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檀国庆,男,1956年3月21日出生,吉林省伊通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现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吉林省科委第一批省跨世纪中青年农业科技骨干。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2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
1987年吉林省农科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
1978.08-1982.07在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
1984.09-1987.07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攻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
1991.06-1991.09在前南斯拉夫泽蒙玉米研究所国际玉米培训中心进修玉米改良和种子生产。
1992.08-1992.12在德国KWS和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
1997.03-1997.10在德国斯图加特霍恩海姆大学植物育种研究所A. E. Melchinger教授课题组进行玉米丝黑穗病PCR分子检测和抗丝黑穗病QTL定位合作研究。
1982.08-1984.09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从事小麦育种。
1987.08-现在一直从事玉米种质改良、育种和玉米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QTL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学术兼职:
《吉林农业科学》编委。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玉米群体改良和玉米育种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玉米群体改良”。
2.农业部回国资助“玉米丝黑穗病PCR检测课题”十多项课题。
3.国家“十五”863“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素材创新”。
4.与中国农大合作承担863计划重大专项“杂交玉米不育化制种技术研究与利用”课题。
5.高产,耐密,脱水快中熟玉米新品种(吉单505和吉单517)选育及推广。
科研成果:
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0项;主持育成审定玉米品种17个,累计推广1亿多亩;育成大面积应用优良玉米自交系5个。
玉米新品种吉单519选育与推广,在2011年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中熟玉米新品种(吉单505、吉单517)选育与推广2009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主持选育的吉单342在2005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优质、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吉853创制与应用”2008年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七名)。
获得发明专利两项,获得植物品种权21项。在主持的国家863“利用分子标记聚合抗病基因创造玉米新材料”项目系统研究了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接种方法,主效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发现并证明带菌现象存在,提出不受环境影响的接种方法,找到紧密连锁标记,并成功应用于分子育种,已将不抗丝黑穗病的骨干自交系黄早四、吉853、吉V022、昌7-2等变成抗丝黑穗病自交系,研究居国内、国际领先。“一种抗丝黑穗病玉米辅助育种方法”已获发明专利。开展玉米不育系利用研究,“利用胞质不育玉米杂交种作隔离带繁制玉米种子的方法”,降低玉米制种成本,多加公司已在玉米制种推广应用,获发明专利。 主持国家“十一五”国家高科技项目863“利用分子标记聚合抗病基因创制玉米新材料”课题、863重大专项、转基因重大重点子专题、项目吉林省重大专项“高产、优质、耐密玉米新品种选育”等20多项课题。
作为第一完成人,育成吉单342(2002国审)、505(吉、黑审)、535(吉、内蒙、山西审)、522(吉、黑审)、517(吉、黑、内蒙审)、519(吉、黑、内蒙审)、536、502、550、558等17个新品种通过审定,国审或多省审定品种6个。吉单519实现在产量、耐密性、脱水速度方面技术突破,比对照增产15%以上,吉林、黑龙江区试第一名。通过吉、黑、内蒙三省审定,成为主导品种。累计推广1087.0万亩, 增产玉米5.43亿公斤,获2011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育成7个玉米自交系(吉1037、吉V022、吉V993、吉V016、吉163等)和14新品种吉单342、吉单501、吉单505、吉单522、吉单515、吉单530、吉单535、吉单536、吉单517、吉单519等获得新品种保护权;吉单558、吉单502等正在申请新品种保护权8项。
创新育成了吉1037、吉V022、吉V016、吉V203、吉V088等在生产广泛应用优良玉米自交系。成功地在高纬度地区利用热带外来种质苏湾1号(Suwan 1),导入骨干系Mo17,选育成优良自交系吉1037,在杂交种吉单342、吉单507、吉单618中应用;用该系育成的杂交种吉单342,表现高产、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13.92%)。2001年吉林省审定,2003年国家审定。审定两年就在东北累计推广180万亩,创社会效益6000万元,为国家“十五”后补助新品种。利用欧洲种质Volga育成早熟、耐密脱水快、杆强、配合力高、耐旱、耐盐碱的玉米自交系吉V022,该系在目前大面积推广新品种吉单505、535、517、519等应用;选育耐密玉米自交系吉V203、吉V088,育成耐密中晚熟杂交种吉单558。吉单558产量、抗病性、脱水速度均优于郑单958,区试产量比郑单958增产12.6%。
