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经济学家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学术交流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杨河清、男、汉族、 1977年考入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1982年毕业留校工作。历任学校团委副书记,劳动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劳动经济系党总支书记。1984年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8年至1998年受学校派遣三次赴日本流通经济大学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9年至2012年担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系主任、劳动经济学院院长,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劳动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称号;还是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劳动经济学博士点、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博士点、劳动关系博士点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连续3届,共计9年的科研标兵。

主持建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09)及北京市特色专业,主持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及北京市特色专业。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留校工作。在劳动经济系任教的同时,先后担任校团委副书记,劳经系党总支副书记,劳经系党总支书记。1984年被评为北京经济学院优秀党员,同年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8年至1998年受学校派遣三次赴日本流通经济大学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99年7月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系主任,担负起重新振兴我国第一个劳动经济学科点(1954年建立),第一个劳动经济硕士授权点(1981年)的任务。通过整合资源,建立新型的组织文化,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创造条件,精心组织申报,于2000年一举获得全国第二个由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劳动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获得了“社会保障”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7月组建了劳动经济学院,进一步提高了整体水平;2002年,积极组织申报,成功地使“劳动经济学”获批成为北京市首批重点学科之一;2003年又成功地申报获得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全国首批开设了劳动关系专业方向(2003年)和专业(2006年)。2004年,又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

现主要学术兼职:

1. 中国劳动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

     薪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劳动科学教育分会副会长、劳动关系分会副会长、劳务经济与劳务派遣分会副会长。

2.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

    人才测评分会会长、适度劳动分会会长、大学生知识竞赛理事会会长、 劳动关系分会副会长、教学与实践分会副会长。

3.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4. 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

4.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5. 中国就业促进会(国家一级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6.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8. 教育部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一般项目立项与成果评审专家。

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及一般项目立项与成果评审专家。

11.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称评审委员。

12.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结项评审专家。

13.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立项、结项评审专家。

14.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称评审委员。

15.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专家。

16. 北京市高校职称评审管理学组组长。

17.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研究员。

18. 北京物资学院特聘教授、劳法学院名誉院长。

19. 海南医学院特聘教授。

20.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特聘教授。

21. 江西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22. 桂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23. 《人口与经济》编委会副主任。

24.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编委会副主任。

25. 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才培养:


主讲课程:

在教学方面,承担了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先后开设了9门课程(劳动经济学、劳动科学体系通论、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学、货币银行学、证券经济学、比较公务员制度、日语),近5年来,平均每年授课在250小时以上,听讲学生累计超过2000人。

博士、硕士:劳动经济特别研究、证券经济特别研究、人力资源研究、专业日语。

本科: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证券经济学、比较公务员制度。

主持教改项目:

1、北京市品牌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

2、北京市重点学科—— 劳动经济学的建设。

3、北京市骨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

4、北京市教学改革项目—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主要教学成果:

担任劳动经济学院院长院长期间,亲自通过二级学科申报获得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劳动经济学博士点(2000年)、社会保障硕士点(2000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硕士点(2002年);在全国设立了唯一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博士点、硕士点(2011年),设立了全国第一批劳动关系博士点、硕士点(2011年)和本科专业(2004年);在全国第一批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2009年);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专业从二本提升至一本(2000年),设立了本科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2003年)。

2007年,申报成功国家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2009申报成功国家级特色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申报成功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2010年申报成功国家特色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上述各国家级项目还分别获批北京市的对应项目。最后,2011年申报成功国家级专业改革试点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担任了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特色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负责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负责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级专业改革试点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负责人,劳动经济学博士点、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博士点、劳动关系博士点负责人。主持并主讲《劳动经济学》课程。

1、国家级教学名师(2011年)。

2、北京市教学名师(2007年)。

3、主持的“植根劳动科学,以特色开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 。

4、主持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

5、主持主讲的《劳动经济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007年)。

6、主持主讲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004年)。

7、主持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009)及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8、主编的《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入选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

9、主编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 

10、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

教学队伍建设:

担任学院主要负责人以来来,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为劳动经济学院引进博士16人(其中包括海外归国博士4人,博士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人);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博士7人,青年学科骨干6人。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了博士后12名、博士40名、硕士92名、MBA 21名。

