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林占熺,男,1943年12月出生,福建省连城人。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长,教授、研究员,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6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

资料更新中……

社会任职:

1. 福建省菌草开发工程协会会长。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委员。

3. 福建省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

4. 中国农协菌草研究中心主任。

5. 中国生态文明促进会副会长。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硕、博士生近40人。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承担福建农林大学和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菌草技术和旱稻技术项目;福建省菌草工程协会和卢旺达农业部合作菌草技术与旱稻技术项目;福建省政府闽宁对口帮扶菌草技术扶贫项目,福建省政府智力支疆菌草技术项目;我国商务部中国菌草技术援莱索托项目。 

1. “八五”国家级星火12个农业重点项目“菌草栽培食用菌综合技术”的技术工作。

2. “菌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菌草栽培灵芝及其多糖肽的研究 林占熺; 林志彬; 林树钱; 王赛贞; 林辉; 曹立珍; 林应兴; 林占森; 黄国勇; 王星华; 罗海凌; 吴兆辉; 揭淑华; 林春梅 【科技成果】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绿谷生物药业技术研究所;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系 2003-01-01

2. 菌草栽培食(药)用菌综合技术 林占熺; 陈启荣; 吴兆辉; 林伯德; 郑淑贞; 黄国勇; 刘叶高; 王进春; 林占华; 王振和; 林陆三; 陈志勇; 肖方道; 钱友安; 陈起谷 【科技成果】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省科技开发中心 1998-12-10

3. 宁夏发展菌草产业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林占熺; 黄国勇; 唐宝山; 陈有功; 林冬梅; 李文录; 王永忠; 马国林; 马崇林; 林辉; 李立峰; 陈自昌; 张军成; 张海生; 马福忠; 黄国楚; 郭旭宏; 马建义; 杨顺; 陈寿林; 江道传; 朱玉强; 徐文海; 叶亚中; 苏志军; 王振学; 冒秀凤; 王秉海; 浦振儒 【科技成果】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宁夏自治区扶贫办社会扶贫处 2008-12-01

4. 菌草栽培灵芝的方法 林占熺; 林辉; 林占森; 林应兴; 罗海凌 【科技成果】福建农林大学 2010-12-30

发明专利:

1. 菌草栽培蘑菇的方法 林占熺; 林辉; 黄国勇; 罗海凌; 林应兴 【中国专利】福建农大菌草技术开发公司 2007-08-08

2. 菌草栽培鹿角灵芝的方法 林占熺; 林辉; 林占森; 林应兴; 罗海凌 【中国专利】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2008-01-30

3. 菌草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林占熺; 林辉; 黄国勇; 罗海凌; 林应兴 【中国专利】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2008-02-13

4. 旱稻宿根法栽培技术 林占熺; 林跃鑫; 林占森; 林应兴 【中国专利】福建农大菌草技术开发公司 2003-08-27

5. 旱稻宿根法栽培技术 林占熺; 林跃鑫; 林占森; 林应兴 【中国专利】福建农大菌草技术开发公司 2004-04-28

6. 新鲜菌草栽培食用菌、药用菌的方法 林占熺; 林冬梅; 林辉; 林应兴; 罗海凌; 林兴生 【中国专利】福建农大菌草技术开发公司 2010-05-05

7. 一种活性灵芝多糖肽对照品、制备方法及应用 王赛贞; 林占熺; 林冬梅; 林志彬; 林树钱; 吕松涛; 罗虹建; 林辉 【中国专利】福建农大菌草技术开发公司; 福州绿谷生物药业技术研究所; 王赛贞; 林占熺; 林冬梅; 林志彬; 林树钱; 吕松涛; 罗虹建; 林辉 2012-07-18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

出版专著:

1. 《菌草栽培木耳》林占熺、林冬梅、罗海凌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07

2. 《菌草栽培》林占熺、林冬梅、林辉、 李晶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07

3. 《菌草栽培香菇》林占熺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0

4. 《毛木耳》

5. 《野草栽培食用菌》

6. 《菌草栽培食用菌》

7. 《菌草学》(中文)

