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科技要闻 > 文章正文

2022年度盘点⑥丨“一区多园”统筹协同更加有力,中关村创新发展旗帜高高飘扬

日期: 2023年02月14日 09:57 来源:北京市科委    

2022年,中关村各分园立足园区实际,担当实干、创先争优,分园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创新生态持续完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发展成效日益凸显,形成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可喜局面,为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力:紧扣痛点难点,先行先试改革实现新突破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正在加快落地实施,力求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上求突破、谋创新,先后出台配套政策40余项,推出了基础研究税收试点、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一批突破性政策措施,部分领域或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中关村各分园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着力推动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构建与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海淀园勇担改革重任,先行先试措施落地见效。制定实施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工作方案,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聚焦区级层面可先行推进的改革措施落地一批重点项目,推动14家领军企业与18家企业签署技术集成采购协议,8家企业发布12项创新项目需求榜,5家金融机构发布7项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创新生态优化升级,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揭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连续6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得益于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小米集团牵头组建的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获批启动。  

昌平园率先谋划实施新一轮园区改革提升工作。形成分园与生命园、未来城“1+2”改革方案架构,明确行动计划、政策措施、任务清单;同步抓好落地实施,能干先干、应干尽干,推动昌平园提质增效、活力迸发。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推动小米智慧产业园区、万泰创新药基地、东华原智造中心竣工。推动万泰药业鼻喷新冠疫苗及抗原检测、乐普抗原检测、新羿核酸检测试剂盒、百奥药业创新药物等项目成果转化,20余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  

发力:坚持自立自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  

中关村各分园坚持“四个面向”,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落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启动工业芯片、光场、精密加工、核酸药物等一批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共性技术平台体系,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支撑。2022年,北京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占比16%左右,1—11月,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10%。  

亦庄园打造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发展方案,持续汇聚信创“四梁八柱”企业,已落地207家,集聚了全国90%以上信息技术头部企业。建成国家通用软硬件适配中心、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展示中心、技术验证测试平台、网络安全保障平台,推动信息产业自立自强。  

丰台园引进中关村西南交大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中心和铁科院城轨创新网络,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纳入首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序列。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铁路行业首个列车控制方向的研究中心——列车自主运行智能控制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专注实现列车自主运行智能控制前沿技术突破创新、行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和产业化技术发展创新。  

加力:聚焦高质量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培育  

中关村各分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产业链,加强产业载体建设。东升科技园等一批高品质特色产业园区启动升级,北航、北理工等2家科技园获批科技部、教育部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先后有1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选优秀(A类),同比增长50%。目前,中关村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多个高能级产业集群。2022年中关村预计实现总收入8.7万亿元,同比增长4.2%。  

朝阳园支持数字经济特色细分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围绕“3+X”产业定位,做大做优做强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安全等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互联网3.0、光子、数字医疗等前沿产业,形成蓄势待发态势,取得积极成效。推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工信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永久办公地址落地电子城IT产业园,共建工业互联网产业园。联合创业黑马与蓝色光标、阿里影业等企业和机构共同打造朝阳黑马数字人加速器,获得首个“北京市数字人基地”称号。  

石景山园推进要素集聚,持续做优做强虚拟现实产业。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展示中心投入使用,北航、华为等虚拟现实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落户。引进燧光科技、丝路视觉、视伴科技、易智时代等4家中国VR50强企业,集聚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百余家,其中中国VR50强企业12家。首钢园一号高炉“So Real”幻真乐园项目工程进入后期实施阶段。  

大兴园聚焦生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建设的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该集群是北京市首个且是唯一一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也是京津冀三地首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房山园智能制造产业加速聚集。深耕“前店后厂”模式,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已聚集企业20余家,中车北京地铁12号线车组完成交付,航景创新无人机森林灭火示范项目试点应用,史河科技等企业实现投产。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卫监固态锂电池总部及研发中心项目竣工,海博思创产能稳步提升,新源智储储能系统产业化项目实现投产,积极对接中国电力、京能集团、清华大学、北理工、中科院等头部企业和高校院所,初步形成区域新型储能产业链条。中关村前沿技术研究院获评北京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为中小微企业孵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怀柔园聚焦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布《北京市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启动国家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示范区规划建设。实施“十百千”工程,培育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设立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怀柔科学城分中心,成立硬科技和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统筹政策资金支持仪器传感器项目建设。集聚仪器传感器企业256家,预计实现规上企业产值12.5亿元。  