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劳动经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保障、人才学、证券经济。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近10年主持完成的研究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共中央组织部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应急项目、北京市委组织部重点项目4项、北京市高校创新团队项目、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英国首相行动项目), 北京市委统战部重点课题1项,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课题1项,香港城市大学合作课题1项,主持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学术创新团队项目1项,北京市属市管高校拔尖个人项目1项,作为第2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以及20余项横向课题。

1、主持“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信息发布与监测系统研究”(北京市委组织部重点项目)。

2、主持“北京市人力资源开发、就业、社会保障研究”(北京市高校创新团队项目)。

3、主持“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研究”(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项目)。

4、主持“非公经济高层人才综合评价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5、主持“过劳问题研究”(北京市高校创新平台项目)。

6、主持“北京市劳动人事科学30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市高校创新平台平台项目)。

7、主持“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市高校创新平台项目)。

8、主持“就业能力开发研究”(英国北安顿大学合作项目)。

9、“企业经营者(层)薪酬激励机制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3年8月通过专家评审。2004年9月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专著——《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9月。

10、“我国人才安全问题研究”(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项目),2003年9月结题,被采用。

11、“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决定与调整机制研究”(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研究项目),2003年12月结题,通过鉴定。

12、“北京市宣武区人才发展规划”(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员会委托研究课题),2004年12月结题,被采用。

13、“日资在华企业劳动关系调查研究”(香港城市大学合作项目)2005年9月结题。

14、“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北京市委组织部重点项目)2006年2月结题,被采用。

15、“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试点工作研究”(北京市委组织部重点项目)2006年12月结题,被采用。

16、“北京市非公经济高层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北京市委统战部重点项目)2006年12月结题,被采用。

17、“北京市人才成长环境研究”(北京市委组织部重点项目、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委托项目)2006年11月结题,被采用。

18、“西藏拉萨市居民家庭生活与社会保障状况调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同时也是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的国际项目)2006年5月结题,通过鉴定。

19、 “北京市属市管高校绩效考核研究”(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2007年11月结题,通过鉴定。 

20、“北京市大学毕业生需求状况调查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年12月结题,通过鉴定。 

科学研究(第一作者)的主要获奖:

1、论文《海归回流:知识溢出及门槛效应》(《人口研究》2013.9)获得第六届全国人口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卫计委颁发。 

2、《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影响因素及计量评价研究》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一等奖(2010.11)。张德江等国务院领导亲自颁奖。 

3、专著《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研究》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4、主持的课题“我国人才安全问题研究”获国家人事部第五届全国人事人才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5、论文《中国城镇社会保险反再分配问题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第四届年会(2010年)论文三等奖。 

6、主编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改革开放30年百部重点图书、入选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

论文专著:


主要出版著作 :

1.《人力资源管理》,杨河清、周格、周施恩、赵耀、朱勇国、徐斌、张琪,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08-01

2.《劳动经济学》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杨河清、王守志、刘雄、张琪、赵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5-17

3.《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杨河清、冯喜良、吕学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01-01

4.《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杨河清、张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09-02

5.《职业生涯规划》,杨河清、吴江,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08-01

6.《劳动经济学》,杨河清,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6-16

7.《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杨河清、唐军、胡芳,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08-01

8.《劳动经济学》 , 杨河清,王守志、张琪、赵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05-14

9.《中国股票市场的成长与特性,杨河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06-11

发表论文:

2016

1 对企业中“强制自发性”型员工“过劳”的研究 优先出版 王欣; 杨河清 软科学 2016/10

2 近年我国过度劳动问题研究动态 孙姣; 杨河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19

3 我国知青人力资本回报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分析 杨河清; 高文静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07

4 中日“过劳”问题研究发展历程及特点比较——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 杨河清; 王欣 人口与经济 2016/02

5 工作场所隐性缺勤行为研究述评 刘贝妮; 杨河清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04

2015 

6 劳动市场性别歧视实证研究及其中国化问题 魏巍; 杨河清 中国劳动 2015/24

7 过劳问题研究的路径与动向 杨河清; 王欣 经济学动态 2015/08

8 劳动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演变 伍美云; 杨河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05-12

9 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理论评述 魏巍; 杨河清 商业经济研究 2015-02-10 

