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基础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林子敬,男,1963年8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洞头人,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员,凝聚态专业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的兼职教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9年10月至1983年7月杭州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

1983年9月至1989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基础物理中心理学博士。

1989年6月至198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后。

1989年10月至1990年9月德国Clausthal 技术大学理论物理所Research Associate。

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Visiting Scientist。

1993年1月至1994年9月加拿大New Brunwick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1994年9月至1997年9月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博士后。

1997年9月至今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客座资深研究员。

2000年10月至今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员。

社会任职:

资料更新中……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普通物理”。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研究生3名。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分子物理与化学;燃料电池模拟;固体缺陷化学。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英文论文:

1. W. Yu, Z. Lin and Z. Huang, Coexistence of Dihydrogen, Blue- and Red-Shifting Hydrogen Bonds in an Ultra Small System: Valine, ChemPhysChem. 7(2006)828-830

2. M. Zhang, Z. Huang, Z. Lin, Systematic ab initio studies of the conformers and conformational distribution of gas-phase tyrosine, J. Chem. Phys. 122(2005) 134313.

3. M. Khaleel, D. Rector, Z. Lin, K. Johnson, K. Recknagle, Multiscale electrochemistry modeling of solid oxide fuel ce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Multiscale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3(2005)33-48

4. Z. Huang, Z. Lin, Detailed Ab Initio Studies of the Conformers of Gaseous Tryptophan, J. Phys. Chem. A109 (2005) 2556-9

5. M. Khaleel, Z. Lin, P. Singh, W. Surdoval, D. Collins, An Efficient Modeling Tool for SOFC Development: Coupled Electrochemistry, Thermal and Flow Analysis in MARC,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30(2004)136-148

6. Zijing Lin, J. W. Stevenson and M. A. Khaleel, The Effect of Interconnect Rib Size on the Fuel Cell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in Planar SOFCs, th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17(2003)92-97

7. Han Rongsheng, Lin Zijing, and Wang Kelin, Exact solution for the two-site Holstein model, Phys. Rev. B, 65 (2002)174303

8. Zijing Lin, J. Jaffe and A. Hess, Multicenter Integration Scheme for Electronic Structure Calculations of Periodic and Nonperiodic Polyatomic Systems, J. Phys. Chem. A 103(1999)2117

9. Zijing Lin and John Harris, A Localized Basis Scheme for Molecular Dynamics, J. Phys.: Condens. Matter Phys., 5, 1055(1993)

10. Kelin Wang and Zijing Lin, Acoustical Vibration Modes on GaAs(110) Surface, Phys. Rev. B41, 5312(1990)

发表中文论文:

1 脑垂体后叶荷尔蒙(Oxytocin)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及质子化过程 许雪娥; 林子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会议】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分会场论文集 2008-07-01

2 L-苏氨酸与L-别苏氨酸的构型及性质 许雪娥; 林子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会议】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场论文集 2008-07-01

3 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遥操作的传输协议 周亚金; 李帅; 林子敬; 孟庆虎; 梁华为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安徽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 安徽合肥 【期刊】控制工程 2008-03-20

4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化学与热分析耦合的二维模型 林子敬; 张晓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 合肥 【期刊】无机材料学报 2003-05-20

5 YSZ中温燃料电池的稳态模拟 林子敬; 顾晔; 张晓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电化学 2002-12-25

6 一种计算半导体力常数的简单途径 对GaAs(111)-2×2表面声子研究的应用 林子敬; 汪克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 【期刊】物理学报 1988-12-26

7 晶格对正电子湮没的影响的讨论 黄效吾; 林子敬; 汪克林 安徽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期刊】应用科学学报 1988-07-01

8 用成键轨道近似研究GaAs(110)表面声子 林子敬; 顾一鸣; 汪克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 合肥 【期刊】科学通报 1988-03-31

9 Si(111)理想、弛豫及2×1重构表面的声子谱研究 林子敬; 汪克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 【期刊】物理学报 1989-06-30

10 计算半导体表面杂化电子态的简单方法 林子敬; 谌季强; 汪克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 【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1989-12-31

11 表面声子研究及进展 林子敬; 汪克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合肥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期刊】物理学进展 1991-04-02

12 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实现 林子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05-10

荣誉奖励: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祖国的召唤 我义不容辞

——记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主任林子敬

略胖的身材,使他的外表看起来似乎有点“钝”。但,就在林子敬看似为“钝”的外表下,却蕴藏着心无旁骛的执着,从而在物理学领域建树颇丰。

痴迷“能源转换器”

固体电子结构理论、正电子湮灭、半导体表面声子谱、数值计算方法、程序编写……这些生硬专业的物理学概念,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些概念,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主任、凝聚态专业学科带头人、温籍教授林子敬和他的团队,成功研究出了被称之为“能源转换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可让能源的使用率更高效。若运用在电站等固定设备上,能源使用率有望从原先的40%,提高到60%;若运用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上,能源的使用率能从传统的20%,提高至40%。通俗的说法就是如果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用在汽车上,一升的汽油就可以当两升用了。目前,这一成果已经被日本一家新能源公司揽入怀中,有望于明年4月批量面世。

能源紧缺,是世界性的话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林子敬的研究成果,至少为化解这一难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小迷糊”成为科学家

林子敬出生于洞头北岙。家境虽不富裕,父母却宁可自己辛苦些,也未让一个孩子辍学,七个兄弟姐妹都上了大学。在北岙,他家可是闻名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家庭。

