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论坛 > 文章正文

④ 个人素质因素的影响

汉字“德”字,可拆解为:二十四人一心。稍加转意可说,可使众人一心,唯有德者。

要整合技术,首先要整合队伍,如果领导者缺少必要的素质,被领导者也缺少相应的素质,研究队伍整合不起来,整合技术只是空谈。

5.     对策和建议

一个国家如何发展高技术,那是国务院、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事。一个学校、一个课题组如何涉足高技术,如何发展高技术和教学生或年轻人从事高技术研究,则是比较现实和实在的事情。本文只讨论小问题。

如何朝着整合技术的方向前进,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科研思路的调整

发展高技术从现在做起,思路非常重要。是边“施工”边“设计”,还是先“施工”后“设计”。恐怕没有定势,还是前总理周恩来善用之招——“调整”,不断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逐步明白发展之路。

有一点常会被忽视,那就是研究方法的研究与科研相关的哲学问题,如方法论、认识论等其实是非常重要的。眼下只听到缺经费、缺人、缺设备,很少有人讲缺方法、缺认识论。

其实这一现象本身就是个大问,不信,钱和设备都到位后,能不能攻下技术难关,走出大成果,也很难说(钱不是万能的)。而在筹措经费、设备的同时,即在构思研究计划,思考和优化研究方法;项目实施后,善于将经验上升为理论,这样的个人或群体,肯定会高效而有成。

有人可能要问,什么叫思路?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哪有钱管用。其实不然,已故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就足以回答上述问题。笔者略加润笔,不知妥否:“行而知之,知而行之。反反复复,盛(cheng)久盛(sheng)之。”。陶然行知。陶先生用自己的一生,探索行知之辨证关系,在教育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陶先生的人格和风范,也值得科技界人士瞻仰,尤其值得年轻科技工作者学习和效仿。

②教育思路的调整。

把认识提高到整合技术这个目标和要求上来后,就会发现现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育制度、培养目标等似乎并不一定适应“整合”的需要。

首先是专业设置过细,文、理、工、商、医等鸿沟鲜明,而且,从高二开始分科,太重视升学教育,而轻于素质教育。于是,考工的不重文史,考文的不重数学;重外文,不太重中文(更不言繁体字、甲骨文)等等。其实将来不管你干什么,中文(含古文)、外文、历史、数学、哲学等,哪一个可以缺呢。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人才应该是通才,或者科研群体应该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现在有些学校实行“大专业”教学,这是对的。

其次,教育方法上应提倡和坚持启发式,提倡授之予“渔”而非仅仅是鱼.在教学中,应该将知识和方法的教学并重,科技和人文的素质达到如醇水交融。当然,要做到这样的水平,必须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所以,可以说高科技的摇篮在教师手上,这似乎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没有高水平的教育,或者不重视教育的调整,那就是教育失策的历史惩罚。中国高科技的前途就很难讲,在一定程度上讲,高科技产业所获得的效益应该首先“回报”教育事业。没有人才的提高和“再生产”,就没有高科技的明天。

第三,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通才而不是“专家”,教师应以通才律己,而非甘当专家。人才的学历应该是多元化,过分强调和追求高学历是不利的。一个科研群体,应该有“司令”、“谋士”、“先锋”、“粮草官”、众多“勇士”及“伙夫”多人等等。如果来的全是博士(个个如诸葛,人人似子龙),“司令”这个角色可能不好当。这里,可能用得上一句陈辞:“外行领导内行”——专业的外行和管理的内行来领导专业的内行和管理的外行。有位老教授(笔者的导师)讲过一句话,其内涵甚深,值得琢磨,现转述如下:“校长首先是教育家,而不是科学家。”。笔者认为,教育家是管理型的人才,科学家是研究型的人才,“两家”之间有一条鸿沟,应该办一个类似黄埔军校那样的“校长学校”,实现科学家向教育家的转型。从优秀科学家中直接提拔校长的做法不可取(顺便提及:从奥运冠军中提拔教练或体育局局长,也不妥当),其实对被提拔者也很不利。

对学生而言,如何自我设计、自我定位,似应如此:首先把自己培养成具有整合技术能力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必须具备基本完备的运筹能力和方法。因而对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不是几年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人才,而是要让学生确立上述定位目标,具备清晰的自我培养意识。真正的成才之路和成才的实现是在毕业后,到社会这所大学里深造。

管理思路的调整

科研管理在高技术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创新,就科技而言,应该是包括两部分: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高科技发展的成果或效益,应该是这两种创新的乘积,而不是加和。当前,重科技创新,轻管理创新,这种倾向如果不加以调整,“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情况很可能发生,并不是危言耸听。在现实中,一个好项目(论证报告、建议、方案等)可能会因为名额、经费额度、某种人为因素等而被否决或束之高阁。一个不好的项目也可能会因为“运气”好而被立项,劳民伤财,祸害百年。因此值得提一个建议:科技和管理之间的鸿沟应缩小;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应并重,这两者的整合才是最大、最重要的。

为了适应高科技的发展,科研人员应该自觉地学习管理知识;而管理人员应该自觉地学一点科技知识,这样两者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实际上是要实现科研和管理的整合,没有这种整合,技术整合的效果也很难实现。

6.     盲人摸象及续的启示(代结束语)

“盲人摸象”为古代名寓言,路人皆知。由于盲人视觉有限,一头活生生的大象被众盲人“拆成”面目全非的几大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笔者将自编“盲人摸象续”引上。雅俗共赏。

众盲人摸象后,聚而议。各抒己见,言者各有新词,前后各异。听者频频点首,默默无语。发言歇,巧有顽童抱一猪仔入会,众盲人各抚猪仔一遍。片刻后,皆悟:如此象也!

由续文可见,众盲人虽无视力,通过类比客观与自身将有关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于是每人都感觉到一头基本完整的大象。可见,整合的力量不可低估。

高层出台,获取高效,整合是必由之路。当然,决不是单单整合技术,还有许多事要做,需要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创新体系写作组,知识经济——知识人文化的发展趋势,科技日报,1999年12月25日第五版。

(2)宋洪昌,关于知识经济和科学哲学的思考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二期。

(3)覃礼刚,“现代全能策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4)刘福垣,新发展观宣言,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宋洪昌(1945—),男,江苏溧阳人,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教授。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