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主编著作:
1.潘学标编. 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面向21世纪教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
2.潘学标著. 作物模型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6
3.张强,潘学标,马柱国主编. 干旱,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5
参加编写的著作(编委或作者):
1. 数字地球百问. 陈述彭主编.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作物卷2(庄巧生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12月
3 .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研究. 毛树春主编.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年8月.
4. 北京旱情研究与对策. 卢志光等主编.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0
5 .中国棉花遗传育种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编.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
6.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 毛树春主编.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年9月
7 .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2005. 毛树春主编.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年6月
8. 沙尘灾害与农业防护(4集). 郑大玮总撰稿,谭英总编导.潘学标担任科学顾问及第1集“沙尘为何飞扬”撰稿. 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5.4
9. 北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程满金,郑大玮,马兰忠主编。呼和浩特: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3月。
发表期刊论文:
[1]张玮睿, 胡琦, 和骅芸, 潘学标, 董智强, 李楠. 不同时间尺度中国大陆区域辐射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4, 45 (10): 97-108.
[2]周建朔, 胡琦, 楚希雅, 张科, 马雪晴, 姜婧妍, 张丽娜, 潘学标, 王靖. 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气象学验证[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 45 (03): 74-79.
[3]赵金媛, 胡琦, 周建朔, 姜婧妍, 张丽娜, 王雪姣, 张山清, 王森, 潘学标. 1961—2020年新疆棉花苗期低温冷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 18 (03): 165-173.
[4]赵金媛, 胡琦, 姜婧妍, 周建朔, 张丽娜, 张山清, 王森, 郭燕云, 潘学标, 王雪姣. 1961—2020年新疆棉花花铃期高温热害时空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29 (03): 1-12.
[5]赵金媛, 胡琦, 唐书玥, 方彤, 陈琦, 何亚娟, 胡华浪, 潘学标. 2010—2020年全球玉米进出口贸易格局分析及展望[J]. 中国饲料, 2023, (23): 195-203.
[6]邢梦媛, 唐书玥, 张建军, 王靖, 潘学标, 胡琦. 基于节气时间尺度的华北冬小麦物候期时空分布变化研究及启示[J]. 古今农业, 2023, (03): 121-132.
[7]唐书玥, 任思琪, 李子怡, 赵金媛, 黄彬香, 潘志华, 王靖, 潘学标, 胡琦. 我国不同参考作物蒸散经验模型适用性分析及参数修正[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28 (10): 1-14.
[8]和骅芸, 胡琦, 李子怡, 任思琪, 马雪晴, 潘学标. 华北平原夏玉米不同施氮措施的综合增温潜势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28 (06): 73-87.
[9]和骅芸, 胡琦, 唐书玥, 赵金媛, 潘学标, 潘志华, 王靖. 基于站点数据分析中国大陆区域喜凉/温作物界限温度的时空演变[J].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 (02): 85-95.
[10]王晓晨, 马雪晴, 和骅芸, 任思琪, 唐书玥, 赵金媛, 潘志华, 王靖, 潘学标, 胡琦. 1961—2020年中国北方向日葵种植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干旱气象, 2022, 40 (06): 1033-1041.
[11]马雪晴, 和骅芸, 赵金媛, 方彤, 张建珍, 潘学标, 潘志华, 王靖, 胡琦. 1961—2020年中国小麦生长季干湿时空变化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3, 31 (04): 608-618.
[12]王营, 徐明洁, 辛明月, 罗新兰, 张涛, 潘学标, 纪仰慧, 殷红, 赵媛媛, 隋明. 东北地区玉米春季渍害指标构建及时空分布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 (21): 101-110.
[13]曹云, 张称意, 孙应龙, 刘昌义, 胡琦, 赵子健, 王晓晨, 潘学标, 王世坤. 2000—2020年华北地区植被固碳能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分析[J]. 生态学报, 2023, 43 (09): 3488-3499.
[14]黄彬香, 潘志华, 王靖, 胡琦, 徐琳, 潘学标. 生态保育型农业内涵、实施途径与研究趋势[J]. 山西农业科学, 2022, 50 (08): 1143-1149.
[15]郑诗然, 任思琪, 张建珍, 赵金媛, 唐书玥, 王靖, 潘志华, 潘学标, 胡琦. 基于Meta分析的垄沟集雨措施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22, 50 (08): 1079-1087.
[16]刘佳鸿, 何奇瑾, 管玥, 苏成, 杨夙, 秦志珩, 糜欣苑, 潘学标, 唐昕宁, 闫梦玲.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J].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 (05): 131-138.
[17]郑诗然, 胡琦, 和骅芸, 邢梦媛, 高浩然, 刘媛媛, 马雪晴, 潘学标. 1961—2020年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内光能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27 (01): 26-37.
[18]陈先冠, 冯利平, 马雪晴, 程陈, 潘学标, 王靖. 不同播期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生物量变化与产量模拟[J]. 农业机械学报, 2021, 52 (10): 349-357.
[19]卢丽, 潘学标, 张立祯. MIKE FLOOD模型在北京清河流域洪涝模拟中的有效性验证[J].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1, 52 (S2): 157-163.
[20]韩冬荟, 赵金媛, 胡琦, 潘学标, 王萍, 易国庆, 郭颖达, 王浩然, 和骅芸, 陈立新. 东北地区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26 (03): 188-200.
[21]唐建昭, 王靖, 肖登攀, 潘学标. 马铃薯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 (05): 921-932.
[22]刘媛媛, 胡琦, 和骅芸, 李蓉, 潘学标, 黄彬香. 中国不同时间尺度地表太阳总辐射估算研究[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17 (02): 175-183.
[23]李扬, 王靖, 唐建昭, 张君, 胡琦, 潘志华, 潘学标. 中国马铃薯主产区生产特点、限制因子和对策分析[J]. 中国马铃薯, 2020, 34 (06): 374-382.
[24]管玥, 何奇瑾, 刘佳鸿, 李若晨, 胡琦, 黄彬香, 潘学标. 黄淮海地区1961-2015年极端气温及其初终日序的变化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28 (01): 147-152+2.
[25]马雪晴, 胡琦, 王靖, 潘学标, 张君, 王晓晨, 胡莉婷, 和骅芸, 李蓉, 邢梦媛. 基于SPEI_KC的华北平原小麦玉米周年干旱特征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 (21): 164-174.
[26]董宛麟, 程路, 孙志刚, 张立祯, 胡琦, 李仕冀, 何奇瑾, 潘学标. 夏玉米产量时空变化及气候年型分析[J]. 玉米科学, 2020, 28 (05): 110-118.
[27]董宛麟, 王林鹏, 房志玲, 王晓晨, 李超, 潘学标. 北京山桃开花期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子分析[J]. 农学学报, 2020, 10 (09): 53-59.
[28]姜少杰, 宋海清, 李云鹏, 潘学标, 姜会飞. 内蒙古地区FY-3B/3C微波遥感土壤水分数据产品的融合与评估[J]. 中国农业气象, 2020, 41 (08): 529-538.
[29]李树岩, 潘学标, 王靖. RCP情景下河南省夏玉米发育期变化及可调节热量资源估算[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25 (06): 35-45.
[30]李树岩, 潘学标, 王靖. RCP情景下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变化及适应措施[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 (10): 24-37.
[31]陈飘, 李家文, 黄彬香, 胡莉婷, 谭英, 潘学标. 广西典型地区水稻产量形成要素分析[J]. 农学学报, 2020, 10 (02): 1-6.