2014

10 就业稳定性对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影响——基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调查数据 杨河清; 肖红梅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06-06

11 我国过劳问题严重,亟须加强研究 杨河清 人口与经济 2014-05-25

12 我国高校部分教师过度劳动的经济学分析 刘贝妮; 杨河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02-08 

2013

13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丁雪峰; 杨河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10-20

14 中国智力净外流是否存在倒U曲线特征——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经验验证 陈怡安; 杨河清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3-10-06

15 海归回流:知识溢出及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的实证检验 杨河清; 陈怡安 人口研究 2013-09-29

16 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派生社会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杨河清; 孙亚男 人口学刊 2013-09-01

17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以中央“千人计划”为例 优先出版 杨河清; 陈怡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08-26 11:44

18 中西方人才开发研究的比较 丁雪峰; 李佳瓅; 杨河清 行政管理改革 2013-08-10

19 中国海外智力回流影响动因的实证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经验分析 杨河清; 陈怡安 经济经纬 2013-05-10

20 海归回流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实证 陈怡安; 杨河清 经济管理 2013-04-15 

2012

21 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派生社会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杨河清; 孙亚男 第一资源 2012-12-31

22 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派生社会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杨河清; 孙亚男 第一资源 2012-12-31

23 工作时间的演变模型及当代特征 孟续铎; 杨河清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12-06

24 北京市CBD知识员工过劳状况调查研究 杨河清; 吴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7-10

25 高校“学生评教”可靠性的理论分析 李楠; 杨河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03-12

26 以高质量、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11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杨河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01-15

27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形成机制探析 王丹; 杨河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01-15 

2011

28 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比较及对我们的启示 杨河清; 谭永生 人口与经济 2011-11-25

29 北京商务中心区知识工作者过劳状况——现状与对策 杨河清; 王丹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10-06

30 提高退休年龄不会加剧我国的就业压力 童玉芬; 杨河清 人口与发展 2011-07-29

31 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及量化指标研究 杨河清; 唐军 第一资源 2011-06-30

32 海归人才需求视角下的政府公共服务 张杉杉; 杨河清 中国人才 2011-04-01 

2010

33 实践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过劳”问题 杨河清 中国工人 2010-10-05

34 北京地区企事业单位劳动者的过劳情况调查 王丹; 杨河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09-15

35 未定价值评价法在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王桂胜; 杨河清 人口与经济 2010-07-25

36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保障体系成绩与问题 杨河清; 王飞鹏 中国就业 2010-07-15

37 中国养老保险支出对消费的乘数效应研究——以城镇居民面板数据为例 杨河清; 陈汪茫 社会保障研究 2010-05-20

38 经济危机下对劳动关系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凌云; 杨河清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03-06

39 基于决策树的劳动关系和谐度评判 杨河清; 陈天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0-02-01 

2009

40 在结构调整中开辟就业新空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 杨河清 经济日报 2009-12-01

41 社会企业:一条促进就业的新途径 杨河清; 刘丽玲 中国就业 2009-11-15

42 我国高校设立劳动科学一级学科势在必行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 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 教授 曾湘泉 国务院参事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袁伦渠 全国人大常委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教授 蔡昉 著名经济学家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王一江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 田小宝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 教授 杨河清 著名经济学家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李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 教授 沈琴琴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肖鸣政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吴德贵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姚先国 光明日报 2009-11-12

43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总量与结构失衡 杨河清; 肖鹏燕 中国人才 2009-11-01

44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与评估若干方法 王桂胜; 杨河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06-15

45 从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看我国人才培养结构变动趋势 王桂胜; 杨河清 中国人才 2009-05-01

46 北京地区员工过度劳动状况的调查研究 杨河清; 韩飞雪; 肖红梅 人口与经济 2009-03-25

47 关注和解决“过劳”问题 杨河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02-15

48 欧美和日本员工过劳问题研究述评 杨河清; 郭晓宏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02-15

49 国有企业经营者约束机制:从人的约束到制度约束 吕新萍; 侯强; 杨河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9-01-12 

2008

50 劳动人事科学的教研发展评价 王阳; 杨河清 北京社会科学 2008-12-15

51 关于《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的几点思考 杨河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8-12-01