8. 《菌草学》(英文)

9. 《热带旱稻栽培技术》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真菌的基础研究 林树钱; 王赛贞; 林志彬; 林占熺; 曹立珍 福建农大菌草研究所; 福州绿谷生物药业技术研究所; 北京医科大学医学部药理系 【中国会议】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8-11-07

2 灵芝多糖肽GL-PPS结构的研究及其应用 王赛贞; 林冬梅; 林占熺; 林志彬; 林树钱; 罗虹建 福建省菌草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系 【国际会议】2011国际灵芝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1-08-17

3 用HPGPC法测灵芝提取物的质量及其对产品质量的评价 林树钱; 林冬梅; 王赛贞; 林志彬; 林占熺; 李晶 福建省菌草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农大菌草研究所;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系 【国际会议】2011国际灵芝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1-08-17

4 优质高产皖西白鹅饲养管理关键技术 苏德伟; 宋飞飞; 罗海凌; 林占熺; 林辉; 林兴生; 邹旭峰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泰宁县太阳草生态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 【期刊】中国家禽 2012-09-05

5 一种野生食用菌的分子及形态学鉴定 李晶; 林冬梅; 林占熺; 曹剑虹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福建省菌场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期刊】现代农业科技 2012-04-20

6 竹林套种菌草竹荪生态栽培技术 苏德伟; 罗海凌; 林应兴;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期刊】现代农业科技 2012-04-20

7 RP-HPLC和UV-VIS法测定灵芝不同收获期的多糖肽和灵芝酸 王赛贞; 林冬梅; 林占熺; 林志彬; 林树钱; 罗虹建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福州绿谷生物药业技术研究所;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系 【期刊】药物评价研究 2012-06-08

8 菌草栽培的9种灵芝菌株生长状况和多糖含量比较 王凯; 林占熺; 曹剑虹 漯河技师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12-07-20

9 菌草产业成长及其多功能性探析 郑金英; 陈丽凤;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11-01-05

10 菌草无粪栽培蘑菇营养成分分析 林辉; 林应兴; 曹剑虹;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期刊】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0-05-15

11 日本温棚菌草栽培鹿角灵芝 林兴生; 林占熺; 大泽和也; 林辉; 林冬梅; 揭淑华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日本仙台希望株式会社 【期刊】中国食用菌 2009-09-15

12 不同配方工厂化栽培金针菇研究 林兴生; 林衍铨;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期刊】菌物研究 2009-06-15

13 香根草栽培平菇的研究 林辉; 罗海凌;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期刊】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09-12-28

14 不同pH值的菌草培养基对4种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罗海凌; 林兴生; 林辉; 林占熺; 罗德金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福建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福建福州; 福建福州 【期刊】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7-08-15

15 不同原料栽培的灵芝子实体形态结构及活性多糖肽成分的研究 陈颖; 林占熺; 林树钱; 王赛贞; 林志彬 福州绿谷生物药业技术研究所;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系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期刊】海峡药学 2007-12-15

16 菌草灵芝、菌糠和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防治仔猪肠炎的效果 林占熺; 高怀宾; 林辉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菌草所;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菌草所 福建福州;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4-03-30

17 香根草栽培毛木耳的研究 林辉; 罗海凌;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期刊】食用菌 2004-11-23

18 简易燃煤常压蒸汽灭菌灶 林兴生; 林辉; 林应兴; 林占熺; 吴兆辉 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所;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所 【期刊】食用菌 2001-07-30

19 “星火西进”南菇北移开发宁夏“窑洞经济” 李阳成; 林占熺 福建省科委; 福建农业大学 【期刊】发展研究 1998-07-15

20 植草代木种菇 减少水土流失 发展农村经济 刘叶高; 肖方道; 罗朝荣; 张登正; 林占熺 尤溪县食用菌办; 联合乡食用菌站; 福建农学院 【期刊】福建水土保持 1993-07-02

