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材料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人生格言

专家信息:

朱贤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 厦门大学特聘外籍专家、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澳大利亚功能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主任。曾在伊利诺依香槟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曾任美国佐治亚大学助理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特邀海外咨询评估专家等职。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外籍)候选人资格。目前兼任美国AMAC Inter Inc 首席科学家、多个国际和国内核心专业期刊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几十个期刊(如Appl Phys Lett、Phys Rev Lett.等)审稿专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及万人计划)特邀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纳米研究学科带头人、科技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评审专家、中科院《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课题遴选专家等职。传记被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utstanding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 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和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收录。

朱贤方教授共发表100余篇论文,相关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9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研究得到美国、澳洲、新加坡及中国国家级基金400多万美元的资助,并获澳大利亚OPRS Scholarship (第1名), 日本 STA Fellowship等奖励。 70余次被国际学术会议及美国、澳大利亚、中国著名大学及国家实验室邀请作学术报告(其中45分钟国际大会特邀报告5次),40余次出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主席、分会主席和委员,20余次被邀撰写材料领域专著章、节及重要期刊综述文章。在美国、澳洲和中国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40余名。

朱贤方教授1986年在中科院开始纳米材料研究,是中国为数不多最早开展纳米研究科学家和国际功能纳米材料领域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亲历了纳米材料科学和技术研究三个发展阶段。在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著名大学和实验室从事纳米材料设计、制备、改性及纳米结构稳定性研究30余年。近20多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阿贡国家实验室、杰弗逊国家实验室、佐治亚大学及厦门大学等单位,自行研制新设备,用多种非平衡方法制备出纳米粒子、纳米膜、纳米孔、多孔硅、纳米球壳复合结构、纳米线和纳米管及其宏观有序阵列结构(多种结构属首次发现并在能源、环境、通讯等领域有重大潜在应用),同时对各种纳米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电镜原位和非原位观察。理论上,朱贤方教授最先提出纳米科学属非平衡、非定型、非线性范畴,非现有物理和数学(包括现有模拟计算)所能描述,而国际上存在着纳米研究都是只得借用现有的平衡、定型、线性物理概念和数学工具(包括其近似理论、计算和模拟)来近似描述非平衡、非定型、非线性纳米性质的矛盾现象。为此,朱贤方教授首次提出了纳米颗粒和纳米孔之间的结构性能的反对称关系和纳米正负曲率效应等 “纳尺寸(nanosize)”新概念,形成了纳米结构亚稳性理论突破。首次提出了“纳时间(nanotime)”新概念和相关的广义声子软模和点阵失稳模型,并用之来统一预言和解释各种能量束(如光子、电子、和离子束)与凝聚态物质交互作用。为能量束在纳米尺寸范围或超快过程中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改性及纳米器件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得到Nature编委重视和许多位国际知名同行专家重点引用及高度评价。

2003年回国后,在厦门大学朱贤方教授继续延伸和拓展他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纳米研究,研究更加强调前瞻性、实用性、潜在应用前景及与不同学科交叉。他先后主持承担有(973)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基金、科技部中澳科技合作特别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光电信息材料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重大研究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福建省科技项目重大专项等项目共有22项。在这些项目资助下,他带领课题组首先自行研制新设备,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新纳米结构,实现了低维纳米结构可控有序生长和有机无机纳米级复合及其功能化。尤其是他利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电镜平台,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了纳米管、纳米线等一系列新型纳米结构的稳定性和纳米加工,进一步证实了他早期发现的“纳尺寸(nanosize)”效应和“纳时间(nanotime)”效应同样存在于各种新的纳米结构,他提出的相关新概念能解释所有纳米不稳定性现象,包括现有文献中现有理论所不能解释纳米不稳定性现象。 因此, 他提出的概念能直接揭示被现有文献(尤其是近期Nature、Science、Phys Rev Lett、Chem Rev、Nano Lett等期刊)报道的纳米研究所忽略的最本质、最关键的纳米科学问题,并能予以全新、更全面的解释。与此同时,研究还确立了纳米制备、加工、焊接、组装和修饰等一系列工艺参数,从而进一步为新一代纳米器件精确设计、可控制备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工艺条件。研究成果被视为纳米物理重大进展,2012年作为科学新闻发布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EurekAlert!全球最大新闻中心, 2018年被Nanoscale杂志封面报道。因为上述研究成果,朱贤方教授被国际著名Pan Stanford Publishing出版公司邀请撰写一部题为“Concepts in Nanosize and Nanotime: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英文专著。

朱贤方教授热爱祖国,多年积极参与和推动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利用自己在国内和国外均有长期学习、工作独特经历和广泛的学术联系及对中西方文化、教育、科研差异的深刻理解,长期推进中澳中美科技、教育的交流发展和人才联合培养,并切实展开全方位的合作。2003年回国后,朱贤方教授率先与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国家功能纳米材料中心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在厦门大学创建了我国目前在功能纳米材料前沿领域唯一的中国-澳大利亚功能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打造了一个由院士、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包括1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澳大利亚联邦教授院士组成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多学科交叉的纳米研究国际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尤其是联合授予博士学位)平台。主要从事以发展新一代纳米器件和纳米技术为背景的低维纳米结构稳定性、可控制备、加工、组装及功能化研究。 同时,朱贤方教授与美国依利偌大学香槟分校纳米技术实验室和美国AMAC International Inc 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并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哈佛大学工程应用科学部、依利偌大学香槟分校电子计算机工程和材料系、密执根大学纳米束加工实验室等建立了稳固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关系。另外与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实验室有项目合作研究。 朱贤方教授突出国际合作成果被列为中澳科技合作“30年30个最成功故事”之一,重点推选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中国科技周上展示。同时被编入澳大利亚政府2011年出版的《Australia-China: Beyond Tomorrow - Research and Innovation》。澳大利亚总理和中国科技部部长等为国际合作成果做了专门题词。

教育经历:

1996/04 - 2000/02,Australian National Univ,电子材料工程,博士

1983/09 - 1985/12,东北工学院,金属材料,硕士

1979/09 - 1983/07,东北工学院,金属材料,学士

工作经历:

2003/08 - 至今, 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

2002/08 - 2003/08,Univ of Georgia,物理天文系,助理教授

2002/02 - 2002/08,Jefferson Lab Applied Research Center,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er)

2000/02 - 2002/02,Univ of Illinois U-C, DOE Frederick Seitz Materials Research Lab,博士后

1995/10-1996/04,National Univ of Singapore, 机械与生产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2/12-1995/10,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纳米实验室,副研究员

1987/12-1992/12,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纳米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85/12-1987/12,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内耗与固体缺陷开放实验室,实习研究员

联系方式:

单位地址:361005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中国-澳大利亚功能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

电子信箱:  zhux@xmu.edu.cn

个人网页: http://pmee.xmu.edu.cn/tech/zhuxianfang.htm

实验室网页 (under construction): http://home2.xmu.edu.cn/lldnm/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