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论坛 > 文章正文

合肥市副市长江明谈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   

记者:2004年11月,合肥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据说也是国家批准的唯一一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市,能否谈一谈这一名称的来龙去脉?

江明:2004年7月2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科技部在北京围绕科技富民强省主题召开了会商会议。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分别代表科技部和安徽省签署了《科学技术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明确提出将合肥市作为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赋予合肥市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立足合肥科教资源和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着眼于安徽省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大局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合肥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市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都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上来,全力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

记者: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中,合肥市制定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江明:到2010年基本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国最具有科技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建成国际重要、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和创新型示范基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

记者:“十一五”期间,合肥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江明:我们主要是推进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合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首先要发挥合肥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前瞻性基础和应用研究,建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产学研新机制。围绕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面向企业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也鼓励合肥市及外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省、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其次大力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大学科技园区、高校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络建设,采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推进高校技术的开发应用。推进开发类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制,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相互收购、兼并,以多种形式组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项目,重点支持物质科学研究院组建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和38所研究所组建中电集团合肥中央研究院,中国建材集团节能型住宅产业化研究示范基地。扶持华东工程、水泥研究院、四创电子、科大讯飞、科大创新、工大高新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的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记者:合肥市准备重点支持哪些国家高新技术工程?

江明:我们重点构筑核聚变战略能源、大气传输和遥感及环境光学、纳米和微系统、城市和社会公共安全系统与防治技术、多因素大尺度环境污染机理与防治技术、可再生能源等国家战略高技术创新基地。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热核聚变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同步辐射、强磁场等国家大科学工程及国家(合肥)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我们还要争取国家、省在合肥市新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工程。支持筹建电磁环境科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跨学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培育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和优势学科领域。

 记者:合肥市在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上有什么新思路?

江明:合肥市2006年5月制定了《合肥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工业立市”和“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着力打造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企业家,创造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建成科技创新型企业150家,其中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100家,超10亿元的50家,超100亿元的10家,超500亿元的1家。建立和完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其中1家进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进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和完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以上。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最具有科技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孵化园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记者:根据合肥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市场前景,你们准备重点发展哪些产业?

江明:合肥市重点做大做强八大支柱产业:汽车与工程机械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时还要打造四大新兴产业集群:语音技术产业集群、公共安全产业集群、智能交通产业集群、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集群。

记者:合肥市政府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决策很有前瞻性,对合肥市的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很有促进作用,请介绍一下合肥市的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情况。

江明:合肥市目前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向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之一,是科技部、商务部确定的首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目前,区内的软件园、生物医药园、民营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等园区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连续4年在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一,联合利华、海尔、日立、佳统、正大、统一、可口可乐等一大批支柱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后已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建设部城市综合开发试验区,安徽大市场、元一集团、安徽汽车城等一批潜力巨大的市场开发项目在区内迅速崛起。

我们正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二次创业”。进一步下放权利,理顺高新区管理体制,赋予高新区更为灵活的自主规划、开发、建设、管理权限。支持高新区拓展空间,争取集中新区扩展20平方公里。引导高新区进一步创新体制、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向专业化、高集成、大基地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技术水平一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10年,高新技术增加值达190亿元。

记者:在政策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江明:合肥市制定了《合肥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奖励为发展合肥市科学技术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2005年度市政府决定授予张国良同志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授予“系列移动微波数字电视传感系统”等6项成果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总线多次复用型接口芯片”等14项成果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电梯平衡系数智能测试仪”等28项成果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合肥市2006年5月10日还出台了《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用于引导合肥市企业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增强融资能力、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资金。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的使用遵循择优扶强、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的原则。

为了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建设,我们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顾问委员会,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市城市发展战略及中长期规划等重大决策进行咨询和论证。每年举办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讨会,举办“中国合肥科技创新型城市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合肥研讨城市创新发展模式。

记者:《科学时报》的读者遍布国内外,大多是科研、高校科技人员和企业的科技人员。你可以对《科学时报》的读者说点什么。

江明:合肥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地理区位独特,交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秩序稳定;周边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生产要素供给充裕,综合商务成本较低。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睿智的合肥人民,开拓创新、奋发图强,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绩。特别是自1993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综合实力在中国百强城市排名中跃至第31位,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至去年底,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吸引额累计达到35亿美元和21亿美元,已有14家世界500强企业来合肥投资。2005年以来,我们坚持“发展为上,投资为本”新理念,紧抓招商引资第一要事,以拆除违法建设、提高机关行政效能为突破口,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全市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谋发展、政通人和搞建设”的浓厚氛围,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中部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的地区。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坚持以做大合肥经济总量、增强合肥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壮大工业经济、强化县域经济为突破口,以加快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逐步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在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

海纳百川凭鱼跃,门开万里迎宾客。在这片蕴藏着无限商机、充满着永久活力的热土上,460万勤劳务实、热情好客的合肥人民,热忱欢迎四海宾朋到合肥旅游观光、投资创业。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