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朱仕正 ,男,1947年12月出生,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化学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基金委化学部项目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几十名,并承担“物理有机”和“氟谱”等多门硕士生课程。先后在世界氟化学会议,欧洲氟化学会议(系列会议),美国冬季氟化学会议、日本化学会氟化学会议作邀请报告和特邀报告。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0.7毕业于贵阳师院化学系;
1982.2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5.2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5.8-1986.10美国PolytechnicUniversityofNewYork做博士后研究,导师Prof.O.Vogl,从事头-头高分子研究;
1986.11-1989.3美国ClemsonUniversity继续博士后研究,师从著名氟化学D.D.DesMarteau,从事含氟超强酸的研究;
1998年-2001年到宁波市科委挂职副主任;
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任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
2006年3月—2009年3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化学部流动项目主任。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含氟杂环化合物合成方法学;含氟活泼中间体和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
承担项目:
1989年四月在美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回到有机所从事元素有机化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项目三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五项;开展了“含氟活泼中间体”, “N-全氟烷砜基磷酰胺”, “带有含氟基团的活泼亚甲基类化合物的研究”,“含氟重氮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含氟叠氮化合物研究”。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十五”重点项目:“有机氟化学中前沿领域研究”。
科技成果:
1.含氟杂环化合物合成方法学研究 姜标; 朱仕正; 胡昌明; 金桂芳; 张小兵
2.一种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应用 朱仕正; 祝诗发; 廖远熹
3.一种1-全(多)氟苯基-3,5-二取代-4,5-二氢吡唑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朱仕正; 宋力平
论文专著:
迄今已发表SCI论文二百余篇,编著和译校专著三本,其中编书“中国有机氟化学十年新进展”一本(高教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
1.用环加成反应合成含氟杂环化合物的研究 彭卫民; 朱仕正
2.2 4-氯-八氟丁基碘与乙氧基乙烯的电子转移反应的ESR研究 胡裕杰; 朱仕正; 周澄明
3.首届农药化学学术与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杜灿屏; 朱仕正; 李娜君
4.我国有机化学基础研究工作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战略——有机化学学术与战略研讨会简述 杜灿屏; 李桂英; 朱仕正; 陈拥军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有机化学基础研究——近五年有机化学学科基金资助项目分析与回顾 杜灿屏; 朱仕正; 李桂英
6.金属促进的非活性化学键的选择性切断与应用 杜灿屏; 朱仕正; 李桂英; 陈拥军
7.内源性自由基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若干物理有机化学问题 杜灿屏; 朱仕正; 陈拥军
8.用环加成反应合成含氟杂环化合物的研究 彭卫民; 朱仕正
9. 4-氯-八氟丁基碘与乙氧基乙烯的电子转移反应的ESR研究 胡裕杰; 朱仕正; 周澄明
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12项,其中9项已授权。
1.一种末端为乙烯基的多氟烷基醇及其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朱仕正;赵经伟
2.含氟烯胺化合物、合成方法和用途 朱仕正;邢春晖
3.一种卤代对苯二腈的制备方法 朱仕正;赵经纬
4.含氟1H-1,2,3-三氮唑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朱仕正; 彭卫民
荣誉奖励:
1. 1990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授予的“有杰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2. 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3. 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副职一等奖。
4. 2001年获宁波市政府颁发的“宁波市科技合作特别奖”。
5. 2002年凭“含氟活泼中间体研究”项目获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
6. 2008年凭“含氟杂环化合物的研究”项目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媒体报道:
信念铸傲骨 ——记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仕正
文革后最早一批从外地考到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之一,国内取得博士学位后继续赴美做博士后研究,四年深造学成归国做助研,没有实验室,没有实验经费,“坚持基础研究”一个坚定地信念,一个执着的追求,在中国氟化学研究领域他孜孜以求,科技攻坚,屡获殊荣,心系国家基础研究的前程,培养新秀,把榜样的力量传递、传承,宛若凌寒之梅,环境严酷依旧华丽;再如遒劲之梅,读物万千怡然自若;又如恬静之梅,平中见奇悠悠传香……
“红烛之心”支持国内基础研究
朱仕正是在文革之后最早一批从外地考到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之一,在当时很低的录取比例下,那一年只录取他们8个人。他的专业是有机氟化学,从硕士到博士都从事氟化学的基础研究,1985年2月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经导师介绍去美国做博士后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氟化学在做材料方面的研究。朱仕正最初在美国纽约理工大学从事高分子的课程研究,一年多以后在美国Clemson University 继续博士后研究,师从著名氟化学家D.D.DesMarteau,从事含氟超强酸的研究。由于超强酸与工业联系紧密,他们每个季度都会给公司写报告。四年的美国生活,朱仕正深入研究含氟超强酸,在学术领域颇受肯定。