[32]李扬, 王靖, 唐建昭, 马雪晴, 潘学标. 农牧交错带马铃薯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播期和品种选择[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 (04): 118-126.
[33]和骅芸, 胡琦, 潘学标, 马雪晴, 胡莉婷, 王晓晨, 何奇瑾.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特征及适宜播期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20, 41 (01): 1-15.
[34]胡琦, 马雪晴, 胡莉婷, 王雅婧, 徐琳, 潘学标. Matlab在气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气象要素的M-K检验突变分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 38 (12): 48-51+107.
[35]蔡博峰, 朱松丽, 于胜民, 董红敏, 张称意, 王长科, 朱建华, 高庆先, 方双喜, 潘学标, 郑循华. 《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解读[J]. 环境工程, 2019, 37 (08): 1-11.
[36]张悦, 胡琦, 和骅芸, 潘学标, 马雪晴, 黄彬香, 王靖.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冬前生育期与节气对应及偏移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9, 40 (07): 411-421.
[37]王潇潇, 潘学标, 陈燕丽, 胡莉婷, 魏培, 赵海涵. 武川地区春玉米生长季水热资源和安全播期变化特征[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9, 40 (02): 68-72.
[38]马雪晴, 胡琦, 潘学标, 王靖, 胡莉婷, 李娥, 黄彬香, 何奇瑾. 1961-2015年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气候年型及其影响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9, 40 (02): 65-75.
[39]邵长秀, 潘学标, 李家文, 魏培, 张煦庭, 胡琦, 任建宏. 不同生育阶段洪涝淹没时长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 (03): 125-133.
[40]胡莉婷, 胡琦, 潘学标, 马雪晴, 徐琳, 王香茹, 张恒恒. 气候变暖和覆膜对新疆不同熟性棉花种植区划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 (02): 90-99.
[41]韦潇宇, 胡琦, 马雪晴, 郑诗然, 唐昕宁, 张玉莹, 潘学标, 何奇瑾. 基于SPEI的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J]. 干旱气象, 2018, 36 (04): 554-560+577.
[42]杨鹏宇, 胡琦, 马雪晴, 胡莉婷, 任飞扬, 闫梦玲, 黄彬香, 潘学标, 何奇瑾. 1961-2015年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光热资源变化及其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 (07): 431-441.
[43]黄明霞, 王靖, 唐建昭, 房全孝, 张建平, 白慧卿, 王娜, 李扬, 吴冰洁, 郑隽卿, 潘学标. 基于APSIM模型分析播期和水氮耦合对油葵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34 (13): 134-143.
[44]朱松丽, 蔡博峰, 朱建华, 高庆先, 张称意, 于胜民, 方双喜, 潘学标.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精细化的主要内容和启示[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 14 (01): 86-94.
[45]胡莉婷, 潘学标, 王雪姣, 胡琦. 基于COSIM模型的棉花区域产量动态预测研究——以新疆阿克苏市为例[J]. 棉花学报, 2018, 30 (01): 83-91.
[46]庞艳梅, 陈超, 潘学标. 1961-2010年四川盆地冬小麦需水量时空变化[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9 (12): 1-11.
[47]张煦庭, 潘学标, 徐琳, 魏培, 胡琦, 尹紫薇, 邵长秀. 中国温带地区不同界限温度下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演变[J]. 资源科学, 2017, 39 (11): 2104-2115.
[48]胡琦, 谭英, 杨鹏宇, 王潇潇, 董蓓, 王晓晨, 潘学标.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不同沟垄宽度集雨技术对马铃薯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31 (11): 116-121.
[49]张煦庭, 潘学标, 徐琳, 魏培, 尹紫薇, 邵长秀. 基于降水蒸发指数的1960-2015年内蒙古干旱时空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 (15): 190-199.
[50]赵海涵, 潘学标, 王紫文. 内蒙古中部地区总辐射日曝辐量计算方法研究[J]. 太阳能学报, 2017, 38 (07): 1786-1793.
[51]胡琦, 董蓓, 潘学标, 王潇潇, 魏培, 赵海涵, 张煦庭. 不同时间尺度下华北平原干湿气候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7, 38 (05): 267-277.
[52]王雪姣, 潘学标, 王森, 胡莉婷, 郭燕云, 李新建. 基于COSIM模型的新疆棉花产量动态预报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 (08): 160-165.
[53]胡琦, 董蓓, 潘学标, 姜会飞, 潘志华, 乔宇, 邵长秀, 丁梦琳, 尹紫薇, 胡莉婷. 1961-2014年中国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 (06): 124-132+315.
[54]董蓓, 胡琦, 潘学标, 何奇瑾, 姜会飞, 乔宇, 王潇潇, 魏培, 赵海涵, 张熙庭. 1961-2014年华北平原二十四节气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7, 38 (03): 131-140.
[55]唐建昭, 王靖, 赫迪, 黄明霞, 潘志华, 潘学标. Comparison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Different Staple Crops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 China[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6, 30 (06): 983-997.
[56]胡琦, 潘学标, 李秋月, 邵长秀.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太阳能资源多时间尺度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J]. 太阳能学报, 2016, 37 (10): 2647-2652.
[57]刘琰琰, 张玉芳, 王明田, 陈超, 潘学标, 周雪慧. 四川盆地水稻不同生育期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J]. 中国农业气象, 2016, 37 (02): 238-244.
[58]郭燕云, 潘学标, 王雪姣, 王森, 高淑敏. 局地水分空间分布与草地生态系统关系的初步研究[J]. 北方农业学报, 2016, 44 (02): 90-94.
[59]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张立祯. 1961—2012年中国棉花需水量的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12): 2107-2119.
[60]白慧卿, 吴建国, 潘学标. 影响我国荔枝分布的关键气候要素分析[J]. 果树学报, 2016, 33 (04): 436-443.
[61]王娜, 王靖, 冯利平, 潘学标, 余卫东.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采用“两晚”技术的产量效应模拟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5): 611-618.
[62]郭燕云, 潘学标, 李秋月. 模拟增温效应对荒漠草原局地小气候影响的初步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 43 (04): 40-43.
[63]张婧婷, 安萍莉, 潘志华, 郝宝针, 王立为, 董智强, 潘学标, 薛青武. Adaptation to a Warming-Drying Trend Through Cropping System Adjustment over Three Decades:A Case Study in the Northern Agro-Pastural Ecotone of China[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5, 29 (03): 496-514.
[64]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张立祯.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otton Yield in China from 1961 to2010 Based on Provincial Data[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5, 29 (03): 515-524.
[65]胡琦, 潘学标, 杨宁. 北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沟垄集雨技术适宜性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5, 38 (03): 585-591.
[66]胡琦, 潘学标, 张丹, 杨宁, 李秋月, 邵长秀. 东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气温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1): 1-8.
[67]王潇潇, 潘学标, 顾生浩, 胡琦, 魏培, 潘宇鹰. 内蒙古地区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 (S1): 142-152.
[68]庞艳梅, 陈超, 潘学标. 1961-2010年四川盆地玉米有效降水和需水量的变化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 (S1): 133-141.
[69]赫迪, 王靖, 戴彤, 冯利平, 张建平, 潘学标, 潘志华.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aiz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nd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Gap in Sou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4, 28 (06): 1155-1167.
[70]唐建昭, 王靖, 潘学标, 杨宁, 刘哲. 农牧交错带油葵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午休现象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19 (06): 81-87.