吉单535
1、品种来源:以自交系吉V022为母本,吉V016为父本杂交育成。
2、审定编号:吉审玉2006061
3、审定情况:2006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4、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株形半紧凑,株高295厘米,穗位高122厘米。果穗筒形,穗长21.2厘米,穗行数18行。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7克。
中熟种。出苗-成熟124天,需≥10℃积温2615℃左右。籽粒粗蛋白8.47%,粗脂肪4.64%,粗淀粉75.81%,赖氨酸0.25%,容重762g/L。
人工接种鉴定,抗丝黑穗病、茎腐病,中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玉米螟虫。
5、产量表现: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0778.7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13.2%;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268.4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5.8%。
6、栽培要点: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清种公顷保苗5.0万株,间种公顷保苗5.5-6.0万株。施用农家肥,采用分层施肥,公顷施玉米专用肥450-500公斤;或口肥公顷施磷酸二铵200公斤,追肥每公顷尿素350-400公斤。
7、适宜区域:吉林省玉米中熟区。
8、选育单位: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吉林省公主岭市科贸西大街303号
邮政编码:136100
联 系 人:檀国庆
联系电话:0434-6156953
吉单550
1、品种来源:以自选系吉V079为母本,吉V057为父本杂交育成。
2、审定编号:吉审玉2011032
3、审定情况:2011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4、特征特性:幼苗绿色、叶鞘紫色,株形紧凑,叶片上冲,株高297厘米,穗位高124厘米。果穗锥形,穗长17.7厘米,穗行数18行。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33.7克。
中晚熟种。出苗-成熟127天,需≥10℃积温2700℃左右。籽粒粗蛋白11.41%,粗脂肪4.41%,粗淀粉72.46%,赖氨酸0.34%,容重748g/L。
人工接种鉴定,抗丝黑穗病、高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虫。
5、产量表现: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1422.4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1%;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0538.0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9%。
6、栽培要点: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一般公顷保苗6.0万株。施足农家肥,底肥一般施用50000公斤/公顷。种肥一般施用玉米专用肥300公斤/公顷;追肥每公顷尿素500公斤。或播种时一次深施玉米复合肥650公斤。
7、适宜区域:吉林省玉米中晚熟区。
8、选育单位: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吉林省公主岭市科贸西大街303号
邮政编码:136100
联 系 人:檀国庆
联系电话:0434-6156953
发明专利:
1 一种抗丝黑穗病玉米的辅助育种方法 檀国庆; 邢跃先; 徐明良; 夏远峰; 吴凤新; 蔡鑫茹; 赵晶; 孙志超; 晁青; 才卓; 赵贤荣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中国专利】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2010-07-14
2 利用胞质不育玉米杂交种作隔离带繁制玉米种子的方法 檀国庆; 闫加利; 黄庭君; 夏远峰; 吴凤新; 刘兴二; 任启彪; 程守志; 邢跃先; 于铁; 藏宏图; 蔡鑫茹; 王玉贞; 孙志超; 赵晶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中国专利】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2010-07-28
论文专著:

在《Theor Appl Genet》、《Molecular Breeding》、《中国农业科学》《玉米科学》《吉林农业科学》等刊物发表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规律、QTL定位、玉米种质改良等研究论文20余篇。合著编写《吉林玉米》等2部著作。
出版专著:
1、参加编写《吉林玉米》。
2、参加编写《选用良种五谷丰登》。
发表期刊论文:
1 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吉单513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吴凤新;张妤;孙志超;蔡鑫茹;邢跃先 农业与技术 2016-12-15
2 玉米杂交种几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孙志超; 邢跃先; 夏远锋; 檀国庆; 吴凤新; 蔡鑫茹 农业与技术 2014/08
3 抗玉米丝黑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邢跃先; 吴凤新; 李姝睿; 蔡鑫茹; 孙志超; 夏远峰; 牟忠生; 周洋; 赵贤容; 徐明良; 檀国庆 玉米科学 2012/06
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 李莉; 邢跃先; 赵贤容; 王丕武; 檀国庆 植物保护学报 2012/04
5 Marker-assisted introgression of qHSR1 to improve maize resistance to head smut Mol Breed,2012,第二作者