1989年,朱仕正选择回国,“要回来支持国家的基础研究”,一如闻一多归国的那份 “红烛之心”。他回忆道:我们回来时只是做助研,研究所什么条件都不提供,实验室、研究经费更无从谈起。国内与国外的研究条件的差距可见一斑,都是一步一个脚印,1996年才成为博士生导师。朱仕正回国之后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当时研究经费是一大难关,完全依靠国内基础研究的经费是不够的,于是就跟国外公司合作来取得经费来支持基础研究。朱仕正介绍:有时国外公司看到我们发表的学术文章,如果认为提及的某种化合物比较合适,就联系我们,咨询能否合成和报价问题。然而,我们氟化学研究很大程度上依靠科学基金,朱仕正回国后的研究成果申报了自然科学奖,获得了中科院的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二个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年和2007年)。这都是基金委当时申报的基础研究项目,1994年开始他就一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连续支持,科学基金对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取得很好的支持和推动的作用。
科技攻坚 硕果扬帆
回国后,在有机一直从事有机氟化学的研究,特别是含氟活泼中间体、含氟杂环化合物合成及含氟弱相互作用的研究。朱仕正说,继续这项研究不仅要靠国家基金委经费支持,还必须有很好的横向合作。
最近几年,他们主要研究各类含氟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共合成了上千个各类含氟杂环化合物,丰富了含氟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兴趣,其中一些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发表后引起一些国外公司的兴趣。通过这个项目研究,迄今共发表论文113篇,其中SCI论文113篇,总影响因子为226.78,平均影响因子为2.0,论文被他人引用634篇次,其中单篇引用最高达30篇次,有108篇文章被J.Am.Chem.Soc, Org.Lett.等国际著名刊物引用。新出版刊物《有机氟化学》(科学出版社)引用多达30多篇次。该项目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在《中国有机氟化学十年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和《21世纪中国有机化学发展战略》(化工出版社)二本书中撰写多篇章节。应化学学报、Current Org. Chem.Mini.Org.Chem.三杂志编辑的邀请发表了有关含氟杂环化合物合成的综述文章。围绕该研究课题朱仕正他们共申请专利12项, 其中8项已授权。
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国际学术交流更是不可小觑,朱仕正承担多项国外公司合同任务及攻关项目研究,先后四次赴美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多次参加在国内外召开的有关国际学术会议。除此之外,朱仕正甘为人梯,先后介绍十余个国内学者赴美深造,既是合作交流也学习到前沿权威学科新知,发展我国多元新型人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朱仕正的贡献与成就有目共睹,项项殊荣也纷至沓来:1990年获国务院学位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去宁波市挂职工作,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副职一等奖,从2006年3月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化学部流动项目主任。2007年凭“含氟杂环化合物的研究”项目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硕果面前,朱仕正继续探索,目前他继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含氟叠氮化合物的研究”和参加十五重点项目“有机氟化学中前沿领域的研究”,在新的领域为国家事业做新的贡献。
数年求索 哺育新生
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着手氟化学研究,当时称作“任务带学科”,就是基于满足国家国防上战略的需求,为了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必须要进行氟化学研究。朱仕正说:当时有机所氟化学研究人员不足,就调兵遣将,从北京化学研究所调来蒋锡夔等院士到有机所,有机所的黄维垣等院士带头成立氟化学研究室。那时候我们室里只有前苏联专家撤退时留下的一些不知名的化合物,从一步步提取分析那些化合物的结构,有机氟化学的研究就是这么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然而国家的整个基础研究在文革中不得不中止,直到1981年第一届全国氟化学会议在上海召开,标志着国家基础性的氟化学研究的开始。
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基础研究已经有30年的时间,期间成功地举办了十届全国氟化学会议。以往从事氟化学研究集中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研究所等少数单位,现在全国不少的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加入其中,氟化学在全国不再局限于几个单位。今年在武汉召开的第十届全国氟化学会议有170多人参加,约有100多篇论文报告,从这方面可以看到氟化学在我们国家在理论基础研究和材料方面发展是比较迅速的,这种发展也是跟开拓者分不开的。
“坚持不懈地从事基础研究”这是朱仕正一直坚信的信念,有时为了完成一个项目经常整个晚上都在研究室,老一代和青年一代都在从事理论基础研究工作和应用基础研究,然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条件,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年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青年人都要有一个信念支撑,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朱仕正坦言道:其实有时候,我们有好的苗子,好的想法,也许经过几年的时间都成功不了,这就更需要青年的一代拓展渠道,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或许在常人的想象中,研究型的人,尤其是将毕生精力致力于科研的人难免偏于古板,固守陈旧,然而,朱老师的人格魅力却让人联想到遒劲的梅花,傲立寒冬,迎寒自开,没有万紫千红的拥挤与喧嚣,言谈举止间尽显阅览万千后的淡定从容,更着简约的张弛有度。“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朱仕正作为中国该学科研究的见证者,他熟知有机氟化学的发展历程,历数学科研究的树树繁华,挖掘扶植领域中的后起之秀,每一步都是信念支撑,都是希望传承,不止个人,更是大地。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人物志:
朱仕正 1947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1985年2月,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至1989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New York 和Clemson University继续博士后研究,从事头-头高分子和含氟超强酸的研究。1989年4月回到有机所,先后开展了“含氟活泼中间体”,“N-全氟烷砜基磷酰胺”;“带有含氟基团的活泼亚甲基类化合物的研究”等基础研究。目前承担“有机氟化学中前沿领域研究”;“含氟重氮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含氟叠氮化合物研究”等项目。迄今发表SCI论文190多篇,申请专利12项,获授权8项。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4名。
(出处:《科学中国人》2008年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