21 利用芒萁、类芦等野草栽培食用菌 林占熺; 原菊英; 王星华 福建农学院食用菌试验场; 福建农学院食用菌试验场 【期刊】福建农学院学报 1990-03-02

22 菌草栽培食用菌综合技术简介 林占熺 福建农学院菌草研究室 【期刊】福建农业科技 1992-08-28

荣誉奖励:


1. 1992年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2. 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3. 1995年获中国十大扶贫状元荣誉称号。

4. 1996年获国家科委全国星火标兵。

5. 1997年获中国农村科技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6. 1997年获福建省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7. 1998年获福建省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8. 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86-2000年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9. 2000年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给予记一等功奖励。

10. 2000年获中共福建农林大学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11. 2000年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2. 2004年获“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3. 2004年获中国食用菌协会2003年度中国食用菌行业新闻人物荣誉称号。

14. 2004年获中国农业部“2003年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5. 2006年获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社会扶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6. 2006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大会特别奖。

17. 2006年获中共银川市委员会、银川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特殊贡献奖。

18. 2010年获“中国援外奉献奖”银质奖章。

科研奖励

1. 1990年获1990年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 1990年获第二届国际专利及新技术产品展览会金奖。

3. 1990年获第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牌奖。

4. 1990年获福建省首届发明与革新成果展特级金杯奖。

5. 1991年获三明农业科技集团承包一等奖。

6. 1992年获第2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日内瓦州政府奖及金奖。

7. 199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8. 1994年获第85届国际发明展法国内政部国土整治规划部奖。

9. 1994年获第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10. 1994年获中国星火计划国际研讨会及星火技术和产品展示会金奖。

11. 1994年获专利新技术博览会金奖。

12. 1995年获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

13. 1995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14. 1996年获北京国际发明展金奖。

15. 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6. 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媒体报道一:


菌草之路

——记扶贫状元林占熺和他的菌草技术

林占熺,1943年12月出生于连城林坊陂桥村,1964年毕业于连城一中,196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现任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中国农协菌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文明促进会副会长。鉴于他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显著成果和扶贫工作中的重大贡献,1992年开始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1997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同年获中国农村科技十大杰出人物称号,2000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2001年被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1986~2000年全国15位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之一。

作为菌草技术的发明人和传播者,林占熺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和无私奉献谱写了人生的辉煌!

立志学农 情系农民

林占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农村的一草一木、农民的艰辛从小就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早在小学读书时,他就知道米丘林把苹果北移而使农民获得好收成的故事,他希望自己以后也能象米丘林那样对人民作出贡献。因此,后来报考大学,他所填的志愿全部都是农业院校。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这是经常萦回于林占熺心中且挥之不去的问题。由于情系农民,70年代他调回农大从事行政工作,有过仕途发展的机会,后来还有过办实业发大财的机会,有过出国发展的机会,他都放弃了。他的目标是“把论文写在农民的钱袋里。”

刻苦攻关 点“草”成金

生产食用菌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然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它所采用的原料都离不开阔叶树、小麦、米糠,其间存在的“菌林矛盾”、“菌粮矛盾”是显而易见的。这两对矛盾不解决,食用菌生产便很难得到可持续发展。

80年代初,林占熺随福建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闽西山区长汀县。长汀是福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面对只长野草的荒山秃岭,林占熺认真思索:能不能变草为宝,用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呢?