[71]胡琦, 潘学标, 邵长秀. 内蒙古作物生长季降水资源空间分布及月尺度旱情特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 (10): 61-67.
[72]张安凝知, 潘志华, 安萍莉, 王立为, 董智强, 赫迪, 潘学标, 赵沛义. 气候变化背景下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缺水变化研究——以武川县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 (10): 68-75.
[73]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单季稻水分盈亏的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 (09): 1508-1519.
[74]韩冬荟, 潘学标. 阿克苏地区棉花产量的影响因素浅析[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4, (09): 49-50.
[75]杨宁, 潘学标, 张立祯, 王靖, 董宛麟, 胡琦, 李秋月, 王潇潇, 唐建昭, 刘哲, 赵沛义. 适宜播期提高农牧交错带春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08): 81-90.
[76]胡琦, 潘学标, 邵长秀, 张丹, 王潇潇, 韦潇宇. 1961-2010年中国农业热量资源分布和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 (02): 119-127.
[77]潘志华,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安萍莉, 郑大玮. 防沙型农业的内涵、关键技术与研究展望[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19 (02): 201-206.
[78]庞艳梅, 陈超, 潘学标, 刘琰琰. 未来气候情景下四川盆地冬小麦生育期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的变化[J].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 (01): 1-9.
[79]庞艳梅, 陈超, 潘学标, 韦潇宇. 未来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 (12): 1526-1536.
[80]韩冬荟, 潘学标. 物化投入对阿克苏地区棉花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33): 177-182.
[81]韩冬荟, 潘学标. 解析气温变化和物化投入对阿克苏地区棉花产量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3, 50 (10): 1946-1953.
[82]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韦潇宇. 未来四川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J]. 资源科学, 2013, 35 (09): 1917-1924.
[83]陈辰, 王靖, 潘学标, 潘志华, 魏玉蓉.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地生产力影响的模拟研究[J]. 草地学报, 2013, 21 (05): 850-860.
[84]赵凌玉, 刘亚玲, 潘志华, 安萍莉, 潘学标, 赵沛义. Impacts of Recent Climate Change on Dry-Land Crop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Norther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China[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13, 27 (04): 585-590.
[85]胡琦, 潘学标, 邵长秀, 张丹, 杨宁. 内蒙古降水量分布及其对马铃薯灌溉需水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 (04): 419-424.
[86]沈姣姣, 王靖, 徐虹, 潘学标, 李建科, 高红燕. 播期对农牧交错带春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 (08): 58-64.
[87]沈姣姣, 王靖, 潘学标, 李建科, 徐虹. 播期对农牧交错带豌豆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3, 18 (03): 55-60.
[88]何亚娟, 潘学标, 裴志远, 马尚杰, Heather McNirn, Jiali Shang. 基于SPOT遥感数据的甘蔗叶面积指数反演和产量估算[J]. 农业机械学报, 2013, 44 (05): 226-231.
[89]沈姣姣, 王靖, 李建科, 潘学标, 徐虹, 高红燕. 农牧交错带地区油葵适时播种气象条件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31 (03): 237-243.
[90]董宛麟, 于洋, 张立祯, 潘志华, 苟芳, 邸万通, 赵沛义, 潘学标. 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条件下氮素的吸收和利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07): 98-108.
[91]苟芳, 张立祯, 董宛麟, 于洋, 邸万通, 赵沛义, 妥德宝, 潘学标. 农牧交错带不同间套作模式的土地生产力[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06): 129-141.
[92]何亚娟, 潘学标, 裴志远, 王连林, 马志平. 县域尺度玉米产量信息空间变异性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3, 44 (02): 214-217+231.
[93]陈超, 潘学标, 张立祯, 庞艳梅, 刘琰琰. 棉花地上部形态模拟模型的建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 (12): 1650-1656.
[94]陈辰, 王靖, 潘学标, 魏玉蓉, 冯利平. CENTURY模型在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的适用性评价[J]. 草地学报, 2012, 20 (06): 1011-1019.
[95]李秋月, 潘学标. 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位移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6 (10): 1-6.
[96]陈超, 潘学标, 张立祯, 庞艳梅. 棉花地上部生长的功能-结构模型研究[J]. 作物学报, 2012, 38 (12): 2237-2245.
[97]董宛麟, 张立祯, 于洋, 苟芳, 赵沛义, 妥德宝, 潘学标. 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及水分利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8): 127-133.
[98]刘亚南, 潘志华, 李超, 安萍莉, 潘学标. 近5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月季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7 (04): 96-102.
[99]董智强, 潘志华, 安萍莉, 潘学标, 赵沛义. 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8 (04): 265-271.
[100]钟思强, 潘学标, 廖冬晴, 黄树长. 广西发展木薯生产的自然资源优势及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39 (14): 8-10+19.
[101]匡昭敏, 潘学标, 李莉, 容军, 何燕, 罗永明, 欧钊荣, 张行清, 陈超泉, 孟翠丽. 1961-2008年广西经济林果寒害演变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S1): 201-208+381.
[102]赵凌玉, 潘志华, 安萍莉, 潘学标, 赵沛义. 北方农牧交错带作物耗水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12, 34 (03): 401-408.
[103]沈姣姣, 王靖, 潘学标, 冯利平, 赵沛义, 陈辰. 播种期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 30 (02): 137-144.
[104]何亚娟, 汪庆发, 裴志远, 王连林, 马志平, 潘学标. 冬小麦产量分阶段预测模型[J]. 农业机械学报, 2012, 43 (01): 89-93+133.
[105]王雪姣, 潘学标, 陈超, 龙步菊. 基于COSIM模型的棉花冷害预测研究[J]. 棉花学报, 2012, 24 (01): 52-61.
[106]陈超, 潘学标, 张立祯, 庞艳梅. 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成铃和棉铃性状分布的影响[J]. 中国棉花, 2012, 39 (01): 16-21.
[107]李秋月, 潘学标, 王丽, 李克南. 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1, 32 (S1): 19-23.
[108]符瑜, 潘学标. 草本植物物候及其物候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气象, 2011, 32 (03): 319-325.
[109]陈燕丽, 龙步菊, 潘学标, 钟仕全, 莫伟华. MODIS NDVI和AVHRR NDVI对草原植被变化监测差异[J]. 遥感学报, 2011, 15 (04): 831-845.
[110]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张殿芳. 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J]. 资源科学, 2011, 33 (07): 1310-1316.
[111]沈姣姣, 王靖, 陈辰, 冯利平, 潘学标, 王芳. 播种期对农牧交错带莜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15): 52-56.
[112]高静, 侯双双, 姜会飞, 霍治国, 潘学标, 毛飞, 肖静, 廖树华, 卢志光. 湖北省棉花洪涝灾害风险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6 (03): 60-66.
[113]姜会飞, 廖树华, 潘学标, 侯双双. 区域暴雨指标与作物洪涝受灾率的关系[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7): 10432-10435+10460.
[114]冯利平, 莫志鸿, 黄晚华, 杨晓光, 潘学标. 湖南省季节性干旱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 作物学报, 2011, 37 (05): 895-902.
[115]姜会飞, 廖树华, 潘学标, 候双双. 区域暴雨指标与作物洪涝受灾率的关系(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12 (03): 429-434.
[116]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王春艳. 四川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1, 32 (01): 35-40.