门头沟园聚焦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等细分赛道,打造专精特新产业集群。顺利推进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项目,项目一期先行启动建设,总投资约38.99亿元。京西算力中心项目已取得立项批复。园内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发布的首批“隐形冠军”企业,拥有的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和精密设备,可稳定实现零部件微米级铣削加工,适用于复杂形态脆硬材料磨削加工,生产微小植入类产品等。中关村精雕智造创新中心牵头建设运营的精密加工共性技术平台填补了北京市用于支撑新产品研发0-1,1-10阶段快速制造的市场空白,是全国首个面向机电类产品细分领域打造的专业化产品孵化平台。  

助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企业的“强磁场”   

中关村各分园坚持以平台、产业、政策、环境聚企业,着力构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创新企业矩阵,涌现了一批硬核头部企业。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600家,总量达到2.82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5万家,较2021年实现翻番;独角兽企业达102家,数量稳居全国之首;截至去年上半年,中关村上市企业466家,领军企业影响力日益增强。  

东城园发布“科创十七条”专属产业支持政策,预计每年向企业兑现扶持资金4000万元。出台首份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紫金计划),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对接应用场景、服务企业引进人才需求等培育内容,首批入库企业50家。制定首个孵化器管理办法,成立首个高新企业协会,腾讯健康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园区。  

西城园推动国家级“金科新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成功引入中移金科控股、理想科技信息等10余家头部企业落地,累计引入155家重点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全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新增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8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通州园设计小镇市级重点项目北建院、北咨公司新总部正在计划建设中。设计小镇2022年1—10月份注册落地152家企业(累计382家),同比增长约50%,注册资本逾37亿元。国际种业园区种业会展中心初步改造建成2.6万平方米种业会展中心,园区引入8家注册企业,其中先正达实现落地,并注册“种芯科技公司”法人实体。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5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6家,均呈现倍增态势。  

平谷园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农业农村部与北京市高规格签署共同打造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合作框架协议,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深入践行“金三角”合作模式,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新希望、SGS通标等头部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平谷区引进涉农企业80家,京瓦中心一期驻满,聚集国家级种业研发平台9个、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4个、高端科研创新团队21个。  

延庆园特色产业领域企业不断集聚。202家无人机、体育科技、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园艺科技等特色企业入驻,四个重点培育产业累计集聚企业1051家。无人机龙头企业航天时代飞鸿项目签约落地,当年形成产值6.8亿元。  

借力:坚持内外联动,全球创新创业高地加快推进  

中关村示范区紧抓“两区”“三平台”建设机遇,以全球视野谋划国际化发展布局,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创新合作,日渐成为融汇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枢纽。印发实施《关于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设立和发展的规定》,认定首批外资研发中心29家。成功举办2022北京智源大会、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等活动18场,170余位境外嘉宾参会,国内外诺奖或院士演讲嘉宾40位。近400家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对接全球科技资源,参与国际前沿科技竞争与合作,承接海外高水平科技成果在中关村落地。成功举办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吸引来自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的5016个创业项目、6672名创业人才参加。  

顺义园成功举办2022北京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对北京中德产业园成立一年来取得的成就进行展示;积极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和汉诺威商用车展,加强与德企务实交流,积极宣传及推介产业园,进一步扩大产业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德示范区重点德资企业达到83家,其中隐形冠军企业25家。半导体产业有力推进,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挂牌建设,国联万众第三代半导体联合创新基地完成洁净间装修,泰科天润总部及碳化硅器件生产基地项目成功摘地,特思迪第三代半导体设备生产线扩产项目完成厂房改造。  

密云园积极承办碳中和领域“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面向全球征集参赛项目,霖和气候公司等10个项目成功入围2022年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碳中和领域TOP10。区内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06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