然而,要把设想变为现实,谈何容易!因为这时的林占熺一无实验场地,二缺科研资金,三少设备资料,四缺充足的时间。不过,这没有难倒他。时任福建农学院生产处副处长的他,向工程队借了5万元现金,建起了简陋的研究室,在白天处理完大量的行政和党务工作后,便将全部的业余时间一头扑在科研上。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就到实验室,工作两个半钟头;晚上听完新闻联播后又一头扑进实验室直到子夜时分。为了搞科研,当时月工资才50多元的他,背上了近万元的债务。尽管生活十分清苦,工作十分劳累,但他的草栽食用菌技术终于在1986年诞生了!实验证明,芒萁、类芦、芦苇、五节芒、菅、象草、拟高梁、宽叶雀稗等野草及各种牧草、海草的粗蛋白含量及磷、钾、镁等矿物质的含量比常规栽培食用菌的杂木屑含量,一般可高3~9倍。用这些菌草不仅可以替代木屑,而且可以替代部分麦皮、米糠栽培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和药用菌。用草栽培的食用菌,人体所必须氨基酸含量高,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风味不亚于用木屑栽培的菇类。草栽食用菌的废料还是优质的蛋白饲料。菌草技术不仅有效地开发利用了草资源,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物质能量的转化率。在传统的农牧业中,把草转化为食品,效益最高的是牛奶,而现在,菌草的效益是牛奶的2倍。如果人工种草,一亩可产鲜草3~4万斤,至少可收干草1万斤。1万斤干草又可转化为1万斤香菇或1.5万斤木耳,其收益远远超过其它种植业。

菌草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木生菌和草生菌的界线,突破了菌、草、木等学科的界限,解决了全球菌业生产的“菌林矛盾”,并且使菌业生产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了人类食品来源的新途径。1996年,国家科委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对菌草技术进行认真鉴定,充分肯定这一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高度评价这一发明的深远影响和战略意义。但,林占熺并未就此止步。为了使菌草技术日臻完善,他先后进行40多个课题的系列研究,并取得了系统综合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已可用37种野生或人工栽培的菌草栽培48种食用菌、药用菌,已形成了配套的菌草综合技术。不仅如此,他还探索建立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多层次循环转化利用的高产、高效、优质的新模式。一个个课题的提出,一个个成果的突破,使这项技术不断系统化、适用化。这些研究成果都先后通过专家鉴定和成果测评。他的成果于1988年获国家级星火展银奖;1990年获福建省首届发明与革新展览会特别金杯奖和第二届国际专利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金奖;1991年被国家科委列为“八五”国家级星火计划12个农业重点支柱产业项目之一;1992年获第二十届日内瓦发明展金奖和发明展大奖——日内瓦州奖;1994年获第8届巴黎国际发明展法国内政部国土规划整治部大奖,同年获全国第八届发明金牌奖、专利新技术博览会金奖;1995年3月获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11月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996年获北京国际发明展金奖。据统计,菌草技术先后12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并获4项专利权。在科研应用的基础上,林占熺撰写出版了多本专著,2001年还出版了《菌草学》中文版和英文版。

呕心沥血 献身扶贫

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的一个平台上,树立着一块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十个金黄色大字。这是原福建省委书记、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项南同志专门给林占熺的题词。十多年,林占熺一直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献身于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扶贫工作。

菌草技术一诞生,有如出墙红杏,让人赞叹,让人惊奇。美国、日本等国家看到了它的发展前景,出高价购买林占熺的技术,高薪聘请他出国去办菌草研究所,但是他不为所动。

1990年,美国一位商人愿以每月8000美金的高薪聘请林占熺去他的公司,但他婉言拒绝了。“几十万成百万美元,只能富我一人,教会农民利用菌草技术栽培食用菌,富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我选择的是后一条路。”这就是林占熺的价值观。面对荣誉的光环,他首先考虑的是要尽快把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他的技术为千千万万尚未走出贫困的人民造福。十多年来,为了让菌草技术在广大农村开花结果,他呕心沥血,全身心投入技术推广和扶贫事业。

1987年,菌草技术开始在福建各地推广,获得初步成功。1987~1990年,在福建各县市以及广西、浙江、广东、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进行菌草技术示范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1991年,菌草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开始在全国广泛推广。据不完全统计,从1991~1995年,仅福建省共示范推广12.39亿筒(袋),累计增加值22.46亿元,节约阔叶树木材51.26万立方米。实践证明,菌草技术是一项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的实用技术,适用于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1995年,这一技术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贫困地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