52 企业经营者的市场激励与约束研究——基于“有效市场”的理论视角 杨河清; 王阳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07-15

53 我国企业经营者市场激励约束机制:问题与对策 杨河清; 王丹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07-06

54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新特点 杨河清; 潘虎; 张瑞杰 职业 2008-05-01

55 福利讲人性 薪酬有差异——在京跨国企业薪酬管理特点分析 杨河清; 潘虎; 冯遥 人力资源管理 2008-04-08

56 关注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行为——对北京市用人单位的调查 杨河清; 韩飞雪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01-15 

2007

57 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文化链构建 杨河清; 潘虎 职业 2007-12-25

58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 杨河清; 李佳 中国劳动 2007-12-06

59 人才评价体系的哲学探索——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的探讨 杨河清; 王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11-12

60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杨河清; 李佳 中国人才 2007-08-01

61 人文环境对人才环境的影响 杨河清; 刘丽 人才资源开发 2007-03-30

62 人力资源管理的熵改进 徐明; 杨河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03-12 

2006

63 共同支招打好人才保卫战 杨伟国; 邹湘海; 雷原; 杨河清; 张榕 中国农资 2006-12-30

64 首都地区人才发展环境研究 刘丽; 杨河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12-30

65 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杨河清; 陈红; 边文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09-12

66 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杨河清; 吴江 人口与经济 2006-07-25

67 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选择的制度因素探讨 杨河清; 詹婧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06-15

68 协调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 杨河清; 詹婧; 赵珍 湖南社会科学 2006-01-28 

2005

69 高技能人才培养之不足及对策 杨河清 ; 吴江 中国培训 2005-02-18 

2004

70 论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文化道德约束 杨河清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4-03-20

71 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决定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杨河清; 胡芳 中国流通经济 2004-01-30

72 论我国的人才安全 杨河清; 吴江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01-20 

2003

73 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决定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杨河清; 张琪 中国流通经济 2003-12-20

74 论经营者激励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杨河清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10-15

75 经营者股权激励:长期机制与两权合一机制 杨河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08-20

76 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的主要问题 杨河清; 唐军; 胡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07-12 

2002

77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重要平台——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若干考察 杨河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2-12-20

2001

78 论日本就业状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杨河清 人口与经济 2001-11-25

79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状况与就业形态变化刍议 杨河清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1-11-25

80 中国股市的不可流通股和日本法人投资者的相互持股 杨河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1-10-15 

2000

81 关于人力资源特性的几点思考 杨河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0-06-20

82 股票投资尺度──市盈率(PER)的再探析 杨河清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0-05-20

83 影响日本就业状态的因素 杨河清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0-02-20

84 简论人力资源的资源特性 杨河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0-02-15 

2000年以前的

85 日本战后经济与就业借鉴 杨河清 经济与管理研究 1999-11-20

86 论中日两国股票市场投机的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杨河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1999-04-15

87 中日两国股票市场的投机比较 杨河清 投资研究 1998-08-15

会议论文:

1 演讲内容点评二 刘廷扬; 吴培冠; 杨河清 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2012中国领导人才论坛暨第三届党政与企业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2-10-21

2 演讲内容点评三 谢晓非; 孙立樵; 姚凯;杨河清 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2012中国领导人才论坛暨第三届党政与企业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2-10-21

3 北京市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需求行为研究 杨河清; 韩飞雪 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 国际会议 2007-11-02

4 人力资源学科在中国大学的发展 杨河清; 竹立家 基于全球视角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 国际会议 2007-11-02

5 北京市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需求行为研究 杨河清; 韩飞雪 基于全球视角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 国际会议 2007-11-02

报纸文章:

1 在结构调整中开辟就业新空间 杨河清 经济日报 2009-12-01

2 我国高校设立劳动科学一级学科势在必行 曾湘泉; 袁伦渠; 蔡昉; 王一江; 田小宝; 杨河清; 李实; 沈琴琴; 肖鸣政; 吴德贵; 姚先国 光明日报 2009-11-12

荣誉奖励:

所获奖励:

1、论文“论人力资源开发与资源量、资源构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特刊)》2001.5。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2003年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

2、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重要平台—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若干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12。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2003年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3、文章:“知识经济呼唤‘灰领人才’获第五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一等奖(2005年)。

