个核心,以民生幸福为方向,全面开展城市更新改造,加快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切实从速度优先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型、内涵式的发展路径转型,从“单打一”发展向经济、社会、城市、文化、生态等综合协调发展转型,逐步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解决城市三四线城市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创新对内开放模式,以产业合作园区(或有条件的开发区)为平台,选择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发展状态好、经验丰富的城市,与东北有关城市结对子,在人才、管理、产业等方面合作,引进成熟的、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推动其创新发展,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和潜力。

三、重塑昂扬向上的社会发展环境是新目标和新定位实现的保障

2003年起实施的东北地区振兴战略,首要的成就是使当时具有巨大失落感的社会氛围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成就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在新的形势下,要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充分调动东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凝聚正能量,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东北振兴的良好氛围。此外,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下列工作。

首先,东北行稳致远的基础是人才,应加大人才环境建设。根据东北的具体情况,针对管理、科研、企业发展的问题和需要,研究制定有效稳定人才政策,激励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政策和优化人才政策,打造智慧高地。研究东北地区居民返乡创业和参与振兴的鼓励政策。

其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要素投入相结合的长效政策体系。东北全面振兴氛围的形成,必须将市场需求(企业)、地方诉求、中央要求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应特别注重体制机制和创新驱动相结合,政策设计上充分考虑国企改革、产业项目布局、创新工程设置对地方经济、就业的带动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突出城镇化对工业化引导作用,推动东北地区迈上新台阶。

第三,着力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以增加就业为目标,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集中优惠政策,形成对国内外社会资本的吸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解决下岗矿工、林业职工、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改善居住条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金凤君

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

媒体报道七:


东北融入“一带一路”期待新振兴

2015年04月01日18: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4月1日电(记者齐海山、徐扬、李建平)在3月28日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东北三省定位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成为东北三省热议的话题,近日在沈阳召开的“新常态下求解东北振兴”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建议,让“一带一路”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起点,期待新腾飞。

目前,珲春-扎鲁比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正在推进。依托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俄罗斯扎鲁比诺万能海港区及滨海边疆区跨越式开发区,将开展两国间的临港物流、加工贸易等产业合作体。

去年9月,俄罗斯苏玛集团总裁维诺库洛夫在长春透露,俄罗斯将在距离中国东北吉林珲春口岸60公里的扎鲁比诺开展新建港口项目。作为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重要内容之一,项目建设将与吉林省合作,总投资约30亿美元,港口年吞吐能力将达到6000万吨,且有望成为自由港。

“中国东北融入‘一带一路’,打通西伯利亚铁路,形成陆海联运航线,是最好的办法。从这个方向,可以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翼齐飞。”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院长于潇说。

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通过扎鲁比诺等港口,从东北运送至美国西海岸的货物,交货时间将比目前减少5天。

与俄罗斯有着3000公里边境线的黑龙江,拥有25个陆路、水路和航空口岸,其中15个为对俄口岸,数量居全国之首。东北三省立足比较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以优势换资源、换资本、换市场,让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和内蒙古沿边开放带等重点区域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和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

“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一带一路”为东北三省做了定位。

自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为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对外开放度低、贸易结构失衡等问题也非常突出。

东北地区出口产品中资源型、原料型、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比重偏大,产品附加值低,如农产品、服装、纺织品、钢材等,导致东北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

“通过建设新区、自贸区,国家扶持政策越来越精准化,‘一带一路’应该是巨大的政策红利,东北三省不能置身事外。”中国科学院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金凤君说,必须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借助政策红利谋求更大的发展。

东北如何在新政策下实现新一轮振兴?“如果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地区各省还有分工联系的话,现在这个分工已经没有了,甚至每个地区都是‘孤岛’,你搞你的,我搞我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吉林财经大学校长宋冬林认为,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首先必须打破一个个“孤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东北亚合作。

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有着与俄、日、韩、蒙等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天然区位优势,应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基础,同东北亚各国开展合作,利用日、韩的资金与技术,加强与俄、朝、蒙在资源矿产领域的合作,实现与东北亚各国的共赢格局。