[117]陈超, 潘学标, 张立祯, 庞艳梅. 气候变化对石羊河流域棉花生产和耗水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1): 57-65.
[118]周蒙蒙, 潘志华, 陈东东, 张璐阳, 安萍莉, 潘学标, 赵沛义. 半干旱地区不同植被生态体系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30 (10): 2789-2792.
[119]高浩, 黎贞发, 潘学标, 郭晶, 刘淑梅. 中国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现状与对策[J].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 (03): 402-406.
[120]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近半个世纪以来四川盆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 (S1): 27-31.
[121]王芳, 潘学标. 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口承载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 (S1): 90-93+96.
[122]王晓东, 潘学标, 龙步菊, 李春强. 近50年来河北省降水和温度极端事件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 (02): 170-175.
[123]许云, 龙步菊, 潘学标, 张佳华. 河北地区气温内插模型及检验方法[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 (02): 27-30.
[124]陈燕丽, 龙步菊, 潘学标, 莫伟华. 基于MODIS NDVI和气候信息的草原植被变化监测[J]. 应用气象学报, 2010, 21 (02): 229-236.
[125]夏哲超, 潘志华, 张璐阳, 周蒙蒙,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基于水分的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以武川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10, 32 (02): 317-322.
[126]刘慧, 潘志华, 周蒙蒙, 张璐阳, 安萍莉,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退耕方式对生态健康的影响——以武川县为例[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 (01): 175-179+192.
[127]谭英, 奉志伟, 牛宝亮, 潘学标.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牧交错区村民认知与应对行为调查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3): 413-419.
[128]赵沛义, 李焕春, 妥德宝, 潘学标, 闫伟, 段玉. 作物残茬与生物篱组合对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8): 231-235.[EI]
[129]高浩, 潘学标, 符瑜.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中部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03): 277-282+288.
[130]符瑜, 潘学标, 高浩. 中国黄连木的地理分布与生境气候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03): 318-322.
[131]陈超, 潘学标, 李慧阳, 张立祯, 龙步菊. 基于COSIM模型的新疆棉花延迟型冷害指标分析[J]. 棉花学报, 2009, 21 (03): 201-205.
[132]谭英, 潘学标, 赵士文, 李庆风. 科普片的创作与受众认知规律的和谐性研究——以《数字化农业》为例[J]. 科普研究, 2009, 3 (01): 24-29.
[133]紫檀, 潘志华, 安萍莉,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退耕方式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13 (06): 6-10.
[134]谭英,王悠悠,潘学标,张峥,杨小兰. 农民眼中的气候变化及农民抗灾能力调查. 中国农业气象,2008,29(增):1-53
[135]安萍莉, 琪赫, 潘志华, 龚晨,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农作制度对土壤风蚀因子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05): 26-29.
[136]杨晶, 潘学标.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农业气候及其变化特征——以武川县为例[J]. 内蒙古气象, 2008, (04): 3-5.
[137]王靖, 于强, 潘学标, 尹红, 张永强.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CO2通量估算模型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8,28 (06): 2843-2853.
[138]王春乙, 张雪芬, 孙忠富, 吕厚荃, 潘学标.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业气象研究[J]. 气象学报, 2007,65 (05): 815-824.
[139]潘学标, 苟诗薇, 魏玉蓉, 龙步菊. 气候变异对内蒙古武川县麦类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08): 526-531.
[140]潘学标, 龙步菊, 魏玉蓉. 内蒙古黄土高原区降水规律与集雨利用潜力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04): 65-71.
[141]魏玉蓉, 潘学标, 敖其尔, 郝璐. 草地牧草物候发育模型的应用研究——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01): 117-121.
[142]刘琰琰, 潘学标. 中国棉花生产县域比较优势分析[J]. 棉花学报, 2007, (01): 64-68.
[143]姜会飞,潘学标,龙步菊.谈谈我校农业气象教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112-114
[144]廖要明, 潘学标, 张强, 陈德亮. 逐日降水量的模拟及其在作物气候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 华北农学报, 2006, (S2): 206-212.
[145]刘晓光, 郑大玮, 潘学标, 郑秀琴, 妥德宝. 油葵秆生物篱和作物残茬组合抗风蚀效果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22 (12): 60-64.
[146]马治国, 郑大玮, 段玉, 潘学标, 李少斌. 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带提高庭院集雨经济转化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06, (04): 330-334.
[147]杨娟, 赵明, 潘学标. 基于NURBS和VC++6.0的棉花生长可视化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22 (10): 159-162.
[148]刘琰琰, 潘学标. 中国棉花生产优势省域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0): 360-364.
[149]姜会飞, 霍治国, 潘学标, 廖树华. 中国小麦生产的区域比较气候风险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03): 58-65.
[150]苏艳华, 潘学标. 内蒙古准格尔旗农业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03): 85-89.
[151]潘学标, 龙步菊, 苏艳华, 余淼, 马治国, 张屏. 黄土高原北部坡梁地微地形气候的温度变化特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12): 367-371.
[152]李俊, 潘学标, 李菊. 棉花株间竞争对铃重及成铃数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11): 120-122+132.
[153]杨娟,赵明,潘学标. 基于NURBS曲面的棉花器官建模[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30): 185-188.
[154]姜会飞,潘学标,吴文良. 中国小麦生产的时空变异及区域优势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26(05): 43-46.
[155]郑大玮,王砚田,潘学标,林启美. 农牧交错带综合治理及生态保护型农业技术体系与模式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10(04): 55-61.
[156]托丽娜,潘学标,廖要明,张强. 新疆棉花生产气候风险评估的模型方法初探[J]. 棉花学报, 2005, (02): 122-124.
[157]苏艳华,潘学标,段玉,张屏. 准格尔旗黄土高原集雨补灌区不同玉米品种灌浆速率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2): 288-290.
[158]武艳萍,潘学标. 四子王旗生物气候资源及其变异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01): 126-130.
[159]潘学标,刘琰琰. 中国棉花优势区分析及遥感估产分区. 见:中国气象学会编,气象科技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5.10,pp.277
[160]潘学标,何亚娟.气候与农业结构变化对民勤荒漠化的影响.见: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气象局编,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文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1,pp.271-298.
[161]潘学标.开展气候生态经济研究与评估,促进区域持续发展.见: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主编,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62]何亚娟,潘学标. 甘肃省民勤绿洲种植结构与水资源利用的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04): 126-128.
[163]潘学标. 基于GIS的中国县域棉花生产空间分布与变异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36 (04): 382-386.
[164]潘学标,李玉娥. 新疆棉花生产区域评估系统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01): 37-43.
[165]潘学标. 西部旱区气候资源评估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2, 16(03): 38-46.
[166]刘洪,宇振荣,潘学标. 不同类型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规律的研究[J]. 中国棉花, 2002, 29(05): 18-20.
[167]潘学标. 数字化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农业气候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 2002, 23(02): 2-6.
[168]甘一忠,潘学标,刘流. 广西荔枝果树商业性栽培区的气候生态适宜度灰色聚类评估[J].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1, 17(02): 73-76.
[169]王延琴,潘学标. 不同密度棉花成铃分布及铃重变化规律[J]. 中国棉花, 2001,28 (06): 21-22.