6 Establishment of Near Isogenic Lines of Huangzaosi Maize with Resistance against Maize Head Smut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1,2卷1期,通讯作者
7 优质高产低水分玉米新品种吉单536选育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2011,通讯作者
8 黄早四抗玉米丝黑穗病近等基因系的创建 邢跃先; 吴凤新; 蔡鑫茹; 孙志超; 夏远峰; 晁青; 徐明良; 檀国庆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6 通讯作者
9 黄早四抗玉米丝黑穗病近等基因系的创建(英文) 邢跃先; 吴凤新; 蔡鑫茹; 孙志超; 夏远峰; 晁青; 徐明良; 檀国庆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2011/01
10 优质高产低水分玉米新品种吉单536选育研究 夏远峰; 邢跃先; 吴凤新; 蔡鑫茹; 孙志超; 檀国庆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3 通讯作者
11 玉米丝黑穗病带菌现象的发现与验证 檀国庆; 邢跃先; 徐明良; 晋齐鸣; 李晓辉; 吴凤新; 王玉贞; 蔡鑫茹; 才卓 玉米科学 2009/03 第一作者
12 Identification and fine-mapping of a major QTL conferring resistance against head smut in maize. 檀国庆 Theor Appl Genet, 2008,8期117:1241. (共同第一作者)
13 叶片DNA对玉米丝黑穗病研究的可靠性 邢跃先; 吴凤新; 蔡鑫茹; 王玉贞; 王德勇; 金明霞; 檀国庆; 马立娜 玉米科学 2008/06 通讯作者
14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研究进展 李莉; 贾立辉; 朴红梅; 檀国庆; 王丕武 玉米科学 2008/06
15 用PCR研究玉米丝黑穗病侵染与发病的关系,檀国庆 玉米科学 ,2007,通讯作者
16 玉米丝黑穗病侵染率与发病率关系的PCR检测分析 邢跃先; 檀国庆; 李晓辉; 郝文媛; 吴凤新; 王玉贞; 蔡鑫茹 玉米科学 2007/06
17 玉米丝黑穗病接种浓度的研究 邢跃先; 李凤海; 檀国庆 现代农业科技 2007/09
18 出苗后干旱对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的影响 邢跃先; 李凤海; 吴凤新; 檀国庆 玉米科学 2007/02 通讯作者
19 各类玉米产区生产与需求动态及调控对策 蔡鑫茹; 檀国庆; 王玉贞; 邢跃先; 吴凤新 吉林农业科学 2006/05
20 吉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邢跃先; 檀国庆; 张妤; 吴凤新; 蔡鑫茹; 王玉贞; 李凤海 玉米科学 2006/03
21 超级玉米育种形势分析及对策 王玉贞; 才卓; 檀国庆; 任禾; 蔡鑫茹; 吴凤新; 张志强 吉林农业科学 2005/05
22 玉米外来种质研究和利用及其进展 檀国庆; 刘兴贰; 王玉贞; 吴凤新 吉林农业科学 2002/05
23 QTL Mapping of Resistance to Sporisorium reiliana in Maize,檀国庆《Theor Appl Genet》,1999,第三作者
24 玉米优良种质的筛选和利用 刘兴贰; 檀国庆; 吴凤新 玉米科学 1998/03
25 玉米新品种──吉单501 檀国庆 吉林农业 1998/05
26 JZA和JZB群体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的直接和相关选择进展 檀国庆; 刘兴贰; 董桂芳; 刘俊屏; 刘显华 玉米科学 1993/04
27 对玉米早代系选育几个性状的探讨 王树春; 檀国庆; 刘兴二; 金明华 吉林农业科学 1993/03
28 玉米熟期分类系统 Borivoje V.Trifunovic; 檀国庆; 刘兴贰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 1993/01
29 两种生态条件下玉米若干性状的对比研究 刘显华; 刘峻屏; 矫树凯; 魏凤乐; 檀国庆 吉林农业科学 1991/03
30 玉米两个综合种三轮相互轮回选择及其进展的研究 郭文辉; 刘峻屏; 董桂芳; 刘兴贰; 檀国庆 吉林农业科学 1989/02
荣誉奖励:

1.1998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1999年获吉林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3.2009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4.获吉林省创新能手。
5.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劳动模范标兵称号。
6.2011年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
7.中熟玉米新品种(吉单505、吉单517)选育与推广2009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8.主持选育的吉单342在2005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9.“优质、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吉853创制与应用”2008年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七名)。
媒体报道:

就这样爱着自己的事业——记“檀国庆和他带领的第三育种研究室”
运动员把汗水抛洒在训练场,在赛场上举起胜利的奖牌;舞蹈家每天出入于练功房,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婀娜多姿;书法家把时间献给纸砚笔墨,记下历史、传承文化。为了事业,他们缩小了自己的工作的空间,却在既定的空间中创造出事业的辉煌。
您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吗?您又是怎样为自己所热爱的行业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在循序渐进的发展中成就事业的?