东北财政大学党委书记杨光说,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无疑将为东北三省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开拓更大空间。实现新一轮振兴,东北必须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以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迎接机遇和挑战。

媒体报道八: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到钦北区调研

2015年01月12日17:03

1月7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金凤君一行5人,到钦北区开展总体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调研。市发改委副主任、西部办主任黄立和,钦北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涂振海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皇马工业园区泰盛木业、九联、卓能新能源、好利来等企业进行了现场调研,参观了林湖森林公园,对钦北区企业发展基本情况和城建规划进行了深入了解。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调研组听取了有关我区基本情况、“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十三五”规划工作进展情况及发展思路汇报;围绕钦北区经济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文化旅游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发改局、工信局、住建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向调研组一行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区发改局、教育局、工信局、住建局、国土局、交通运输局、环保局、农业局、水利局、卫生局、统计局、旅游局、工业园区管委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黄祖贤)

来源: 人民网广西频道 钦北区人民政府网

媒体报道九:


金凤君:如何激活东北振兴内生动力

2014年09月23日 0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从11个方面提出35条支持东北振兴的政策举措,释放了国家将坚定不移支持东北振兴的积极信号。《意见》的出台对应对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巩固扩大东北振兴成果、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将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是《意见》的主线。只有营造强大的新的发展动力,老工业基地才能焕发新的活力,这也是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基本经验。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造,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内生发展动力仍然不足、不稳、不强。《意见》在东北振兴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从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国企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市转型、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开放等方面设计了培育和增强东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一系列政策。政策的逐步落实将激发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推动东北振兴迈上新台阶。  

聚焦近期急需解决的重大任务是《意见》的显著特点。文件结合东北地区当前特点和振兴的阶段性需要,出实招,定实策,对东北地区推进简政放权、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农业改革、科技创新改革、资源型城市改革等,都提出了有效的思路和办法。为稳增长,补“短板”,去“瓶颈”,明确了近期可以实施的一批重大工程,涉及铁路、水利、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领域,把握住了东北地区发展的脉搏,对破解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将发挥积极作用。  

鼓励先行先试是《意见》的突出着力点。《意见》提出了一批先行先试的重大改革政策,如明确提出“东北地方政府要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拿出本级国有企业部分股权转让收益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专项用于支付必须的改革成本”,“研究中央企业和地方协同发展政策,支持中央企业与地方共建产业园区”,“在东北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试验,打破制约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在东北地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等。这些先行先试政策的实施,为破解东北地区振兴中的难点问题提供了抓手,还将会在积累经验、总结模式的基础上,对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挥示范作用。  

抓好“最后一公里”是《意见》的亮点。《意见》对贯彻落实和督促检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出台实施细则,东北四省区要制定具体方案,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还要求每半年将落实情况汇总上报国务院。这些要求强化了上下协同、层层负责、切实可行的落实机制,将有效打通决策部署和贯彻落实“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衔接,推动各项政策尽快落到实处。  

可以看出,《意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有利于支持东北地区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巩固振兴成果;有利于破解东北地区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和问题,培育内生发展动力,对促进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要看到,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世界性难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任务。东北地区离全面振兴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需要攻克的“难关”还很多。下一步要使文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相关部门和地方针对东北振兴面临的新问题,进一步落实针对性的政策,精准施策,破解难题,使老工业基地真正走上一条内生发展新路。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金凤君)

媒体报道十:


解读东北振兴重大政策举措

2014年10月30日10:37 来源:吉林日报

  今天上午9点,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科联共同举办的长白山讲坛·《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解读讲座在省委党校举行。主讲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金凤君研究员,为到场观众作了长达2个小时的专题报告。省直机关部分党员干部、在长部分高校师生、省国资委党委系统部分干部职工、省委党校教师和在校学员近800人坐满了整个礼堂,共同聆听了讲座。

金凤君研究员紧密结合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意见》进行了全面解读,阐释了《意见》的主线、显著特点、突出着力点,以及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基本路径。金凤君深入浅出地讲解,对我们进一步明确推动新一轮振兴东北的努力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切实将中央政策与我省实际结合起来,推动吉林振兴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谈到参加讲座的收获,省能源局法规处主任科员刘洪臣打开了话匣子:“这次讲座开拓了我的思维,给了我思想创新的动力,也为我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对我来说是一个促进、是一次提高。经济发展,能源先行,我们今后在工作中要创新发展思维方式,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振兴吉林助力。”

