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生命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专家信息:


       陈向东,男,1963年出生。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微生物学国家精品课程实际负责人和主讲教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年~1985年,武汉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5年~1988年,武汉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1988年~1997年,武汉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

1993年~1994年,赴日本参加21th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University Course in Microbiology,先后在大阪大学、九州大学进修共一年。

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2年在职获得博士学位。

2004年晋升为教授。

200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2.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

3.中国微生物学会青年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4.中国微生物学会基础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5.中国微生物学会普及及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6.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7.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

8.“微生物学通报”常务编委。

9.中国遗传学会微生物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10.湖北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

11.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主讲《微生物技术》、《微生物学技术试验》、《微生物学》、《高级微生物学》、《非生专业普通生物学》。

培养学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微生物遗传学、应用微生物学。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973课题一项。

1.枯草芽孢杆菌主动分泌DNA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1年-2003年。

2.在固相基质表面进行的细菌自然遗传转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年-2007年。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水平",湖北省高校教学改革项目, 2000年-2002年。

4.“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适应与提高”,湖北省高校教学改革项目, 2002年-2004年。

5.微生物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国家百门精品教材建设计划的一类精品项目子课题,2004年-2005年。

6.国外立体化优秀微生物学系列教材研究,教育部,2007。

7.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2008。

8.国内外生命科学类优秀教材的比较研究,教育部,2009。

9.横向研究课题一项:“核黄素产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重点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科研成果:

1、通过遗传转化过程进行的细菌水平基因转移,特别是枯草芽胞杆菌的DNA胞外释放现象与缺陷性原噬菌体PBSX的相关性研究;因为DNA易于人工提取,传统的自然遗传转化研究历来都以受体为主。但很多细菌却被发现可通过DNA的胞外分泌及细胞间的接触影响转化过程的进行,对转化给体功能的研究已成为了解环境中发生的细菌水平基因转移的关键。而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对DNA分泌机制及其生物学意义的解释一直未能获得有说服力的直接实验证据。近来,我们观察到枯草芽胞杆菌可在对数生长期向胞外主动分泌特定的游离DNA片段,从其特性分析很可能是其基因组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缺陷性原噬菌体PBSX活动的结果。这种噬菌体的特点是病毒颗粒组装时不特异地包装其自身的基因组,其蛋白质外壳中包裹的是来自宿主染色体的随机片段。由于几乎所有枯草芽胞杆菌菌株的染色体上都存在有该噬菌体,且类似的现象在很多细菌中都有发现,因此深入探讨PBSX与DNA分泌的相关性,系统研究各种条件下PBSX基因表达对该菌遗传转化过程的影响,探讨转化给体细胞的功能,不仅将有可能为揭示细菌DNA胞外释放机制寻找新的研究思路和突破口,而且也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自然遗传转化现象的认识,为正确评估缺陷性原噬菌体存在的生物学意义及环境中发生的水平基因转移过程提供依据。

2、极端嗜盐古菌遗传因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特别是跨属古菌融合子产生的“新”病毒SNJ1的形成机理探讨;古菌是介于细菌和真核生物之间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具有三域生物的融合特征和自身的独特性。而极端嗜盐古菌是指那些能在高盐浓度(4mol/L或饱和盐浓度)环境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它们易于培养、不易污染、操作方便,是研究古生菌基础理论的最理想材料,同时又由于其具有相当广泛的底物代谢多样性和胞内产物易于提取(低盐浓下自动裂解)等优良特性而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本实验长期致力于极端嗜盐古菌相关遗传因子,包括噬菌体、质粒、启动子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其中跨属古菌融合子F5是本实验室早期对二株不同属的嗜盐古菌R1和J7(二者均不能被诱导产生噬菌体)进行“致死”诱变,经融合处理后获得的“复活融合子”,后者被证实能被诱导产生“新”噬菌体SNJ1,且该噬菌体能以F5融合子亲本之一的J7菌株为宿主形成噬菌斑。通过对SNJ1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基因注释、功能基因预测,并与二亲本(R1的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其基因组上含有病毒遗迹;J7株也已完成测序)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以及对SNJ1主要衣壳蛋白三维结构进行模建和分析等,将有望揭示SNJ1的形成机理,揭开这个“不死鸟”〔 Phoenix〕的复活机制。 其意义: 1)在理论上,可能为生命的进化、新物种的产生、还原古老生命的可能性和途径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式。2) 在应用上,将为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剧烈的变更,如地震、火山爆发、地球变暖等过程中,能否有新的感染因子(病毒或病原菌)产生,为突发性病害的预测和预防提供新的信息和启迪。