[170]潘学标,李玉娥. 气候对新疆棉花生产影响的区域评估系统研究,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51-60
[171]潘学标,李玉娥. 新疆棉花评估模型中的分区与显示方法,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61-66
[172]王延琴,孙忠富,潘学标,崔秀稳,潘士梅. 两熟棉促早避霜栽培技术研究. 孙忠富主编,霜冻灾害与防御技术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 p331-336
[173]王延琴,潘学标,崔秀稳. 两熟棉促早避霜实用技术研究. 孙忠富主编,霜冻灾害与防御技术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p337-343
[174]潘学标,李克让. 基于GIS的新疆棉花生产发展时空变异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00,23 (03): 199-206.
[175]王延琴,孙忠富,潘学标,崔秀稳,潘仕梅. 两熟棉促早避霜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棉花, 2000, (05): 16-17.
[176]潘学标,王延琴,崔秀稳,邓绍华. 棉花群体结构与棉田光量子传递特性关系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0, 26(03): 333-340.
[177]王延琴,崔秀稳,潘学标. 中棉所35的生长与生理特性简报[J]. 中国棉花, 2000, 27(04): 29-30.
[178]潘学标. 基于GIS的中国作物生产信息系统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0,33 (02): 110.
[179]潘学标,李玉娥,王延琴. 气候变异对新疆棉花产量影响的空间分析[J]. 中国棉花, 2000,27 (02): 10-12.
[180]潘学标. 气候资源评估与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 见:周光召主编,西部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9月. 908
[181]潘学标. 美国棉花计算机诊断管理系统COTMAN. 世界农业, 1999(6),21-22.
[182]潘学标,韩湘玲,王延琴,崔秀稳,邓绍华,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COTGROW的建立: Ⅱ.发育与形态发生,棉花学报,1999,11(4):174-181
[183]潘学标.棉花栽培生理生态学. 见毛树春主编: 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年8月: 200-221
[184]潘学标,崔秀稳,王延琴,邓绍华. 棉花高光效简化栽培技术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1997, (06): 39-40.
[185]潘学标,王延琴,崔秀稳. 棉花生长季温度变化及其影响[J]. 中国棉花, 1997, (10): 17-18.
[186]潘学标,王延琴,崔秀稳. 棉花生长季降水变化及其影响[J]. 中国棉花, 1997, (08): 21-22.
[187]潘学标,韩湘玲,董占山,崔秀稳,王延琴,邓绍华. 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COTGROW的建立 I 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与分配[J]. 棉花学报, 1997, (03): 21-30.
[188]董占山,韩湘玲,潘学标. GOSSYM模拟模型在黄淮海棉区的验证[J]. 棉花学报, 1996, (06): 318-322.
[189]潘学标,王延琴,崔秀稳,邓绍华. 棉花叶面积系数的非破坏性速测方法[J]. 中国棉花, 1996, (10): 13-14.
[190]潘学标,韩湘玲,石元春. COTGROW: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J]. 棉花学报, 1996, (04): 180-188.
[191]潘学标,韩湘玲,石元春. 一个可用于栽培管理的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COTGROW[J].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02): 94.
[192]潘学标,邓绍华,王延琴,崔秀稳,董占山. 麦棉套种对棉行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影响[J]. 棉花学报, 1996, (01): 44-49.
[193]郭海军,董志强,林永增,李振山,李俊兰,黄国存,崔四平,潘学标. 黄萎病对棉花叶片SOD、POD酶活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06): 40-45.
[194]潘学标,邓绍华,崔秀稳,蒋国柱. 中棉所12和中棉所16的光合生产力[J]. 中国棉花, 1995, (06): 24.
[195]王延琴,潘学标. 棉田化学除草剂的应用[J]. 中国棉花, 1995, (05): 37.
[196]郭海军,董志强,黄国存,崔四平,潘学标. 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杂29高产抗逆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J]. 华北农学报, 1994, (S1): 42-45.
[197]潘学标,邓绍华,崔秀稳. 黄萎病对棉花叶片光合效率和棉株生长的影响[J]. 棉花学报, 1994, (S1): 64-68.
[198]潘学标,邓绍华,王延琴,崔秀稳. 草纤维农用地膜棉田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04): 90.
[199]潘学标,邓绍华,王延琴,崔秀稳,董占山. 麦棉套种对预留棉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J]. 棉花学报, 1994, (02): 109-113.
[200]潘学标 ,韩湘玲. 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研究[J]. 世界农业, 1993, (09): 13-15.
[201]董占山, 潘学标, 吴同礼, 邓绍华, 蒋国柱. 棉花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CPMSS 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农业应用, 1993, (01): 16-19+24.
[202]董占山, 潘学标, 龙腾芳,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崔秀稳. 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CPMSS/CGSM[J]. 棉花学报, 1992, (S1): 3-10.
[203]潘学标, 龙腾芳, 董占山,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崔秀稳, 潘晓康. 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模拟模型(CGSM)研究[J]. 棉花学报, 1992, (S1): 11-20.
[204]董占山, 潘学标, 邓绍华, 蒋国柱, 吴同礼, 崔秀稳. 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潜力的模拟[J]. 棉花学报, 1992, (S1): 21-30.
[205]郭海军,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潘学标. 在控制水分条件下棉花高产优质生育与产量模型研究 Ⅰ.综合农艺措施的产量函数模型[J]. 棉花学报, 1992, (S1): 31-37.
[206]邓绍华, 蒋国柱, 董占山, 潘学标, 潘晓康, 吴同礼, 崔秀稳. 棉花化学调控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J]. 棉花学报, 1992, (S1): 45-52.
[207]潘学标, 邓绍华, 蒋国柱, 吴同礼, 董占山, 崔秀稳, 潘晓康, 龙腾芳. 高产棉花太阳辐射能利用率及干物质分配规律研究[J]. 棉花学报, 1992, (S1): 53-62.
[208]潘学标, 邓绍华, 蒋国柱, 崔秀稳, 庞明雄.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器官发育规律研究[J]. 棉花学报, 1992, (S1): 63-72.
[209]潘学标,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董占山. 棉花丰歉年型的气候分析[J]. 棉花学报, 1992, (S1): 73-80.
[210]潘学标, 董占山. 麦套棉行直达辐射时间的理论模型[J]. 棉花学报, 1992, (S1): 87-91.
[211]胡怀谦, 马菊生, 贾华欣, 邓绍华, 崔秀稳, 潘学标. 植物生长调节剂——增棉灵的应用效果[J]. 河北化工, 1992, (02): 4-6.
[212]宋晓轩, 郭金城, 张久绪, 潘学标, 李为. 棉株感染枯萎病后主要生理代谢变化的研究[J]. 棉花学报, 1992, (02): 67-72.
[213]邱竟, 胡萍, 潘学标. 棉花叶片自然衰老和病害胁迫时SOD、POD活性与光合特性的变化[J]. 棉花学报, 1992, (01): 57-60.
[214]潘学标,龙腾芳,董占山,蒋国柱,邓绍华,吴同礼,崔秀文,潘晓康. 一个棉花高产栽培生育动态模型[J].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01): 91.
[215]宋晓轩, 潘学标, 郭金城, 李为. 感染枯萎病棉花叶片的二氧化碳与水汽交换[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1, (06): 480.
[216]潘学标. 中棉16与中棉12叶片发育特征研究[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1991, (03): 14-20.
[217]潘学标,宋晓轩,邓绍华,崔秀稳. 黄萎病对棉叶二氧化碳与水汽交换的影响[J]. 中国棉花, 1991, (03): 45-46.
[218]潘学标. 棉花早衰的原因与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 1990, (11): 14.