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林子敬,小时候却是个“小迷糊”。他说:“我有点懒记性不好,还有点小迷糊。小学常常走错教室,不喜欢背公式定律。初中三年,从班长、副班长、小组长,最后连小组长都不让当了。”也许是因为“晚熟”,到了高中,林子敬的成绩突飞猛进。开始迷上物理的他,学过的每本教材,都会慢慢读、细细嚼,一点点角角落落的东西都挖掘出来。1979年,林子敬以洞头县应届高考状元的成绩,进入杭州大学物理系;1983年,以物理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因表现突出而成为当年科大唯一一名不经考试,而硕博连读的研究生。

1989年10月,他被公派前往德国克劳斯塔尔大学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德国三年、加拿大一年、美国六年,从博士后、访问学者,到资深研究员,一头扎进科研之中,如痴如醉;从一个实验室,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在物理的世界中乐此不疲、开挖“新矿”,收获颇丰。1994年9月起,先后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作博士后和研究员、加拿大科技公司Numtek首席科学家、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资深研究员。1999年,他担当了美国能源部授命研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的主要组员,旨在研发一种更高效节能的能源转换器,缓解能源紧缺,减少环境污染。

入选“百人计划”

“说实话,国外的科研中心条件都非常先进,科研人员在国际同行中也颇有名望,和他们一起工作学习让我学到很多。”林子敬说,但祖国的召唤是义不容辞的。身在国外,我更加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根在中国,觉得应该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贡献一些微薄之力。

2000年,林子敬回国探亲时,接受了中科大现任校长侯建国的邀请,回到了母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当年10月,凭借他在国外的研究成果,当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人员,并获得了200万元的科研资金。

回国伊始,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林子敬大部分时间仍会奔走于中国和美国间,引进国外先进的试验设备、管理经验,发展新兴学科。如今,林子敬更多的时间则用在了教书育人,带领研究生上,指导学生实验、修改论文。如今,由他指导的硕士和博士,就多达20多位。

“分了一半的时间在教书上,搞科研的时间自然少了很多。但在我看来,教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纯粹的科研很容易使人淡忘基础理论,路子越走越窄。再者,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带一批人出来搞科研让我觉得更有意义、更有成就感。”林子敬对于教学,他同样乐在其中。

文章来源:《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媒体报道二:


教书科研其乐无穷——记林子敬校友

七兄妹都上了大学

出生于有7个兄弟姐妹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期的家境自然不富裕。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小学和初中时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状况使我们根本不奢望上大学,但父母对我们的学习都非常支持。尽管是家里的老大,我却不用做什么家务,一门心思读书。都是农民的父母虽然文化不高,靠着种几亩田地维持生计,但他们宁愿自己辛苦些也要帮助孩子念好书,还时常叮嘱我们要好好读书。因此,我们兄弟姐妹7个,没有一个辍过学,而且都上了大学,这样的家庭在我们镇上也是很少见的。

我个人的学习经历可以说是先平凡后突出。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是规规矩矩读书的好孩子,学习成绩虽不错,但不是特别突出,直到高考时才脱颖而出。我高考那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三年,我意外地获得了县应届生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学习。大学的学习比较顺利,我的成绩一直优秀并以物理系第一名毕业,考入当时被认为最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因表现突出而成为当年科大唯一的提前攻博研究生。

今日想来,父母的一贯关爱支持和恢复高考的机遇才是我今天小有成就的最主要原因。当然,由于理解家境的困难和感怀父母的爱心,我也尽可能地为他们分担一些负担,如直到攻博时期仍在假期回家时上山帮父母干农活。

书架上最多的还是课本

我的研究领域包括固体电子结构理论、正电子湮灭、半导体表面声子谱、数值计算方法与程序编写等,这些都是物理学方面的领域。

上了初中以后,我开始对物理感兴趣,觉得物理这门课条理清楚,不用像学化学那样记很多分子式。到了大学里,我对这门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我想不只是物理,其它课程也是大同小异,基础理论的知识是很少有突破的,但专业领域会不断延伸。我学物理并没有看多少课外书,总是把教材翻得比较熟,至今我的书架上最多的还是课本。学过的每本教材,我都会慢慢读、细细嚼,一点点角角落落的东西都挖掘出来。

现在想来,这种读书习惯,让我的精力没有过多地分散,书也就读得更精、更扎实了,为我日后在物理学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因此也使我读书的面相对狭窄了一些,所幸出国游学的经历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获博士学位后,我多年在德国、加拿大和美国作博士后、访问学者和研究员,一头扎进了学习和科研之中,如痴如醉。说实话,国外的科研中心条件都非常先进,科研人员在国际同行中也颇有名望,和他们一起工作学习让我一直不敢有丝毫懈怠。

教书育人更有成就感

身在国外,我更加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根在中国,觉得应该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贡献一些微薄之力。2000年,我接受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授的职位回国,在中国科技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回国伊始,我也是一门心思搞科研。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专业的负责人,我在学校学科建设上投入了很多精力,着重引进国外先进学科和管理经验,发展新兴学科。此后我开始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高等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等课程,并指导多名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

分了一半的时间在教书上,搞科研的时间少了很多,但在我看来,教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纯粹的科研很容易使人淡忘基础理论,路子越走越窄。再者,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带一批人出来搞科研让我觉得更有意义、更有成就感。

这些年来,我很关注家乡的科学发展,积极参与浙江大学的相关学术活动。由于与浙江大学的密切协作,2003年我被聘为浙江大学的兼职教授。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