富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主任李志勇说:“这次讲座让我对国家政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金凤君研究员对于政策的阐述和梳理,对我们制定公司的战略、规划公司的发展方向,有新的启发。”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模拟研究所所长张立教授说:“金研究员的讲解,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国务院的战略部署、领会其精神、明确振兴东北的努力方向,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有很大帮助。”(记者王丽娅陶连飞)

媒体报道十一:


 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

正日前,在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上,广大专家、学者围绕"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主题,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金凤君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着三个突出问题:第一,土地城镇化过快,农民的失地问题比较突出,这加剧了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第二,城市结构不合理,规模结构严重失衡,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展太快,容易引发城市病。第三,农村土地闲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来源:

《科协论坛》 2013年06期 http://lib.cqvip.com/read/detail.aspx?ID=46690554

媒体报道十二:


 金凤君:北京新机场建设势在必行

2012年04月10日11:14来源:中国科学院

从选址、立项申报到传言开工,关于北京新机场建设的各种消息一直纷纷扰扰。

尽管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目前尚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批准,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金凤君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尽管有很多争议,但北京新机场的建设,“可谓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现实需要

“北京首都机场的年吞吐量已经达到8000万人次,确实需要建第二机场。这也关系到中国走向世界这一大的格局。”著名经济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亦表示。

“十一五”期间,首都机场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从年旅客吞吐量、飞机起降架次等方面来看,是当今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机场之一。年旅客吞吐量已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居全球第二。

首都机场的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8200万人次。这意味着首都机场客流饱和会很快到来。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在出行的航空运输方式的选择上,需求还是很大的。

从服务首都大都市区而言,京津冀经济圈积聚了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口,北京新机场以服务北京为主,也同时考虑京津冀经济走廊和城市密集带的发展需要。

“这也是都市化的发展趋势。”金凤君说,北京新机场如果建得好的话,可以更高效地利用都市区,为城市发展创造一个更具优势的环境。

“从世界发展角度来说,航空运输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运输方式。”金凤君表示,现在正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一般一个都市化地区需要一两个,甚至更多机场,来满足这类区域人们出行的需要。

反观一些大的国际化都市,一般也都建设有多个机场来满足不同的运输需求。以伦敦为例,其城市加上郊区共有5个国际机场。

“只要布局合理,管理不是难题,起降空间规定好了,就没什么问题,现在管制系统都非常完善。”金凤君表示。

充分论证

此前关于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曾争议不断,但陆大道认为,最终花落北京市大兴区南各庄,实属必然。

“新机场也只能建在北京东南方向,因西北方向是山区。对此,国家发改委和多部门已经做过很多工作,北京市和河北省也进行了相关利益协调。”陆大道表示。

作为宏观经济专家,金凤君从2005年就开始参加首都新机场的论证工作。他向记者介绍说,对首都新机场的论证工作已有近十年。

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区,作为一个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首都新机场建设的可行性论证,有一支囊括了各领域专家的庞大队伍参与。

“选址就曾考虑过七八个地方。”金凤君表示,诸如区位合理与否,规模应建多大,年吞吐量应该是多少;跑道的条数最终是多少;按设计的吞吐量,需要留出多少平方公里土地,分几期建;哪些航空公司要进驻,怎么组织;与现在的首都机场是什么关系,功能定位如何设置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其中还包括机场与城市交通的关系,进出用什么方式与城市联系,是地铁还是机场快轨。

同时还有工程方面的问题,比如,航空管制如何协调,因为需要占据一个很大的空域资源,需要一个盘旋落地的空间。

金凤君表示,至于周围的地形、水文、气象条件、防震、防洪等方面,则都是论证中涉及的最基本要素。“地上和地下各种设施,诸如供电、供水、供气、通信、道路、排水等,更是论证中要涉及的基本方面,都被充分论证过。”

原有机场扩展受限

既然建设首都新机场的论证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为什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扩建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时,没有建设一个更大的机场?