1997-2003年,菌草技术被列为福建省政府对口援助宁夏项目,林占熺和他的助手在腾格里沙漠边缘贺兰山下的干旱荒漠地区和六盘山区运用菌草技术发展菌草业,使当地5000多户群众学会用菌草技术栽培食用菌,年平均每户增收5000元。2003年9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在宁夏菌草技术扶贫点视察时高兴地说:“在这里,我看到东西协作扶贫的希望”,并指示当地政府要把菌草业做大做强。

2001年,福建省政府将菌草技术列为智力支援新疆项目。林占熺冒着零下28度的严寒到天山南北考察,制订实施天山菌草产业实施方案。昌吉州项目实施第一年,全州75万农牧民人均增收60元。

十多年来,林占熺把菌草技术无私奉献给贫困地区、老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除在本校、四川成都、新疆昌吉州建立培训基地外,他还在山东沂源,江西宁岗、修水,湖北孝昌、团凤,陕西略阳、彬县,广西都安,广东清新,四川德阳、成都,宁夏彭阳,内蒙通辽市,辽宁新阜等地建立了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他受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农学会、共青团中央及有关单位的委托,为全国贫困地区共主办菌草技术骨干培训班96期,为全国各地培训技术骨干6000余人,到各地举办技术讲座190多场,培训菇农4万多人次。迄今为止,菌草技术已在我国32个省(市)363个县(市)应用推广。

技术援外 造福人类

1992年4月,菌草技术经中国发明协会推荐参加第2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竞赛,国际评委认为菌草技术解决了菌业生产发展的“菌林矛盾”和“菌粮矛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广阔应用前景,因而引起联合国环境、资源、发展等有关部门高级官员的高度关注。于是,1994年10月,我国外经贸部把菌草技术列为“多边援助”项目,决定采用在华为发展中国家举办技术培训班的方式进行援助;1995年2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决定把菌草技术列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并在北京签署有关文件;1997年5月,福建省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签署了进行菌草技术重演示范的合作协议;1998年中国和巴新两国政府换文规定把菌草技术列为中国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合作项目。林占熺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13次率中国专家组赴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菌草技术重演示范工作。菌草技术受到了巴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地居民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林占熺被当地官员、村民誉称为“国鸟”(极乐鸟),巴新政府称他为“巴中人民的友好使者”。巴新国会议长纳科比在会见林占熺等专家组成员时说:“你给我一些菇,我只能吃一两天,你教我如何种菇,可以解决我一辈子的生活。因此,这项技术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为了庆祝菌草技术重演示范成功,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元首西拉斯?拉里主持召开由全国各地5000多人参加的菌草技术验收现场会,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用最隆重的传统仪式庆祝这一盛会。巴新政府和人民对菌草技术及中国科技人员的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从1995年到目前为止,我国举办了12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已有53个国家派出276名学员参加学习。这些学员多数是该国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不少是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他们除了系统地学习菌草技术之外,还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一批一批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学员无不为菌草技术所吸引,无不为林占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感动,有的学员甚至把名字也改为“菌草”。菌草技术还吸引了巴新、南非、圭亚那等多个国家元首到福建农林大学实地视察,引起了强烈反响。

现在,菌草技术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扶贫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中国与其它国家的技术协作中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

念念不忘 惠泽桑梓

林占熺的心能包容得下整个世界,他的足迹也早已跨越了国门,可他始终魂牵梦绕的地方还是自己的故园。在菌草技术的推广应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用它来造福桑梓。1990~1995年,菌草技术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他立即争取将连城列为该项目重点示范县。1996~2000

年,林占熺先后争取到国家林业局、省科委、老区办、林业厅及省长基金共127万元无偿资金用于连城菌草生产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1997年,他还争取到有偿资金200万元(另含汽车一台)在连城实施联合国“UNDP中国科技扶贫模式示范推广能力建设项目”。1987年以来,他负责的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技术培训班还免费为连城培训了353名学员,目前连城有20多位技术骨干受派在宁夏、新疆、巴新等地从事菌草技术扶贫和技术援外工作。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连城的菌草业一直未发展起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支援家乡的努力。