[219]潘学标,刘明孝,蒋国柱. 棉花光合作用的气象环境与遗传型控制[J]. 作物学报, 1990, (04): 317-323.
[220]潘学标,蒋国柱,邓绍华. 棉花叶面积速测与模拟方法探讨[J]. 中国棉花, 1990, (04): 32-33.
[221]潘学标. 不同叶色基因型棉花的一些光合特性比较[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9, (05): 20-23.
[222]潘学标, 刘明考, 蒋国柱. 气象环境和遗传型对棉花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生产影响的研究[J]. 棉花学报, 1989, (01): 45-54.
[223]潘学标,蒋国柱,刘明孝. 中棉12号光合生态特征研究[J]. 中国棉花, 1988, (04): 25-28.
[224]潘学标, 邓绍华, 蒋国柱. 不同叶位棉叶气体交换特性的研究[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8, (01): 22-25.
[225]潘学标,张立桢,王延琴,崔秀稳,李亚兵,PeterCull,LiHongjuan. 不同遗传型棉花品种光谱反射特性研究[J]. 棉花学报, 1998, (02): 52+54-55+53.
[226]张立桢,潘学标,李亚兵,王延琴,PeterCull,李红娟. 棉花不同群体冠层特征的映像分析[J]. 棉花学报, 1998, (03): 29-34.
[227]潘学标. 荷兰作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J]. 世界农业, 1998, (09): 17-19.
[228]潘学标,崔秀稳,王延琴,范正义. 棉花叶片氨基酸含量变化研究[J]. 中国棉花, 1998, (05): 13-14.
[229]王延琴,潘学标,崔秀稳,潘仕梅. 转Bt基因抗虫棉R93-4生理特性研究[J]. 中国棉花, 1998, (11): 14-16.
[230]张立桢,李亚兵,朱现生,潘学标,王桂平. 实用的灌溉制度和作物生产管理系统──PROBE[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1998, (06): 9-11+45.
[231]潘学标,崔秀稳,王延琴,范正义. 棉花不同部位器官中的氨基酸含量比较[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8, (04): 278-280.
[232]潘学标.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与持续发展前景[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8, (04): 45-47.
[233]王延琴,潘学标,崔秀稳,潘仕梅. 纤维素膜覆盖棉田应用效果初报[J]. 中国农学通报, 1998, (05): 60-61.
[234]潘学标,韩湘玲,王延琴,崔秀稳,邓绍华. 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COTGROW的建立 Ⅱ 发育与形态发生[J]. 棉花学报, 1999, (04): 7-14.
[235]潘学标. 美国棉花生产计算机诊断管理系统COTMAN[J]. 世界农业, 1999, (06): 21-22.
[236]王延琴,崔秀稳,潘学标,潘仕梅. 棉花株间竞争对光能利用率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 中国棉花, 1999, (08): 19-21.
[237]王延琴,崔秀稳,潘学标,潘士梅. 不同密度群体对棉花光能利用率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 耕作与栽培, 1999, (04): 14-16+36.
[238]王延琴,潘学标,崔秀稳,潘仕梅. 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1999, (06): 10-11.
[239]王延琴,潘学标,崔秀稳,潘仕梅. 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 陕西农业科学, 1999, (02): 7-9.
[240]王延琴,崔秀稳,潘学标,潘士梅. 麦棉两熟窄行距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1999, (01): 50-51.
[241]王延琴, 潘学标, 崔秀稳,潘仕梅. 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陕西农业科学. 1999(2):6-8
[242]王延琴,崔秀稳,潘学标,潘士梅.不同密度群体对棉花光能利用率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耕作与栽培,1999(4)14-16
[243]王延琴,崔秀稳,潘学标. 麦棉两熟窄行距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1999(5):50-51
[244]王延琴,崔秀稳,潘学标等. 棉花株间竞争对光能利用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中国棉花,1999,26(8):19-21
[245]潘学标,张立桢,王延琴,崔秀稳,李亚兵, Peter Cull,Li Hongjuan, 不同品种类型棉花光谱反射特性研究,棉花学报,1998,14(2):107-110
[246]潘学标,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与持续发展前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8(4):44-46
[247]潘学标,崔秀稳,王延琴,范正义,棉花不同部位器官中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8, 34(4): 278-280
[248]潘学标. 荷兰作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世界农业,1998(9):17-19
[249]潘学标,崔秀稳,王延琴,范正义,棉花叶片氨基酸含量变化研究,中国棉花,1998,25(5):13-14
[250]潘学标. 新疆棉花生产与区域持续发展对策.见:中国农学会编.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战略与对策.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年12月. 569-573.
[251]张立桢,潘学标,李亚兵,王延琴,崔秀稳, Peter Cull,李红娟, 棉花不同冠层特征的映像分析,棉花学报,1998,10(3):140-145
[252]王延琴, 潘学标, 崔秀稳,潘仕梅. 转Bt基因抗虫棉R93-4生理特性研究. 中国棉花,1998,25(11):14-16
[253]王延琴, 潘学标, 崔秀稳,潘仕梅. 纤维素膜覆盖棉田应用效果初报. 中国农学通报,1998(6):58-59
[254]王延琴,潘学标,崔秀稳.麦套中早熟棉播期试验研究,山西棉花,1998(2)
[256]潘学标,韩湘玲,董占山, 崔秀稳,王延琴,邓绍华,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COTGROW的建立: I.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棉花学报,1997,9(3):132-141
[257]潘学标,王延琴,崔秀稳,邓绍华,不同密度对棉花群体光合有效辐射特性影响的研究, 洪绂曾主编:冀鲁豫棉花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坛,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7年4月,230-233
[258]潘学标,21世纪中国棉花生产发展方向与栽培科学研究对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北京:1997年5月,129-138
[259]潘学标,王延琴,崔秀稳,棉花生长季降水变化及其影响,中国棉花, 1997, 24(8):21-22
[260]潘学标,王延琴,崔秀稳,棉花生长季温度变化及其影响,中国棉花, 1997, 24(10):17-18
[261]潘学标,崔秀稳,王延琴,棉花高光效简化栽培技术初探,中国农学通报,1997,13(6):39-40
[262]潘学标,邓绍华,王延琴,崔秀稳,董占山, 麦棉套种对棉行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影响, 棉花学报, 1996, 8(1):44-49
[263]潘学标, 韩湘玲,石元春, 一个可用于栽培管理的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 COTGROW,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2):94
[264]潘学标, 韩湘玲,石元春, COTGROW: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 棉花学报,1996,8(4):180-188
[265]潘学标,王延琴,崔秀稳,邓绍华,棉花叶面积系数的非破坏性速测定方法,中国棉花,1996,23(10):13-14
[266]董占山,韩湘玲,潘学标,GOSSYM模拟模型在黄淮海棉区的验证, 棉花学报,1996,8(6):318-322
[267]潘学标, 邓绍华, 崔秀稳, 蒋国柱, 中棉所12和中棉所16的光合生产力, 中国棉花, 1995, 22(6):24
[268]潘学标, 蒋国柱, 棉花计算机模拟模型与专家系统, 《当代世界棉业》, 刘毓湘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年7月, pp.205-222
[269]王延琴, 潘学标, 棉田化学除草剂的应用, 中国棉花, 1995, 22(5):37-38
[270]郭海军,董志强,黄国存,崔四平,潘学标, 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杂29高产抗逆生理生化机理研究,新疆国际棉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棉花学会 新疆棉花学会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9月,pp.186
[271]郭海军,董志强,林永增,李振山,李俊兰,黄国存,崔四平,潘学标,黄萎病对棉花叶片SOD、POD酶活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1995,28(6):40-46
[272]潘学标, 邓绍华, 王延琴, 崔秀稳, 董占山, 麦棉套种对预留棉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棉花学报, 1994, 6(2): 109-113
[273]潘学标, 邓绍华, 王延琴, 崔秀稳, 草纤维农用地膜棉田应用效果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4): 90
[274]潘学标, 邓绍华, 崔秀稳, 黄萎病对棉花叶片光合效率和棉株生长的影响, 棉花学报, 1994, 6(增刊), 64-68