对此,金凤君表示,为了服务奥运会,当时也在论证是新建一个机场,还是扩建首都机场。“论证中,看法很多,争论也很多。由于时间所限,最终以建设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的意见胜出。”

目前,北京有三个机场,南苑机场为军用机场,西郊机场是专用机场,主要的运输功能是靠首都机场来发挥的。

“2008年以来,发展速度太快了。即使在首都机场建了第三航站楼,北京新机场还是要建的。”金凤君表示。

同时,金凤君认为,从规模经济效益来说,现有首都机场的规模和吞吐量已经比较大,“空域和地下的资源都已经很紧张,没有资源了。机场不能再在首都机场那儿扩建”。

(来源:中国科学报)

媒体报道十三:


 金凤君: 寻找东北振兴新路径:新型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2012年03月23日 04:1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近日获国务院批复,提出“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在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一系列振兴目标。  

不过,对于集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城市转型及民生问题等各种复杂矛盾于一体的东北地区来说,未来五年如何实现振兴,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该区域的发展道路,仍然面临挑战。  

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中科院地理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金凤君,他曾以技术负责人身份参与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编制。此次《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他亦做了整体规划思路研究,并且参与了该规划的评审。  

东北振兴:任重道远  

《21世纪》:现在距《东北地区振兴规划》颁布已经过去五年了。回顾一下东北地区“十一五”的发展,这五解决了哪些问题?在下一个五年又该面对哪些问题?  

金凤君:2003年国家出台了东北振兴战略,2005年当时的东北办决定编制《东北振兴规划》,这一规划于2007年8月经国务院批复并发布实施。  

当时规划提的非常明确,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现在看有些地方还任重而道远,十五年都不一定解决问题。  

这五年做了哪些事,我认为,首先在促进发展的社会面貌和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扭转了有着巨大失落感的社会氛围,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次,在推进改革开放、解决民生问题、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城市的面貌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得到了稳步的发展。最后归结为一点,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21世纪》:当时东北问题很严峻,现在是不是都解决了呢?  

金凤君:如果我来总结一下东北目前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竞争力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产业比如原材料、石化、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而新兴产业的扩大与创新能力的培育还不行。而且东北在发展的环境、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的能力上不是很突出。  

第二个问题就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变的难度非常大,东北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非常普遍。  

第三,东北的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东北粮食是全国粮食安全稳定的基石,但是稳定的基石必须有前提,那就是得有投入,技术、基础设施、科技的投入等,这些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四个问题,就是城市综合改造的难题,包括资源型城市,像白山、抚顺、阜新等;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尤其二三线工业特色非常突出的城市,像瓦房店、葫芦岛、齐齐哈尔、佳木斯等。这些城市的改造问题都非常突出,而主要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落后。  

还有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东北这几年大力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归根结底就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城市化快速的扩张,大气环境、水环境等都需要引起重视。  

东北地区现在站在新的起点上,但是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还需要花大力气,用心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东北地区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新型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21世纪》:东北地区的资源城市转型被认为取得了积极进展,解决了一些民生和历史遗留问题,“十二五”期间这方面还需要怎样推进?接下来该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金凤君: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编制《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民生进一步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我认为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还是“十二五”的重点,这已经不只是东北的问题了,而是全国性的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型改造是从东北走向了全国。从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先是解决问题,然后推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大转变。  

它的目标是推进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变,不能一直挖煤、采矿,还要有城市功能的提升、民生的改善等。“十二五”,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得继续支持。  

另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我国矿产资源消费正处于旺盛时期,未来10到20年仍将保持这一态势。全面开展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将是国家的长期重点,而资源型城市是主要载体。  

从长远来看,建立规范、约束和引导所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是一个大方向。  

《21世纪》:现在东北传统产业如重化工产业的路径依赖,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也是全国性的话题,将来东北如何在产业体系上进行调整改造,从而达成生态安全保障目标?  