3、细菌黑色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特别是中间气单胞菌WS菌株的新型酪氨酸酶的分子机理解析和应用开发;黑色素(melanin)是一类化学结构极其复杂的非均质类多酚聚合体,是自然界中最为丰富的天然色素,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研究表明,黑色素能提高生物生存、竞争的能力,因此,它的普遍存在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生命与环境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对各种生命过程中黑色素形成机理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都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生物体合成的黑色素被证明具有抗氧化,抗辐射,抗病毒感染,可激活免疫系统,可结合重金属离子、结合药物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间产物L-多巴则是一种治疗神经性疾病的药物,具有广泛的开发应用价值。本实验室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坚持开展微生物产黑色素的研究,课题涉及产黑色素及多巴微生物资源的分离、筛选、育种,固定化微生物细胞产黑色素、多巴,产黑色素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黑色素的应用、开发等。目前作为研究重点的中间气单胞菌WS菌株是近年来筛选获得的一株新的黑色素高产菌株。研究表明,该菌的黑色素通过酪氨酸酶途径以L-多巴为中间产物合成,其酪氨酸酶的最适作用pH范围及分子量与大多数细菌酪氨酸酶明显不同,编码基因也不符合典型酪氨酸酶的保守序列特征,位于一个操纵子结构中,且含有信号肽序列,后者在细菌酪氨酸酶基因中未见报道。对该独特酪氨酸酶的基因结构与功能开展系统研究, 有望在理论上进一步扩展对细菌酪氨酸酶基本特性及多样性的认识,为黑色素形成途径和生物学功能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新的实验证据,在应用上为今后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高酪氨酸酶活力的重组菌株,提高细菌黑色素、L-多巴以及酪氨酸酶的应用、开发水平奠定实验基础。

发明专利:

1 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 严青; 王凌宇; 周勤洁; 陈向东 武汉大学 【中国专利】武汉大学 2008-06-11

2 平板影印微生物学实验装置 王凌宇; 严青; 陈斯杰; 陈超; 陈向东 武汉大学 【中国专利】武汉大学 2009-01-14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在微生物遗传学研究领域发表研究论文七十余篇。

出版专著:

1.《微生物学实验》(国家九五教材),(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微生物学》(面向21世纪国家级重点教材),(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微生物学》(Prescott等《Microbiology》第5版),(参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微生物学》(繁体字版),(参编),台湾五南出版社,2003。

5.《微生物学学习指导和习题解析》,(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微生物学》(国家十五教材),(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微生物学实验》(国家十五教材),(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微生物学》(全彩色版,国家十一五教材),(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发表英文论文:

1. J. Geng, P. Yuan, C. Shao, S. Yu, B. Zhou, P. Zhou, X. Chen*. Bacterial melanin interacts with double-stranded DNA with high affinity and may inhibits cell metabolism in vivo, Arch. Microbiol. 2010, accepted

2. Z. Chen, Q. Li, H. Liu, N. Yu, T. Xie, M. Yang, P. Shen, X. Chen*. Greater enhancement of Bacillus subtilis spore yields in submerged cultures by optimization of medium composition through statistical experimental designs. Appl. Microbiol, Biotech. 2010, 85:1353–1360

3. C. Zeng, Y. Zhao, C. Cui, H. Zhang, J. Zhu, X. Tang, P. Shen, Y. Huang*, X. Che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aloarcula hispanica amyH gene promoter, an archaeal promoter that confers promoter activity in Escherichia coli, Gene, 2009, 442(1- 2):1-7.

4. X. Wan, B. Chai, Y. Liao, Y. Su, T. Ye, P. Shen, X. Chen*.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distinct tyrosinase involved in melanin production from Aeromonas media. Appl. Microbiol, Biotech. 2009, 82(2):261-269

5. Y. Mei, D. Chen, D. Sun, Y. Yang, Y. Huang, P. Shen, and X. Chen*. An Easier Method for Locating Replication Origins Based on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Curr Microbiol. 2008,56,633-8.

6. J. Geng, W. Tang, X. Wan, Q. Zhou, X. Wang, P. Shen, T. Lei*, X. Chen*. Photoprotection of bacterial-derived melanin against UVA induced cell death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as an active sunscreen. J Euro Acade Dermatol Venereol. 2008,22,852-858.