文章来源:《福建省连城一中教育网》2004-10-28

媒体报道二:


青青菌草映党晖

——记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教授

“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做一些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情。”林占熺教授朴实的心语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追求。

前不久获得“人民友谊贡献奖”的林占熺教授,40年来,潜心钻研菌草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菌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的效益,并将技术无私地推广应用于世界各地,赢得了国内外一片喝彩声……

四十载不懈的追求

林占熺1970年到三明菌类研究所工作。面对木生菌的传统做法,林占熺一开始就萌生了“能不能变草为宝、用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想法,于是开始尝试用阔叶树种菇,但被认为是“得不偿失”,1983年起,林占熺在一无实验场地,二缺科研资金的条件下改进技术,起早贪黑搞科研,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就到实验室,绝大部分的节假日都用在科学研究上。“那时候白天担任行政工作,只能周末和下班之余做实验,只好把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没有什么其他的生活内容。”林教授向记者说道。为了更好地做研究,他还以私人的名义贷款了五万元,在当时工资只有几十块的年代,借这笔巨款自然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是林占熺毅然地坚持自己的想法。皇天不负苦心人,1986年用芒萁、芦苇等野草粉碎后替代阔叶树和木屑栽培食用菌获得了成功,林占熺才长长地舒出一口气。

菌草技术的发明打破了传统的木生菌和草生菌的界限,使菌业生产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可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菌业生产中存在的“菌林矛盾”,为发展生态菌业——菌草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迄今可用45种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菌草栽培55种食用菌、药用菌,并以草代煤发电,开拓了菌草科学研究新领域,为世界发展生态菌草业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为菌草学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这十个字是原福建省委书记、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项南同志送给林占熺的。几十年来,林占熺一直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作为实现目标。

1986年,林占熺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菌草技术,二十余年来,先后在福建、宁夏等13个省区的120个县(区)指导菌草技术扶贫工作,进行“造血式”扶贫,他在福建农林大学共主办菌草技术骨干培训班104期,培训学员6287余人。迄今为止,菌草技术已在我国32个省(市)370个县(市)应用推广,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一条新路。

1995年,菌草技术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贫困地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1997年被福建省政府列为对口援助宁夏项目、2001年被福建省列为智力支援新疆项目。在宁夏西部山区、固原、彭阳、海原等10县计1.7万农户利用菌草技术栽培食用菌,年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一位回族老汉说:“我到58岁还没有见过一百元的钞票,现在一天收入甚至有800多元!”他还高兴地说:“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共产党好,还是社会主义好!”闽宁村的菇农赠给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的锦旗上写着“科技扶贫,情深似海”、“科技兴农结硕果,福利移民情谊长”。

“我们用新技术种菇,既提高了产量,又节省了木材原料。今年我种了1万多袋花菇、7万多袋秀珍菇,预计可创产值18万多元。目前菌筒接种刚刚结束,秀珍菇马上就可以出菇了!”走进寿宁县清源乡三望洋村的食用菌基地内,菇农叶大根欣喜地告诉记者。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寿宁县面临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的矛盾困扰,于是从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所引入“菌草栽培食用菌技术”。林占熺多次深入该县坑底、大安、清源等食用菌生产区,与有关人员共同组织菌草代料生产技术和食用菌安全生产培训班,培训了3500多名菇农,一亩地菌草产生的食用菌产量提高10%,且营养成分更好,口感更好,使日益萎缩的寿宁食用菌再次焕发活力。

这么多年来,他把全部精力倾注在菌草科学科研和技术扶贫上,为了让成千上万的农民走上了富裕道路,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进行工作,每天工作14—15个小时。1989年他在尤溪县推广技术期间发生车祸,摔断了两根肋骨,但他只住了4天就匆匆出院,又开始走村串户传播菌草技术。“我自己是穷苦农民的孩子,深知农民的艰辛,自己受点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老百姓收益。”林占熺深有感触地说道。