金凤君:我觉得必须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两方面入手。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条:一是严格控制重化工产业的布局;二是从经济效益、社会成本和环境代价三方面统筹考虑,制定相应的调控战略和措施,促进重化工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四是加强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五是加强工程防控能力建设。  

《21世纪》: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不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中并未涉及太多投资拉动的层面,未来东北地区的增长动力何在?  

金凤君:我提了一个叫新型城市化带动工业化这样一个发展模式,不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具体来说,发展服务业、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基础建设等,以此拉动经济的发展,拉动服务业的发展。  

区域协作:城市间分工合作需重构或优化  

《21世纪》:区域合作是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话题,您如何评价目前区域合作现状?  

金凤君:东北在区域合作方面任重道远,不仅仅是三省一区合作的机制和路径没有搞明白,即使城市间有机的分工合作也需要重构或优化。  

比如怎样发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的引领作用,在产业的布局和国家政策的指引方面都没有很好的合作模式,虽然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认同感。  

另外,内蒙古的能源和东三省怎样合作,虽然有政策,但是都是零零散散的,缺乏整体框架的设计。这其中也非常的复杂,你认为合理,但是地方的领导并不这样认为。全国都是这样,东北还不是最严重的。  

《21世纪》:东北地区的区域战略问题,现在看到的只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势头较猛,而哈大齐、长吉图、东北东部经济带等战略动力不足,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会给东北新布局哪些区域战略?  

金凤君:现在在东北选择的区域是历史上先发展的一些区域,是目前引领型的区域,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国家已经赋予了这些区域基本职能、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我认为这些地域发展起来是能够带动东北地区的“健康发展”的,但不能说是“快速发展”。  

总体来看,东北也就是140多万平方公里,有这么几个经济带就够了,再建多也没必要。未来的重点就是要设计好政策,继续把这些区域的政策细化,让它们有更大的活力,然后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而不是今天划一个地区发展,然后明天再划一个区域发展,这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2-03-23  本报记者 李博 实习记者 黄赟 宋斌     

媒体报道十四:


金凤君:成渝经济区定位战略新高地

2012/02/22 08:41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 赵雅儒

作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主要执笔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金凤君,第一时间高兴地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他表示,国家将成渝经济区定位于“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高地”,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城市化与工业化。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主要执笔人 金凤君  

成渝经济区定位:  

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科技教育、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西南地区科技创新基地  

“我今天一早就看这个消息了,这是好事啊!”作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主要执笔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金凤君,第一时间高兴地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他表示,国家将成渝经济区定位于“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高地”,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城市化与工业化。  

重点  

经济区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涉及11个重点经济区,分别是成渝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北部湾地区、呼包银榆地区、兰西格地区、天山北坡地区、滇中地区、黔中地区、宁夏沿黄地区、藏中南地区、陕甘宁革命老区。  

集聚  

各优势  

专家认为,成渝经济区人口与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也是我国新一轮区域结构调整和经济总量扩张的主要承载区域。在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推动下,成渝经济区即将成为以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区。  

实现“双高”   

从城市化、工业化入手  

除了钢铁化工、重型机械、汽车工业,还要向高新技术、物流商贸、金融等领域多元化拓展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成渝经济区率先发展,这为成渝经济区在今后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金凤君说,“要实现规划中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双高’目标,还是要从大力推动城市化与工业化入手。”   

在金凤君看来,成渝经济区人口与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也是我国新一轮区域结构调整和经济总量扩张的主要承载区域。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成渝经济区要想成功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则还要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业,除了钢铁化工、重型机械、汽车工业,还要向高新技术、物流商贸、金融等领域多元化拓展。

媒体报道十五:


 金凤君: 设想“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要管15年  

  

8月2日,国务院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做出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国家发改委、振兴东北办报送的《规划》,并请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复的地区发展规划。普遍认为,它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室研究员金凤君作为《规划》编制的技术协调人,全程参与了《规划》从课题研究到最后文本的编制工作。

8月10日,金凤君接受了本报专访。金凤君认为,国家确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规划》是对该战略的具体落实。这部《规划》是问题导向型的,它“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东北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的方向、定位和目标”。金凤君说,“我们设想这是一部要管15年的规划”。

《规划》在落实振兴东北的发展战略

《21世纪》:《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是何时开始筹划编制的?你在编制中起什么作用?