[275]郭海军, 董志强, 黄国存, 崔四平, 潘学标, 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杂29高产抗逆生理生化机理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4, 9(增刊):42-45
[276]潘学标, 邓绍华, 崔秀稳, 潘晓康, 麦棉套种方式对棉行太阳辐射分布及棉株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小气候研究进展,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3年, 150-155
[277]潘学标, 我国棉花栽培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农牧情报研究, 1993(4), 19-23
[278]潘学标, 韩湘玲, 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研究, 世界农业, 1993(9), 13-15
[278]董占山, 潘学标, 吴同礼,邓绍华, 蒋国柱, 棉花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CPMSS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农业应用, 1993(1), 16-19
[279]潘学标, 龙腾芳, 董占山,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崔秀稳, 潘晓康, 一个棉花高产栽培生育动态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 1992,25(1), 91
[280]潘学标, 龙腾芳, 董占山,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崔秀稳, 潘晓康, 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模拟模型(CGSM)研究, 棉花学报, 1992, 4(增刊), 11-20
[281]潘学标, 邓绍华, 蒋国柱, 吴同礼, 董占山, 潘晓康, 崔秀稳, 龙腾芳, 高产棉花太阳辐射能利用率及干物质分配规律研究, 棉花学报, 1992, 4 (增刊), 53-62
[282]潘学标, 邓绍华, 蒋国柱, 崔秀稳, 庞明雄, 不同熟性品种棉花的器官发育规律研究, 棉花学报, 1992, 4(增刊), 63-72
[283]潘学标,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董占山, 棉花丰歉年型的气候分析, 棉花学报, 1992, 4(增刊), 73-80
[284]潘学标, 董占山, 麦套棉行太阳直达辐射时间的理论模型研究, 棉花学报, 1992, 4(增刊), 87-91
[285]邱竟, 胡萍, 潘学标, 棉花叶片自然衰老和病害胁迫时SOD,POD活性与光合特性的变化, 棉花学报, 1992, 4(1), 57-60
[286]董占山, 潘学标, 龙腾芳,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崔秀稳, 棉花生产管理决策系统CPMSS/CGSM, 全国首届青年农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2年10月, 427-432
[287]宋小轩, 郭金城, 张久绪, 潘学标, 李为, 棉花感染枯萎病的主要生理代谢变化的研究, 棉花学报, 1992, 4(2), 67-72
[288]董占山, 潘学标, 龙腾芳,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崔秀稳, 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CPMSS/CGSM, 棉花学报, 1992, 4(增刊), 3-10
[289]董占山, 潘学标, 邓绍华, 蒋国柱, 吴同礼, 崔秀稳, 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潜力的模拟, 棉花学报, 1992, 4(增刊), 21-31
[290]郭海军,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潘学标, 在控制水分条件下棉花高产优质生育与产量模型研究 I.综合农艺措施的产量函数模型, 棉花学报, 1992,增刊), 31-37
[291]邓绍华, 蒋国柱, 董占山, 潘学标, 潘晓康, 吴同礼, 崔秀稳, 棉花化学调控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 棉花学报, 1992, 4(增刊), 45-52
[292]潘学标,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高产优质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研究, 作物生产计算机调控系统的研究, 北京农业大学科研处、系统工程室主编,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1年1月,73-79
[293]潘学标, 宋小轩, 邓绍华, 崔秀稳, 黄萎病对棉叶二氧化碳与水汽交换的影响, 中国棉花, 1991,17(5), 45-46
[294]潘学标, 中棉16与中棉12的叶片发育特征研究,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1991,19(3), 14-20
[295]潘学标, 董占山, 春播中棉12生长与潜在产量模拟研究简报,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1, 增刊, 95-96
[296]潘晓康, 董占山,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潘学标, 龙腾芳, 棉花生产的调控措施与诊断指标的研究, 计算机农业应用, 1991(1),80-85
[297]郭海军,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潘学标, 在控制水分条件下棉花综合农业措施的产量函数模型研究, 计算机农业应用, 1991(1), 86-90
[298]宋小轩, 潘学标, 郭金城, 李为, 感染枯萎病棉花叶片的二氧化碳与水汽交换,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1, 27(6), 48
[299]潘学标, 蒋国柱, 邓绍华, 棉花叶面积速测与模拟,中国棉花,1990,15(4),32-33
[300]潘学标, 刘明孝, 蒋国柱, 棉花光合作用的气象环境与遗传型控制, 作物学报, 1990,16(4), 317-323
[301]潘学标, 不同叶色基因型棉花的一些光合特性比较,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5),20-23
[302]潘学标, 刘明孝, 蒋国柱, 气象环境和遗传型对棉花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生产影响的研究, 棉花学报, 1989, 1(1), 45-54
[303]潘学标, 邓绍华, 蒋国柱, 不同叶位棉叶气体交换特性研究, 植物生理学通讯,1988(1), 22-25
[304]潘学标, 蒋国柱, 刘明孝, 中棉12光合生态特征研究, 中国棉花, 1988(4),25-28
[305]Pan Xuebiao, Heyajuan, Chenshupeng and Li Kerang.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GIS. Chief Editors; Ouyang Zhiyun, Cong Shengr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678-683
[306]Pan Xuebiao, Wei Yurong, Long Buju, Pan Zhihua, 2008.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plant community in north grassland of China. In: Multifunctional grasslands in a changing world. XXI International IGC and VIII IRC conference, 2008, Hohhot, Inner Mogonlia, China. Guang 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GuangZhuo. Pp 899.
[307]Wei Yurong, Guo Ruiqing, Pan Xuebiao, Long Buju, 2008.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livestock carrying capacity of Inner Mongolia. In: Multifunctional grasslands in a changing world. XXI International IGC and VIII IRC conference, 2008, Hohhot, Inner Mogonlia, China. Guang 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GuangZhuo. Pp 918.
[308]L. Zhang, J.H.J. Spiertz, X. Pan, W. van der Werf, 2008. Modeling cott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echanistic crop growth model SUCROS-Cotton in China. ISCMD 2008 conference, Nanjing, China
[309]L. Zhang,W. Van Der Werf,W. Cao, B. Li, X. Pan and J.H.J. Spiertz.200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SUCROS-Cotton: a potential crop growth simulation model for cotton. NJAS, Wageningen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56, 59-84.[SCI]
发表会议论文:
[1]胡莉婷, 胡琦, 马雪晴, 潘学标, 王香茹 & 张恒恒. (2019). 棉花冠层光截获和辐射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关系. (eds.)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40年征文暨2019年年会论文汇编 (pp.209).
[2]王潇潇, 潘学标, 顾生浩, 胡琦, 魏培 & 潘宇鹰. (2014). 内蒙古地区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 (eds.) 第18届CIGR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世界大会论文集2 (pp.150-160).
