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发明专利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邓国富,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出生,广西灌阳人,博士,二级研究员,现任广西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兼任广西科协副主席、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作物学会水稻分会副理事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水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广西水稻专家组副组长、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是目前广西粮食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广西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等82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育成了广西第一、第二个超级稻品种“桂两优2号”、“特优582”, 实现了我区超级稻育种零的突破;主持育成和主要参加育成并通过国家和广西品种审定的水稻品种和不育系34个。

获得科技成果2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3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其他厅局级奖9项。主持获得植物新品种权6个、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8个、获得发布的广西地方标准2个;在《中国水稻科学》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6篇。主编《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丛书、《中国水稻品种志—广西卷》;副主编《广西沿海地区农作物资源调查》专著3本。

获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2012.09-2017.09),广西第一批八桂学者(2011年),先后被授予广西科普先进工作者(2003年)、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200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世纪十百Q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4年)、广西青年科技奖(2006年)、广西优秀专家(2007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广西先进工作者(2010年)、国家百千W工程人才(2013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2013年)、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2015年)、广西院士后备培养工程第一批人选(2016)等荣誉称号。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6年广西农学院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3年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

2007年广西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

2017年5月——广西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社会任职及学术兼职:

1、兼任中国作物学会水稻分会副理事长。

2、广西水稻良种攻关联合体主任委员。

3、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兼任广西科协副主席、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

5、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水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广西日报报道:


心中有梦一直追

——记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及团队推动广西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走在全国前列

2019-05-08 06:10 来源: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2019广西科技“两周一展”

“致敬广西科技人”专栏

【编者按】“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离不开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支撑引领。在2019年广西科技“两周一展”即将开幕之际,我们隆重推出“致敬广西科技人”专栏,聚焦广西科技人群体,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领略科技人的风采,体会科技人的苦与乐,学习科技人的创新精神,为广西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加油鼓劲。今天推出专栏第六期,我们给大家讲述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及团队的故事。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造福一个民族。

 
 
图为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

23年,一群水稻育种专家专注做一件事,有效解决了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世界性难题,使广西杂交稻与泰国香米相比既有巨大的产量优势,又在米质外观、口感等方面毫不逊色。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项目,是广西农科院院长、广西水稻首席专家邓国富牵头完成的“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它凭借突出的创新性和普惠性相继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2017年度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目前选育的优质杂交稻已在我国多个省区乃至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1亿亩,为农民增收近200亿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认为,广西在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耐住寂寞把冷板凳坐暖

邓国富在灌阳县农村长大,父老乡亲每年寒来暑往躬身农事,却填不饱一家人肚子的辛酸让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小时候他就有个梦想:长大了要培育高产品种来解决老百姓吃饱饭的问题。这从心底生发的梦想,引领他走进“农字牌”象牙塔。1986年,邓国富从广西农学院毕业进入广西农科院水稻所,开启了艰苦的育种之旅。

“搞育种研究很辛苦,不少专家殚精竭虑,穷尽一生都没有选育出成果,一辈子默默无闻,但他们无怨无悔。他们的探索为后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让后来者少走弯路。”育种老前辈语重心长的话坚定了邓国富苦钻实干的奋斗精神。

头戴草帽、一脚泥巴,邓国富笑称自己是农民,播种、杂交、选种、收割……与水稻的亲密接触让他对育种工作有了精准认识:水稻育种没有捷径可走,培育一个优良品种至少需要8年时间甚至更长,成功的概率不到万分之一,所以要做好育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淡泊名利,耐得寂寞。同时,光靠吃苦和碰运气行不通,必须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更新育种理论知识,邓国富持续关注国外水稻育种前沿信息,边工作边思考,以问题为导向,刻苦钻研。1993年,邓国富从华南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硕士毕业,2007年获得广西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博士学位。

这骨头可不是一般的硬

产量与质量是长期困扰水稻生产的一对矛盾,用农民的话说,产量越高米就越难吃。华南稻区的杂交稻普遍存在米质差、垩白(稻米胚乳中白色不透明的部分,是大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粒率和垩白度高等突出问题,口感较差,生产出的大米主要做饲料用途。能不能鱼和熊掌兼得,选育出口感好、品质优、产量高的水稻品种?育种团队的老专家和邓国富锁定这一奋斗目标,从1993年开始,老中青3代科技人员开始了长达23年的艰难攻关。

立足前瞻性创新,才能把育种做得更好。

“我们开始着手杂交稻优质化育种研究时,全国都还以解决吃饱肚子作为第一要务,高产压倒一切,我们强调杂交稻的品质显得有点不切实际,很难得到同行的理解。再加上华南稻区高温高湿,不利于优质稻米的形成,是全国水稻优质化育种难度最大的地区,要实现杂交稻的产量、常规稻品质的育种目标谈何容易。”不过,别人眼中的不合时宜,成了邓国富团队眼中的创新机会,他们发誓要啃下硬骨头。

团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细细梳理思路——国内外成功的育种经验都提倡保持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特色在哪里?