金凤君:《规划》由国务院东北振兴办组织,由9个专项规划和1个综合规划组成。专项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承担,综合规划由中科院、社科院和东北师大共同承担。我在《规划》的前期就介入,后来被任命为综合研究组副组长(组长是当时发改委工业司司长刘铁男,现为国务院东北振兴办副主任),承担规划的综合研究和综合报告的编制工作,并负责技术协调。

以2006年2月28日第一次工作会议为标志,《规划》正式启动。今年2月13日发改委、东北办向国务院提交了送审稿,全文3万字,现在批复的最终稿约1万字。《规划》 的总经费1000万元,可以说是一字千金。

《21世纪》: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地区规划,它何以能上升到国家层面?

金凤君: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这四大区域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其中尤以东北地区的问题最为突出。

2002年是整个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低谷,东北的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都不存在了,市场不断被压缩,国有企业减员增效,过去的社保体制不起作用了,几百万人下岗,各方面矛盾积累已经到了极点。

在这种形势下,中央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如何落实这一发展战略,需要包括综合性规划在内的一系列规划的指导。基于这一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部署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任务,要求加大规划协调力度,把内蒙古东部盟、市纳入总体规划,一并进行研究。

我们设想这部规划要管15年

《21世纪》:是否可以说,《规划》是基于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编制的?

金凤君:这是一部问题导向型规划。前面说了,在四大经济区中,东北的问题非常突出,是典型的资源支撑型经济(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这个经济模式是在过去50年内建立起来的,改革难度非常大。

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体制转换,二是资源枯竭,三是产业结构转型。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东北工业变化不大,几次产业升级和转型都没有跟上。以一汽为例,共有产业工人12万,加上家属达到40万,一旦汽车不行了,40万人将受到直接影响,还会波及由这个产业链带动的100万居民的生活,这些人口加起来,相当于半个长春市。这个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改造老工业区来实现。

《21世纪》:《规划》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有没有提供一些新思路和具体举措?

 金凤君:解决东北的问题需要可持续发展观念、区域和全球观念,从社会制度变革等方面,重新综合审视地区发展的自然和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变革的作用以及宏观发展环境,才能找到比较合适的解决办法。

《规划》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东北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的方向、定位和目标,在具体操作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经济布局、调整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等任务。我们设想它要管15年。

我认为,这期间东北的产业发展应采取三步走的引导战略,逐渐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近期提升既有的传统产业竞争力,中期培植新兴产业和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如医药产业、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远期实现装备制造业、轻工业原材料工业全面发展。

"第四极"的说法欠科学

《21世纪》:有人把东北看做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规划》给东北地区的定位是“四基地一区”,从国家角度来看,应该如何认识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在全国经济格局中东北处于什么位置?

金凤君:"第四极"的说法我认为欠科学,是媒体的宣传行为,在研究领域可以这样说说,但放到规划层面就不合适了。

综合国家战略要求和区域发展基础,我们给东北地区未来15年内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我国新的重要增长区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建立国家基础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支撑体系、粮食安全保障系统等对于国家发展和安全非常重要,东北在这方面具有其它地区难以替代的作用。首先,东北是我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结合最好的大经济区,人均自然资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重蹈长三角等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在《规划》中专门有一章《提高振兴保障力》,把保护生态环境放作为保障力予以强调,要求一方面加强流域性污染治理,另一方面加强湿地、森林、草原的保护,从大的宏观生态考虑,限制开发、规范开发行为。

其次,在原来比较完整的重化工产业体系基础上,东北有条件建成我国及具有世界意义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另外,东北所具有的能源安全保障基地、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和国防安全支撑基地这三大功能,也是其它区域无法替代的。

突出辽宁龙头地位与纳入蒙东

《21世纪》:辽宁省的“五点一线”沿海开发这次纳入了规划,辽宁也认为应在东北振兴中应起领头羊作用,你如何看待辽宁的经济实力和带动作用?