4、主编《劳动经济学》(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

5、主编的《职业生涯规划》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

6、《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译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1月。《社会保障精品译丛》著作之一。该译丛获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国家级奖)。

7、主持的课题“企业经营者(层)薪酬激励机制研究”被认定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优秀成果(2005年)。

8、专著《企业经营者(层)薪酬激励机制研究》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9、研究课题《我国人才安全问题研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的第五届人事人才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10、主讲并主持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获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奖(2005)。

11、主持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12、主持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获得中国劳动学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全国首届专业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

所获荣誉:

13、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十佳人物(2009年)。

14、全国劳动学会系统先进个人(2007年)。

15、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度人物(2007年)。

16、北京市优秀教师(2006年)。

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名师(2005年)。

18、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标兵(2005年)。

19、 中国优秀人力资源专家(2002年)。

学术交流:

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已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大学、中南财大、西南财大、南开大学、上海交大、北京交大、香港城市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的相关院系,美国密歇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流通经济大学、大阪经济大学;英国北安浦顿大学、约翰莫尔斯大学、爱尔兰城市大学、加拿大圣文森特山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的相关院系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1、2003年3月率团(4人)美国密歇根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该校劳动关系所所长会谈。。

2、2004年4率团(5人)赴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早稻田大学、大阪经济大学和一些福利机构与上述大学校长及相关学部长会见、会谈。。

3、2004年4月率团(3人)访问了英国约翰莫尔斯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北安浦顿大学、格拉斯特大学,与上述大学副校长及相关领导会谈 。

4、2006年4月率团(8人人)访问香港理工大学、城市大学、中文大学,与上述大学相关学院院长会谈。

5、2006年7月率团(7人)赴加拿大圣文森格大学参加学术会议,会见了该大学校长及相关系主任。。

6、2006年11月率团访问了日本庆应大学、岩手县立大学、流通经济大学、大阪经济大学,与上述各大学校长会见、会谈。

7、2008年率20名博士生、硕士生、 本科生访问了日本大阪经济大学、奈良女子大学、金城大学、流通经济大学,与上述各大学校长、副校长会见,与流通经济大学学生研讨课题。

媒体报道一:



宏观调控应坚持就业优先

——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 

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10-08-25

就业优先战略是我国政府基于当前我国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结构等状况,基于就业压力将持续加大的现实而提出来的。

记者:就业优先战略在国家的宏观决策中属于怎样的策略?

杨河清:我想首先谈一谈“就业优先战略”这个提法。所谓战略就是对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问题作出的部署,而优先战略要求必须从长期的、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处理轻重缓急。就业优先战略是我国政府基于当前我国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结构等状况,基于就业压力将持续加大的现实而提出来的。

记者:那么,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状况应该是什么样的? “就业优先”是否是民生为本政策的必然选择?

杨河清:未来经济社会结构状况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从劳动力供给状况看,城镇化发展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劳动力每年以千万计的速度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看,在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要从农业产业转向非农产业。可以预计,未来20年,平均每年我国将净增1000万-1500万劳动力,这相当于是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他们的就业问题需要解决。从中、近期来看,特别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我国经济恢复比较快,但对就业的影响余音未了。

从国际情况看,金融风暴是否完全褪去还难下定论。欧洲、美国、日本这几大经济体,从表面上看基本上是横向盘整的态势,现在还无法判断他们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扎实地恢复起来。如果这几大经济体较长时间难以恢复,甚至出现新一轮经济下滑,对我国的经济走稳会构成很大压力。1929年经济大萧条让人至今难忘。

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城镇就业困难人群、城镇青年——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另外还有农民工,这三个群体的就业压力集中在一起,形成了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并存的局面。这几类人群加在一起粗算下来应该有4000万人左右。其中,估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就业人员应有1000多万人之多。如果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不能较快得到缓解,那么4000万规模的需就业人口会存在几年,由此看来,中近期我国的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

众所周知,就业在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安定方面是处于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中心的位置。就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首要民生问题,当你理解了“就业是民生之本”之后,才能更加理解国家为什么确立 “就业优先”战略。

就业优先战略,首先应该解决就业数量问题,同时也不能忽视就业质量问题。

记者:现在,国家已经将就业优先作为近期战略确定下来,政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如何行动才能让这项政策落到实处?