墙内墙外一片香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春风轻拂,阳光普照。

林占熺健步走下飞机。虽然原本就黝黑的皮肤更黑了,但脸上却藏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作为世界菌草新技术的发明人和传播者,林占熺这次完成的行程不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也不是南非、卢旺达、莱索托,而是位于西南太平洋中心的斐济。他去履行国家交给的一项新的援外任务——在被誉为“纯色天堂”的斐济,创建一个象征中斐友谊的菌草生产基地。

这是福建菌草走向世界迈出的新的一步。人们不会忘记,40年来,为了让菌草造福人类、惠泽人间,林占熺与他的团队,冒着骄阳酷暑、风吹雨淋,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把这“致富之草”、“和平之草”,播撒向一个又一个受援国,为祖国、为福建赢得了荣誉与形象,为正崛起的中国赢得朋友与友谊。

在巴新,正当菌草技术顺利开局时,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当地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巴新稻谷原先一直靠进口。近些年来,当地政府曾请多个发达国家的专家前来考察试种稻谷,但都失败了,最后他们遗憾地断定:该地区不适合种植稻谷。林占熺目睹着灾民的惨状,心急如焚:“外国专家办不到的,不等于中国专家也办不到。”他们在东高地省迅速建起旱稻试验示范生产基地。专家组从零开始,克服了没有气候资料、没有设备等困难。经过精心培育试验,他们最后选定林教授发明的栽种一次、收割多次的旱稻宿根栽培法,并于次年获得成功,先后收割了13次,平均每次每公顷产量达4.16吨。这一成功,结束了东高地省无稻谷生产的历史,在当地引起震动。旱稻宿根栽培法迅速在巴新传播开来,种旱稻的农户达到三千多户,种植面积超过300公顷。

1999年元月13日,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技术验收大会在菌草示范基地隆重举行,喜获丰收的菌农情不自禁地捧着由野草变成的各类菌菇,又唱又跳,欢乐地呼喊着“中国,菌草!”“中国,菌草!”称赞中国专家是他们“真正的朋友”,形容林占熺是巴新国鸟——象征幸福与吉祥的 “极乐鸟”。

菌草在迈向世界的道路上不仅仅意味着赞扬与感激,伴随的还有危险与挑战。

莱索托是当今世界最落后贫穷的国家之一。它是非洲的一个“高山之国”,仅有一百多万人口,生态环境相当恶劣,被划为“人类生态脆弱区”。多年来,国际组织相继在这里实施了二十多项援助项目,但均无果而终。2007年9月,林占熺率专家组来到莱索托,却发生了至今令林占熺心有余悸的一场生死浩劫。

这天下午四点多,林占熺带着助手从基地出发赶往70公里外的一个示范点,对合作社的菇农进行技术指导。踏上返程的路时,已是黄昏时分,突然右侧冲出一辆汽车,挡住林教授一行的去路。车上跳下三个持短枪的劫匪,他们气势汹汹将枪指着林教授等人的头,把人劫持到几十公里外的荒山野岭。“我们是中国专家,是来帮助你们摆脱贫穷的。”林教授耐心向对方解释道。三个劫匪翻遍了林教授等人身上的每个口袋,把相机、手机和钱包都抢走了。林教授身上恰好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劫匪十分懊丧,离开时把汽车也开走了。林教授一行人被留在荒山之上,他们在黑暗中沿途寻找,当地官员找到林教授一行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我当时就想,要是就这样死在异国他乡,自己的菌草事业该怎么办啊?”林占熺苦笑着。

多年来,菌草技术通过技术培训、援外项目、国际合作、文化交流等形式,传播到世界上的79个国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莱索托、卢旺达、斐济等国家建立生产示范和技术培训基地,为消除贫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这是林占熺教授一再强调的一句话。我们相信,这就是他40年矢志不渝、科技援外的强大动力,就是他不断攀登菌草研发高峰、创造成功的不竭源泉,更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践行理想信念的真实写照。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