7. J. Geng, S. Yu, X. Wan, X. Wang, P. Shen, P. Zhou, X. Chen*. Protective action of bacterial melanin against DNA damage in full UV spectrums by a sensitive plasmid-based noncellular system. J Bioch Bioph Meth. 2008,70,1151-1155.

8. X. Wan, H. Liu, Y. Liao, Y. Su, J. Geng, M. Yang, X. Chen*, Shen. P. Isolation of a novel strain of Aeromonas media producing high levels of DOPA-melanin and assessment of the photoprotective role of the melanin in bioinsecticide applications. J Appl Microbiol. 2007,103,2533–41.

9. Y. Mei, J. Chen, D. Sun, D. Chen, Y. Yang, P. Shen, X. Chen*. Induction and primary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halophage SNJ1 from lysogenic Natrinema sp. F5 with mitomycin C. Can. J.Microbiol. 2007,53,1106-1110.

10. X. Wang, M. Li, Q. Yan, X. Chen*, J. Geng, Z. Xie, P. Shen. Across genus plasmid transformation between Bacillus subtilis and Escherichia coli and the effect of Escherichia coli on the transforming ability of free plasmid,Curr Microbiol. 2007,54,450-6.

发表中文论文:

1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水平 陈向东 ; 唐兵 ; 彭珍荣 ; 沈萍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大学教学 2002-03-10

2 用现代化理念和手段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微生物学” 陈向东 ; 唐兵 ; 方呈祥 ; 郑从义 ; 唐晓峰 ; 沈萍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大学教学 2004-12-10

3 嗜盐古生菌产嗜盐菌素情况的筛查研究 曾驰; 缪礼鸿; 黄玉屏; 陈向东; 沈萍 武汉工业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11-03-15

4 嗜盐古生菌Natrinema属噬菌体的相关研究 张子千; 陈向东;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遗传实验室 【会议】2010年第四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0-09-18

5 枯草芽胞杆菌BG2036胞外释放DNA现象与其缺陷性原噬菌体PBSX的相关性研究 晋婷婷; 赵明明; 王轶; 唐玮; 陈向东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遗传学实验室 【会议】2010年第四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0-09-18

6 以嗜盐古生菌Haloarcula hispanica淀粉酶基因启动子为基础的跨域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改进 吕杰; 赵莹子; 黄玉屏; 沈萍; 陈向东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2010年第四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0-09-18

7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差热—热重实验 欧剑虹; 谢志雄; 陈向东;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0-01

8 大肠杆菌HB101感受态细胞的显微观察与分析 谢志雄; 陈向东; 李文化; 庞代文;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会议】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0-01

9 稀土离子La~ (3+)对大肠杆菌生长、转化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文化; 赵儒铭; 谢志雄; 陈向东;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 【会议】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0-01

10 利用核酸分子 “光开关”Ru(phen)_2(dppz)~(2+)检测细菌释放DNA 李美菊; 陈向东; 陈芳; 何治柯;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化学学院 【会议】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0- 01

11 极端嗜盐古生菌胞外蛋白酶的研究 石万良; 钟传奇; 唐兵; 陈向东; 谢志雄;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4-05-01

12 细菌菌株之间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 王小娟; 李美菊; 沈萍; 陈向东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4-05-01

13 嗜热WF146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分析 吴疆; 卞艳; 唐兵; 陈向东;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 【会议】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4-05-01

14 地衣芽孢杆菌碱性蛋白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微量热分析 李美菊; 陈向东; 刘义; 刘国生; 徐婧;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会议】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4-05- 01

15 极端嗜盐古生菌胞外蛋白酶性质的初步研究 石万良; 钟传奇; 陈剑锋; 唐兵; 陈向东; 谢志雄;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 2004-12- 01

16 枯草芽孢杆菌培养液中DNA和DNase的检测及其分泌规律的研究 李美菊; 陈向东; 王小娟; 耿晶; 梅运军; 王金晶; 张扬;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遗传实验室;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遗传实验室 【会议】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 2004-12-01

17 三种细菌来源黑色素性质及光保护作用的研究比较 万霞; 陈向东; 彭珍荣;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 2004-12-01

18 细菌菌株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 王小娟; 陈向东; 李美菊; 张扬;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遗传实验室;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遗传实验室 【会议】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 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 2004-12-01

19 大肠杆菌自然遗传转化能力的鉴定 孙东昌; 张衍梅; 梅运军; 江惠 ; 谢志雄; 刘茴茴; 陈向东;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10-01