广东和广西有一类被称为丝苗米的优质常规稻品种,香软可口,米粒细长,千粒重20克以下,垩白度极低,晶莹剔透,是粤港澳地区最受欢迎的优质米品种。项目团队很快确定了主攻方向:既要丝苗米的优良品质又要杂交稻的可观产量,引进新的优质资源,实行优优配组,以培育优质杂交稻品种的丝苗型优质化育种新策略和技术路线。该策略和技术路线乃国内首创。

天天忙的都是“选美”育种

育种成功的机会与进行试验的次数成正比,谁舍得花时间在田间地头侍弄水稻,拥有的材料多、品系多,谁就更接近成功。

从1993年开始,每年冬天邓国富和团队成员就候鸟般奔赴温暖、适合水稻生长的海南,进行南繁育种。那时从南宁去海南还没有直达车,单程就要3天多。除了舟车劳顿,育种基地的艰苦条件也让人望而却步。

“水稻育种其实就是做‘选美’和‘媒婆’的事。”邓国富幽默地跟记者介绍起本职工作,“稻穗是‘脸蛋’,茎秆是‘身材’,米质是‘心灵’,选育水稻品种要三者都好。”“选美”就是把稻田里产量高、颜值高和心灵美的水稻选出来,接着做“媒婆”的事,把精挑细选出来的“俊男美女”——即父本材料和母本材料撮合在一起,通过杂交把水稻最好的性状(优良基因)整合在一起,培育出满意的水稻品种。

育种团队成员、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戴高兴告诉记者,水稻育种靠的是敏锐的眼光和一丝不苟的试验实践。阅稻无数让邓国富练就了好眼力,一大片稻田里他扫一眼就知道哪株水稻有“料”,同时还练就了一手“绝活”,尝口米饭就知道稻米的淀粉含量和质量。

水稻人工授粉是培育良种的重要环节。水稻开花散粉仅有关键的数天时间,如果错过了,几年的辛苦便会前功尽弃。盛夏时节,太阳炙烤着大地,戴高兴在水稻试验田里给记者展示了人工授粉的过程。他拿着特制的剪刀将稻壳剪开,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拨动花粉,使花粉扬洒在需要杂交的水稻上,这么精细的手工活堪比绣花。水稻杂交育种对时间气候的要求很“苛刻”,下雨不能人工授粉,而且必须要在上午11∶30之前进行。

但团队成员早已习惯了忙碌,淡化了假日,为了种子的加代繁殖,他们追星赶月,马不停蹄。

让广西优质杂交稻香飘万家

记不清试验田里种了多少水稻,实验室里奋战了多少个日夜……邓国富团队终于如愿以偿。

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成绩单分外耀眼:2000年育成华南第一个达国标优质米三级标准的杂交稻新品种——秋优1025,开启了华南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的先河;首创同步利用广亲和基因架桥以克服籼粳交杂种不亲和的方法,育成国内第一个父母本均导入了广亲和基因、籼粳基因的籼粳中间型亲本的超级稻品种——桂两优2号,实现了广西超级稻育种零的突破,同时创新广西“早稻超级稻+晚稻超级稻”一年双超的栽培新模式,创造了超级稻大面积早晚两季一年亩产超1400公斤的记录;2005年育成华南第一个达国标优质米二级标准的美优998,2009年育成华南第一个达国标优质米一级标准的百优838;完成了杂交稻米质从等外级到国标三级、二级、一级的三级跳。至2016年,先后育成了16个达到国标优质米标准的丝苗米型优质杂交稻新品种。中科院谢华安院士等专家认为:该项目成果处于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促进了全国水稻优质化育种进程。

“粮食有价,良种无价。”邓国富说,“好吃、好种、好看、好卖,被称为优质稻米的‘四好’原则。选育出更多的‘四好’稻种,让广西的优质杂交稻香飘万家,这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文章来源:广西日报 

广西日报报道:


邓国富:攻克杂交水稻高产优质世界性难题

2019-05-08 2019年01月07日 06:55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把论文写在稻田里,把成果转化在餐桌上,让优质稻米在老百姓唇齿之间留香,让微笑留在稻农脸上……23年来,广西农科院院长、广西水稻首席专家邓国富及其团队咬定育种不放松,有效解决了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世界性难题,使我区杂交稻与泰国香米相比有巨大的产量优势,而在米质外观、口感等方面也毫不逊色。

这个颇让广西人扬眉吐气的科研项目,是邓国富牵头完成的“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它先后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2017年度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目前,他们选育的优质杂交稻已在我国多个省区和越南、老挝等国家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1亿亩,为农民增收近200亿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点赞称:广西在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水稻育种苦不苦?苦!毕竟是年复一年的田间劳作,播种育秧、移栽、田间观测、配组杂交、收割……脸朝黄土背朝天,日晒风吹雨淋。水稻育种累不累?累!毕竟培育一个优良水稻品种至少需要8年时间甚至更长,成功的概率不到万分之一,不少专家殚精竭虑,穷尽一生都没有选育出成果。又苦又累的活怎么做?邓国富的答案掷地有声:迎难而上,苦干实干,持之以恒,甘坐冷板凳,与淡泊名利为伍,与寂寞艰辛为伴。

产量与质量是长期困扰水稻生产的一对矛盾,用农民的话说,稻产量越高米就越难吃。华南稻区的杂交稻普遍存在米质差、口感差、卖价低的问题。如何选育出口感好品质优产量高的水稻品种?育种团队的老专家和邓国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了近30年的勇攀科研高峰之旅。

墨守成规,只会固步自封,只有立足前瞻创新,才能把育种做得更好。邓国富团队善破勇立,独辟蹊径。广东和广西有一类被称为丝苗米的优质常规稻品种,香软可口,晶莹剔透,是粤港澳地区最受欢迎的优质米品种。项目团队瞄准本土特色资源很快确定了主攻方向:既要丝苗米的优良品质又要杂交稻的可观产量,引进新的优质资源,实行优优配组以培育优质杂交稻品种的丝苗型优质化育种新策略和技术路线。该策略和技术路线乃国内首创。

邓国富把水稻育种工作美其名曰“精心为水稻点好鸳鸯谱”,做“选美”和“媒婆”的事。他风趣地介绍:“稻穗是‘脸蛋’,茎秆是‘身材’,米质是‘心灵’,选育水稻品种要三者都好。”“选美”就是好中选好,把稻田里产量高、颜值高和心灵美的水稻选出来;接着他还要做“媒婆”的事,把“俊男美女”——即父本材料和母本材料“撮合”在一起,繁殖出更好的后代,培育出满意的水稻品种。

水稻育种靠的是敏锐的眼光和一丝不苟的试验实践。阅“稻”无数让邓国富练就了好眼力,一大片稻田里他扫一眼就知道哪株水稻有“料”;同时他还练就了一手“绝活”,尝口米饭就知道稻米的淀粉含量和质量。

水稻人工授粉是培育良种的重要环节。水稻开花散粉仅有关键的数天时间,如果错过了,几年的辛苦便会前功尽弃。年复一年,邓国富及团队跟水稻较上了劲。有时候优优组合不一定得到想要的结果,为此只有千挑万选,一棵棵选配,一穗穗杂交,一株株鉴定。有时候一个选育的品种抗性确定了,第二年又得重复种植以确定其是否品质优良口感好;优良品质和抗性都选育出来后,又面临新的难关——产量问题……

记不清经历了多少失败,记不清洒下了多少汗水,胜利女神终于向邓国富团队绽放出笑脸。

一张出彩的答卷让八桂儿女倍感自豪:邓国富团队是广西唯一入选国家农业科研的杰出人才团队,先后育成了16个达到国标优质米标准的丝苗米型优质杂交稻品种,开启了华南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的先河,促进了我区乃至全国杂交水稻优质化进程;首创同步利用广亲和基因架桥以克服籼粳交杂种不亲和的方法,育成国内第一个父母本均导入了广亲和基因、籼粳基因的籼粳中间型亲本的超级稻品种——桂两优2号,实现了广西超级稻育种零的突破。

人事天地杂志报道:


人物简介:

邓国富,男,1965年生,农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广西灌阳县人.1986年参加工作,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广西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工作29年来,一直从事杂交水稻选育种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是目前广西在该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国家“新世纪百千W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西首批八桂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世纪十百Q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及“全国青年科技奖先进个人”“广西科普先进工作者”“广西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湖南发现了野败不育系,江西培育了保持系,而广西最早找到恢复系.”作为目前广西杂交水稻育种学科带头人,邓国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小小稻种使广西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先后登上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特等发明奖的最高领奖台;小小稻种引领广西杂交稻优质化育种为全区新增产值数百亿元.