杨河清:就业优先决策会惠及每一位劳动者。我想讲几个观点,第一,在政府已确定了就业优先战略的情况下,实施过程中注意不要搞运动式的实施,要用科学的办法实施,或者说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来实施。第二,从就业优先这个角度来看,它需要在就业的两个 “量”之间作出科学选择:一个是就业的数量,一个是就业的质量,前者是解决吃饭的问题,后者是解决吃什么饭,进一步说是在什么环境下吃饭的问题。是在很脏的、服务很糟的、饭菜质量很差的小饭馆吃饭?还是在干净的、服务很好的、质优价廉的餐厅吃饭?进一步说是谁吃什么饭,还可以进一步说谁应该吃什么饭,等等,这是就业质量需要讨论的问题。

显然,就业优先战略首先应该直指前者,就是解决吃饭的问题,就是就业的数量问题;但是也不能忽视后者,即就业质量的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提出决策的实施不能搞运动式的实施。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能仅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一己之力,而需要集中货币、财政、产业、区域等宏观政策部门的力量。

记者:对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经济来说,国际经济形势的任何变化,都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影响。汇率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现在已经是不言而喻。作为跨劳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专家,您认为在汇率与就业的问题上,就业优先如何体现或者实施?

杨河清: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我比较关注劳动和金融交叉领域的一些问题研究。我发现在就业的问题上,劳动经济和金融方面的交叉较多。我认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或者说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不能仅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一己之力,而需要集中货币、财政、产业、区域等宏观政策部门的力量。也就是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等都要建立在就业优先的原则之下。

货币政策主要是从总量上调控宏观经济。我们如果把就业放在调控目标的突出位置上,那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就应该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够形成可靠、坚实的基础,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就业、降低失业率。当然,部际协调机制可能会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我感觉还不够。

记者:那么,您认为,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对一个国家就业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杨河清:在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中,有币值稳定,有经济增长,也有充分就业。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压力又增。这在2004年也出现过。当国际社会直接向我国政府施压人民币升值,后来经过通盘考虑人民币是升值了。这次又有国家指责说中国政府在操控人民币汇率。我认为,之所以国际社会如此关注人民币币值,是因为汇率的变化对一个国家的就业问题是有影响的。

以美国为例,现在美国是零就业复苏。如果美国要在就业方面有成绩,汇率变动就是一种有效手段。有美国专家估计,人民币升值达到合理的水平,估计能够帮助美国创造四五百万个就业岗位。所以汇率变动不仅仅是经济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也不能小觑。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在汇率与就业波动之间做过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例如按照现有的外贸结构、出口产品结构,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会呈现什么样的规律?

我呼吁,我国应该组织一些学者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最终能够从量化的角度比较精确地了解人民币升值会直接造成多大的就业影响,为中央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记者 采菊)

媒体报道二:



杨河清:德“艺”双馨良师益友 

 

作者:刘增荣 付蓓 刘嘉思 李轶芳 王盈; 编辑:付蓓  发布时间:2011-11-03

肖鹏燕现在已经顺利完成博士学业,成为北京一所国家级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她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杨河清老师在她经济困难几度想放弃学业时,多次去她江西农村的老家走访了解情况,多次给予资金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恐怕不会有今天。

杨河清的研究生说,老师去过绝大部分同学家,家访的足迹遍布全国,特别是当学生面临重大选择或思想波折时,他会与学生促膝长谈,通过走访他们的家庭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抉择。

杨河清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授、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责任感强,知识渊博,精力充沛,有远见有才能,富有个人魅力”是他身边人给他最多的评价。今年,他获得第六届国家高校教学名师的荣誉称号。

情系讲台 心系母校

杨河清曾经三次面临职业重大选择,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他毅然放弃高薪高管工作机会,成为首经贸第一个海归博士,留守母校三十年。   

大学毕业时他选择了留校工作。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杨河清考上了北京经济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劳动经济系,成为一名大学生。1982年毕业时,杨河清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这时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了到大机关工作,北京市经济委员会等单位已经决定录用他,但学校希望他留校,杨河清选择了留校工作。