[3]庞艳梅, 陈超 & 潘学标. (2014). 1961-2010年四川盆地玉米有效降水和需水量的变化特征. (eds.) 第18届CIGR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世界大会论文集2 (pp.141-149).
[4]胡琦, 潘学标, 邵长秀, 张丹 & 韦潇宇. (2013).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50年农业热量资源分布和变化特征. (eds.)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 (pp.132-138).
[5]胡琦, 潘学标 & 邵长秀. (2013). 内蒙古作物生长季降水资源空间分布及月尺度旱情特征分析. (eds.)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 (pp.244-251).
[6]李超, 刘亚南, 潘志华, 安萍莉 & 潘学标. (2012). 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eds.) 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pp.12-20).
[7]贾桂梅 & 潘学标. (2012). 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以武川县为例. (eds.) 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pp.156-162).
[8]李树岩 & 潘学标. (2009). 人体舒适度“气候指数”Web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eds.)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 (pp.129-135).
[9]陈燕丽, 龙步菊 & 潘学标. (2007). 基于MODIS NDVI和气候信息的锡林郭勒草原植被变化监测研究. (eds.) 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 (pp.421-428).
[10]杨晶 & 潘学标. (2007).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农业气候及其变化特征——以武川县为例. (eds.) 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 (pp.817-828).
[11]潘学标, 魏玉荣, 杨佳, 高浩 & 龙步菊. (2007).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与草地植物生物多样性分析. (eds.) 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 (pp.89).
[12]杨晶 & 潘学标. (2007).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农业气候及其变化特征——以武川县为例. (eds.) 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 (pp.803-814).
[13]古书鸿 & 潘学标. (2007). 内蒙古后山地区带田生物篱边行效应研究. (eds.) 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 (pp.22).
[14]潘学标, 李慧阳 & 龙步菊. (2007). 基于模型的新疆棉花生产气候变异影响与冷害分析. (eds.) 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 (pp.24).
[15]符瑜 & 潘学标. (2006). 中国主要野生木本油料能源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生境气候特征分析. (eds.) 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 (pp.11-15).
[16]陈小敏, 潘学标 & 魏玉荣. (2006). 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及其对草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eds.) 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pp.14-17).
[17]古书鸿, 潘学标 & 赵沛义. (2006). 内蒙古后山地区带田生物篱防蚀增产综合效应研究. (eds.) 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pp.91-95).
[18]谭英 & 潘学标. (2005). 乡村受众气象信息电视收视特征与农业气象栏目策划. (eds.) 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pp.5405-5411).
[19]李俊, 潘学标 & 李菊. (2005). 气候对棉花产量年型的影响及主要指标的划定. (eds.) 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pp.3380-3388).
[20]潘学标 & 刘琰琰. (2005). 中国棉花优势区分析及遥感估产分区. (eds.) 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pp.3424-3432).
[21]廖要明, 潘学标, 张强 & 陈德亮. (2005). 逐日降水量的模拟及其在作物气候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eds.) 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pp.4202-4209).
[22]刘琰琰 & 潘学标. (2005). 中国棉花优势区分析. (eds.) 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pp.17-23).
[23]杨娟, 赵明 & 潘学标. (2005). 基于NURBS曲面的棉花器官建模. (eds.) 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 (pp.300-306).
[24]潘学标. (2003). 开展气候生态经济研究与评估,促进区域持续发展. (eds.) 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 (pp.17-21).
[25]潘学标. (2000). 气候资源评估与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 (eds.)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 (pp.984).
[26]潘学标. (1993). 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eds.) 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 (pp.352-358).
22.潘学标, 龙腾芳, 董占山,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崔秀稳, 潘晓康, 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模拟模型(CGSM)研究, 第一届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编,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年12月, pp.115
23.潘学标, 龙腾芳, 董占山, 蒋国柱, 邓绍华, 吴同礼, 崔秀稳, 潘晓康, 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模拟模型研究, 国际棉花学术讨论会文集,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年4月, pp.461
通讯作者论文(指导的研究生发表的论文) :
1.武艳萍,潘学标.基于气候资源合理利用的种植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 农业经济,2003(增刊):46-49
2.何亚娟,潘学标.甘肃民勤绿洲种植结构与水资源利用的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4): 121-123.
3.托丽娜,潘学标,廖要明,张强.基于GIS的新疆棉花气候风险分析研究. 见:课题执行专家组 课题办公室编,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总装与业务化试验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年10月. pp. 234-239
4.武艳萍,潘学标.四子王旗生物气候资源及其变异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1): 126-130
5.苏艳华,潘学标,段玉,张屏.准格尔旗黄土高原集雨补灌区不同玉米品种灌浆速率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2):288-290
6.托丽娜, 潘学标, 廖要明, 张 强. 新疆棉花生产气候风险评估的模型方法初探. 棉花学报,2005 ,17 (2) :122~124
7.李俊, 潘学标,李菊.棉花株间竞争对铃重及成铃数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 , 2005,(11):120-122,132
8.苏艳华, 潘学标.内蒙古准格尔旗农业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3):85-89
9.刘琰琰, 潘学标.中国棉花生产优势省域分析.中国农学通报, 2006,22(10):360-364
10.刘琰琰,潘学标,. 中国棉花生产县域比较优势分析[J]. 棉花学报,2007,(1).
11.魏玉蓉,潘学标,敖其尔,郝璐,. 草地牧草物候发育模型的应用研究——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1):117-121.
12.陈小敏,潘学标,魏玉荣.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及其对草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2007,28(增):8-11
13.古书鸿,潘学标,赵沛义. 内蒙古后山地区生物篱防蚀增产综合效应研究. 中国农业气象,2007,28(增):85-89
14.陈 超, 潘学标, 李慧阳, 张立祯, 龙步菊. 基于COSIM 模型的新疆棉花延迟型冷害指标分析.棉花学报,2009 ,21 (3) :201~205
15.高浩,潘学标,符瑜.气候变化对内蒙古中部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09,30(3): 277-282
16.符瑜,潘学标,高浩.中国黄连木的地理分布与生境气候特征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2009,30(3): 318-322
17.谭英,奉志伟,牛宝亮,潘学标.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牧交错区村民认知与应行为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413-419
18.潘学标译, 根际土容与植株密度对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 国外农学--棉花, 1987(3), 38-40
19.Begonla, 潘学标译, 在增加CO2浓度下的棉叶光合作用, 国外农学--棉花,1987(6), 48-50
20.Idso, 潘学标译,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对棉花叶温、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国外农学--棉花, 1988(5), 32-36
参加学术会议的论文(论文集):
1. 潘学标,棉花模型的研究与应用,第95次香山科学会议论文,1998年5月. 31-38
2 .潘学标,李克让,陈育峰,用作物模型和GIS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首届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学术研计会论文,1998年5月. 258-259
3. Pan Xuebiao, Module of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otton Model COTGROW, 南京 "作物-气候-土壤-虫害系统模拟及其在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8年6月. 见论文集"Modeling for Crop-Climate-Soil-Pest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Sub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pp. 88-94
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
1 .潘学标. 棉花环境和遗传型对棉花光合生态及干物质生产影响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1987.7 指导教师:刘明孝研究员,蒋国柱研究员
2. 潘学标. COTGROW: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9.导师:石元春院士,韩湘玲教授
3. 潘学标. 基于GIS和模型的作物生产信息系统研究-空间分析与变异分析.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1999.6.合作导师:陈述彭院士 李克让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