如今,小小稻种引领我们,重溯它和广西目前杂交水稻研究领军人物邓国富精彩“相遇”的故事.

他使广西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走在了全国前列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也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粮食的30%和40%,全国6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粮,水稻生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自小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农村长大的邓国富,看着父辈们寒来暑往躬身农事,却填不饱一家人肚子的辛酸,他想,有没有一种种子,能为国家粮食增产、为农民增收?

这份从心底生发的梦想,引领邓国富走进“农字牌” 塔,从农学专业、遗传育种专业直到作物栽培和耕作学专业,完成本、硕、博学业,进入广西农科院,开启水稻育种的艰辛之旅.

杂交水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作物 优势,提高水稻单产,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增加粮食产量,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作为水稻所前身的广西农科所粮食作物系便成为我国最早开始水稻矮秆育种的科研院所之一.进入70年代,全国掀起杂交水稻协同攻关的热潮,而广西首先筛选出全国1号、2号、3号和6号恢复系,实现了三系杂交水稻的配套成功.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邓国富和他的研究团队针对华南稻区杂交水稻存在米质差的突出问题,开展以提高杂交水稻品质为目标的优质化育种攻关,在国内率先提出通过降低亲本的千粒重、选育丝苗型品种来有效降低垩白度并提高整精米率,以及同步改良恢复系和不育系的米质来提高杂交稻组合整体品质的育种策略,进行了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技术体系的创新.通过16年的育种实践,先后育成了秋优1025、美优998等一批米质达到国标优质米标准的丝苗型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实现了华南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的重大突破,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杂交水稻优质化的进程,对华南稻区杂交稻稻米品质的整体提升、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种稻收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也充分肯定了这项工作,认为广西在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1年1月14日,一个让邓国富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他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华南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2010年度广西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从1993年立项到2009年结题,经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16年艰难攻关,最终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

邓国富告诉我们,杂交水稻育种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长时间的材料和知识积累.从1986年开始从事这门学科到2010年“华南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的创新及品种选育”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用了整整24年的时间.他动情回忆道:“当我从国家领导人手里领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证书时,心情特别激动,因为这既是对我及所在科研团队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广西人民的骄傲.”

他实现了广西本土超级稻品种“零”的突破

杂交稻优质化育种取得的成就,使邓国富成为广西杂交水稻育种学科带头人,而他在广西水稻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岗位“八桂学者”、广西农科院副院长、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主任的岗位上,眼光投向了超级稻.

推广应用超级稻,是提高广西粮食生产单产和总产,实现稳定,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广西是典型的双季稻区,气候条件优越,非常适合种植双季稻的种植模式.但由于外省引进的超级稻品种生育期长,大多不太适应这样的种植模式,在广西未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高产潜力.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邓国富和他的研究团队创新育种策略,引入粳稻血缘,通过利用籼粳亚种间 优势来进一步提高杂交稻产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主持育成了广西第一、第二个超级稻品种——桂两优2号和特优582,实现了广西本土超级稻育种“零”的突破,能很好适应广西高温高湿的复杂气候条件,表现出高产、稳定的优点,非常适应广西乃至华南双季稻区种植,可充分利用广西冬季得天独厚的温光条件,发展冬种,做到钱粮双收.2011年以来,项目组科研人员还创立了“一年早晚双超”栽培新模式,先后在南宁、北海、百色、玉林、桂林等地进行“超级稻+超级稻+冬种”,或“超级稻+再生稻+冬种”的规模示范,并取得成功,使水稻年亩产超1500公斤,稻农对这一种植模式普遍很欢迎.

他把科普之路延伸到东盟

多年来,邓国富还有一个爱好——热心科普工作,时常下乡培训农民.

他说:“杂交水稻在生产中要获得高产,必须做到良种、良法、良田和良态四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广西属于老少边地区,基础相对薄弱,在送去优良新品种的同时,还要帮助、培训农户提高种植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特性,真正实现高产.”

 
 
 
 
 

来源:《人事天地》2015年 第2期 | 李国君 邓卉 杨春华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