我院玉米研究所檀国庆研究员及其所带领的第三育种研究室为全院职工树立了这样的榜样:他们常年经常工作在试验地里,把汗水洒在田间地头,用辛勤培育成功的优良玉米品种促进我院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
目前,玉米育种面临大型跨国公司、国内公司、大学、众多民营企业的激烈竞争,育种难度逐渐加大。作为玉米育种者他们既有紧迫感又深感重任在身,于是他们树立信心和明确目标,并为此努力奋斗,不计较个人得失。
深入田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檀老师讲,育种文章是在大地写的,不深入或不热爱田间工作,岂能写出?他带领的课题组同志以老一代为榜样,多年来一贯坚持认真做好所有田间工作。从划地、准备种子、田间管理、田间调查、授粉收获、脱粒测产,都是檀老师带头,大家积极参加、认真做好育种工作中的每项环节。每年10月份,玉米所都会派科技人员到海南进行异地育种工作。第三育种室每年都制定周密的育种计划,注重自交系选育创新,充分利用在当地有限的土地,达到利用海南南繁加速育种进程的目的,任务是全所最重的。
深入田间,室主任亲历亲为。室主任檀国庆工作中总是亲历亲为,不辞辛苦亲自下地,为研究室人员树立榜样。工作中,踏实、认真、细致是他的一贯作风。每年院内外10公顷试验地,2.5万小区,1.5万份材料,从制定计划到准备种子,做到每份材料、每包种子亲自过目,保证万无一失。2007年冬季海南,檀国庆亲自去海南,增加了工作内容,选系加代600多份,测配1400多组合,人杂1000多组合。播种共7期,授粉两个多月,一年完成两年的工作量。
深入田间,集结智慧、克服困难。2007年冬季海南南繁,由檀老师带队,他带领玉米所其它5名同志克服各种困难,进行播种方法改进。改原来刨埯种方式为点播器播种。播种即快又不破坏垄形,灌水均匀,幼苗长势均匀,使得全所玉米种植和长势是几年来最好的,甚至超过我们的邻居。同时在海南成功完成863项目丝黑穗病人工接种鉴定,为今后开展丝黑穗病育种创出一条道路。
深入田间,深入农村。制定长期育种目标,选育生产需要优良品种要坚持长期深入农村,了解国内玉米生产问题和对品种的需求。他们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制定适于玉米生产需要的育种目标。十年前就注重早熟密植玉米品种选育,在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加大种植密度,选育出品种都具有耐密特性。目前,在生产上密度增加时,他们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吻合生产发展方向,深受农民欢迎。
滴滴汗水没有白流,田间的辛苦作业使这个研究团队成为近几年来玉米研究所选育品种和品种推广面积最多的研究室。目前在生产上推广畅销品种有吉单505、吉单535、吉单522、吉单536、吉单517、吉单519等。实践终会上升为理论。课题组不但在常规育种取得可喜成就,在分子育种方面承担国家“863”课题,与中国农大合作找到紧密链锁的抗丝黑穗病的分子标记,并将吉853等自交系变成抗丝黑穗病,即将育成一批抗病杂交种。他们总结分析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规律,发现玉米丝黑穗病存在带菌植株现象,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这使对丝黑穗病的认识更深入,并提出玉米丝黑穗病防治、育种和鉴定方法等。成果的取得是檀国庆研究员及其领导的研究室全体同志20年如一日不懈努力,踏踏实实工作的结果,点点滴滴都是用辛勤汗水和智慧浇灌而成。
怎样来热爱自己的事业?檀国庆和他带领的第三育种研究室,就是这样常年经常下地,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试验地,在黑土地上谱写玉米育种事业的乐章,带着紧迫感和责任心,用行动热爱着自己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