金凤君:《规划》突出了辽宁在东北的龙头地位,我们在《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章中,专门辟出一节来描述辽宁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规划》第一稿我们给东北地区确定的GDP增长指标是11%,这个数字是经测算我们认为可以实现的,辽宁方面也很认同。但考虑到全国经济是一盘棋,后来这个指标被人均GDP增长7.4%所取代了, 目的是体现较好较快的发展思路。但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还是很可观的,包括黑龙江和吉林,其装备、生物、林木加工产业,近年来发展都很快。

《21世纪》:把内蒙古东部地区纳入东北规划是出于什么考虑?

金凤君:首先,从地理上看蒙东地区和东三省是一个整体,内蒙古高原是东北的一道屏障,东北许多河流如黑龙江、松花江等都发源于这一带。其次是资源的接续问题,东三省资源开采都已进入晚期,要寻找新的接续产业,只有把蒙东纳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三是能源需要,辽宁的煤炭已经枯竭了,吉林没有,黑龙江还有点潜力, 但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只能依靠蒙东。另外,蒙东这几个盟、市在历史上曾归东北管理,经济联系非常密切,统一规划有利于综合平衡,总体开发。

还有一个考虑是打破行政区划,如围绕锦州的辽西经济区就把赤峰等市纳入进来,哈大经济带也把满州里包括在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明三    2007-08-13  

媒体报道十六:


川渝一体 联系更紧走动更勤  

  

重庆游乐园摩天轮首度夜间开放图据CFP

四川、重庆本来就是一家人并且经济上的联系还会变得更紧。

繁华的重庆解放碑,也是成都人爱逛的地方之一

■“遂宁到重庆非常方便,到重庆只需要个把小时,我到遂宁甚至比到成都的次数还多。”

■“四川、重庆本来就是一家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血缘、感情是永远没法分隔的,并且经济上的联系还会变得更紧,走动也会更勤。”

高端访谈

政策市场一体化共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

华西都市报专访全程参与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的中科院专家金凤君

全程参与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凤君29日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成渝经济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成渝经济区内实现一体化发展,其内涵就是要实现政策和市场的一体化。而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则是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而两地携手、高度一致才能真正打造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一体化内涵实现政策和市场一体化

金凤君研究员告诉记者,他是2008年接到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大纲任务的,在此期间,他与四川、重庆社科院和两地发改委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最终形成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大纲。

对于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内涵,金凤君表示,一体化就是要实现政策和市场的一体化。在政策上,成渝经济区应该有统一的宏观区域政策,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优惠扶持政策以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行的政策。要加强川渝两地政策制定的协调,强化成渝经济区各区域的互惠政策,建立两地地方政策的相互适用机制。

市场方面,要重点关注金融、贸易、劳动力三种市场的一体化问题。金融市场一体化就是要加强地区间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地区合作;贸易市场一体化,即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在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等方面简化手续,逐步将各市登记执照的效力扩展到整个经济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就是要促进区域内人才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努力建立成渝经济区统一的劳务市场。

今后发展实践建立两地区的沟通协调机制

对于成渝经济区今后的发展实践,金凤君表示,应该尽快建立两地区的沟通协调机制。首先可以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推进机构,比如说成渝经济区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制定经济区各类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其次,还要建立川渝两省市政府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两省市也可成立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在两省市发展改革部门设立办公室,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每年定期召开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高层论坛等。

金凤君还指出,根据成渝经济区的总体功能定位,还应建立一套与川渝毗邻地区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每年可联合主办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会议,商讨区域合作重大战略问题、阶段性目标和加强合作的途径、方法和项目。建立毗邻地区政府间定期和不定期的会晤、交流、协调制度。毗邻地区职能部门每年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加强对口部门的衔接。

生态环境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采访中,金凤君研究员还特地指出,成渝经济区既是重点开发区,又承担着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要达到这个要求,就更加需要两地协调合作,共同建立一体化的生态环境。

“环境治理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课题,由于川渝两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联系,两地的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单个的城市或地区是无法单独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这就更加需要两地携手高度一致,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体化”。金凤君表示,只有两地高度协调一致,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成渝经济区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达、适宜人居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既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有利于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部地区提供科学发展的成功模式。

来源: 华西都市报 记者胡晓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