一帆风顺时他选择了出国留学。1983年,因工作出色,杨河清被任命为劳动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1984年,提拔为劳动经济系党总支书记的杨河清已是学校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当时学校办了一个日语强化班,为出国深造做准备。为提高自己做教师的素质,他毅然辞去职务,报名参加日语学习,通过了国家日语出国培训考试,在日本流通经济大学读了经济学硕士和金融学博士。

留学归来后他选择了重返母校。1998年,杨河清归国后,又面临着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重大抉择。当时一家国有银行总行行长邀请他去担任重要职务。但是,他的从教情结,以及他得知母校的劳动经济系急需人才时,他毅然放弃了高薪的银行高管职位机会,选择重返母校,肩负起重振的担子。此后的十几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职业角色之中,广育英才,著述丰盈。

关爱学生 亦师亦友

“现在知识的来源越来越广泛,教师甚至已不是大学生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杨河清说,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言传身教,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来源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

杨河清一直把课堂教育当成一门艺术。他尝试采用双教师对话式教学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两位教师在课上对谈交流式授课,同时与听课的学生互动交流,形式新颖活泼,氛围轻松。他还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和交流。课后,他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课题研究和国内外研讨会的机会,一有机会,他就会带着学生去各地调研,开拓视野。

教务处处长张琪老师说,对杨老师抓住一切机会与学生交流印象深刻,在一次去外地调研回京的路上,由于长途奔波劳累,别的老师都累得不想说话了,但杨河清一直在与学生讨论问题。  

杨河清的学生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广阔的知识面与极佳的口才所折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用了“震撼”这个词来描述他们听杨老师第一堂课时的感受。这个在自己的学科内高屋建瓴的师长,说起其他方面来也头头是道、见多识广、引经据典。他会在中秋之夜自己创作诗词发给学生,他会跟学生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问题,他会和学生们一起去KTV唱歌,他关注各种社会热点和社会现象。

学生王丹说,杨河清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或朋友一样,他经常在周末和节假日请不能回家的同学一起吃饭,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各种问题,营造一种家庭文化的氛围。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杨老师还会采取家访的方式,不管学生的家住得多偏远,只要他认为有必要,都会自费前往。学生孟续铎和刘丽说,杨老师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总会想到向杨老师求助,而杨老师不管多么繁忙,总会抽出时间耐心倾听,尽已所能提供帮助。其中,有一个同学上学期间经济困难,杨老师个人资助了她一万多元。

近年来,杨河清培养了28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作为优秀的导师,出自他门下的研究生也很争气。毕业的博士生中,已经有4位被评为副教授,担任了硕士生导师。一位博士生的论文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

重振劳经 硕果累累

说起杨河清,担任他大学期间的老师和班主任、后来又担任劳动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的退休老教授李福田竖起了大拇指:“杨河清是真正的三好——上大学是好学生,教书育人是好老师,当院长是好领导!”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杨河清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带领教师们共同努力,使学校的劳动人事学科重新崛起,重新站到了全国同学科的一流的方阵中。

1998年,杨河清从日本留学返回首经贸时,当时的劳动经济系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但低谷是暂时的,在院长杨河清的带领下,经过不懈的努力,新建的劳动经济学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其中包括2000年 “劳动经济学”获批全国第二个由二级学科独立申报成功的劳动经济学博士点;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障硕士点;2003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劳动关系专业方向;2004年又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2007年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此后,“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专业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2003年9月,杨河清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总工会主席的尉健行同志手中接过了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证书,2004年杨河清被推选担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2006年又被推选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

“当好一名教师非常不容易,然而,我们一旦从教,那么有理想的我们就应该为之奋斗!”说到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杨河清非常有感触,他说,当一个好老师必须做到会学习、会选择、会分享、会宽容,会创新,更重要的是,好老师应该有着开阔的胸怀,充满爱心与责任感。这也是杨河清一直所践行和追求的……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 2012/01

其它媒体报道:

1 重视劳动科学学科建设——访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 陈建萍 管理科学文摘 2007/03

2 人力资源管理重在规范性与艺术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教授访谈录 曹永刚 人力资源 2009/05

3 过劳研究在中国——访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杨河清教授 孟续铎; 肖鹏燕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10

4 杨河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4/01

5 应对入世挑战 开发人力资源——访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博士 赵逸华 经济世界 2003/07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