20 属间细菌质粒自然遗传转化 王小娟; 陈向东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10-01

21 一株嗜盐古菌噬菌体的诱导及其性质的初步研究 梅运军; 陈锦; 孙东昌; 杨洋; 陈东; 陈向东;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会议】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10-01

22 黑色素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紫外诱导性的影响 耿晶; 贺明慧; 王菲; 陈向东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10-01

23 细菌黑色素对DNA光保护作用的研究 耿晶; 余胜兵; 陈向东; 周平;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6-09-01

24 枯草芽孢杆菌重组菌株的DNA释放及其表达产物分泌的研究 李美菊; 王小娟; 张扬; 陈向东 ;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6-09-01

25 三种细菌来源黑色素性质及对农药光保护作用的研究比较 万霞; 陈向东 ; 彭珍荣;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6-09-01

26 跨属细菌间细胞接触自然遗传转化 王小娟; 李美菊; 陈向东; 沈萍 生命科学学院武汉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武汉大学 【会议】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6-09-01

27 黑色素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紫外诱导性的影响 耿晶; 贺明慧; 王菲; 陈向东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6-10-01

28 大肠杆菌自然遗传转化能力的鉴定 孙东昌; 张衍梅; 梅运军; 江惠; 谢志雄; 刘茴茴; 陈向东 ;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6-10-01

29 属间细菌质粒自然遗传转化 王小娟; 陈向东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6-10-01

30 C型产气荚膜梭菌α、β1、β2基因融合 许崇波; 陈向东; 许崇利; 逄越; 高凤山 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有机化学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 吉林化工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会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三届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09-01

31 《病毒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探索 孙慧; 朱应; 杨复华; 陈向东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微生物学通报 2010-06-20

32 灰色微分动态模型的自忆预报模式 陈向东; 夏军; 徐倩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期刊】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9-02-15

33 SWAT 水质模块的扩展及其在海河流域典型区的应用 张永勇; 王中根; 于磊; 夏军; 陈向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期刊】资源科学 2009-01-15

34 自生固氮菌的生态分布及其对农药抗性的研究 陈晶; 杨海凌; 陈向东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9-03-15

35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特色与建设思路 陈向东; 唐晓峰; 朱应; 孙慧;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微生物学通报 2009-12-20

36 微生物学复兴的机遇、挑战和趋势 沈萍; 陈向东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微生物学报 2010-01-04

37 参附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孟庆涛; 夏中元; 陈向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11-15

38 不同培养时期的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间发生的跨属自然遗传转化 王小娟; 李美菊; 陈向东; 谢志雄;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 【期刊】微生物学报 2007-12-04

39 中外微生物学教材建设状况调查与分析比较 陈向东; 唐晓峰; 郑从义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微生物学通报 2008-12-20

40 细菌衍生黑素对长波紫外线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和坏死的保护 周琼; 雷铁池; 耿晶; 陈向东; 车巍; 饶立; 徐世正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01-05

41 布托啡诺联合异丙酚、东莨菪碱用于老年人胃镜检查术的临床观察 刘志刚; 夏中元; 陈向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3-15

42 C型产气荚膜梭菌α、β_1、β_2毒素基因融合及免疫原性研究 许崇波; 陈向东; 许崇利; 逄越; 高凤山 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有机化学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 吉林化工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期刊】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07-15

43 使用外国教材进行《微生物学》英语教学的体会 唐晓峰; 唐兵; 陈向东;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微生物学通报 2008-09-20

44 参附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刘志刚; 陈向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期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10-31

45 通过DNA释放及感受态建立进行的枯草杆菌细胞间自然转化 李美菊; 陈向东; 谢志雄;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3-08-23

46 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陈向东; 彭珍荣;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3-12-23

47 水平基因转移 欧剑虹; 谢志雄; 陈向东; 倪丽娜;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 【期刊】遗传 2003-09-28

48 沙吸附DNA的分布及转化活性 欧剑虹; 倪丽娜; 叶学成; 黄永胜; 谢志雄; 陈向东;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 【期刊】生态学报 2005-08-25

49 创伤修复期间参附注射液对肠黏膜的保护作用(英文) 夏中元; 刘志刚; 何宇红; 陈向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湖北省武汉市; 湖北省武汉市 【期刊】中国临床康复 2005-07-14

50 aprE基因表达的分子生物学和微量热法分析 李美菊; 陈向东; 刘国生; 杨洋; 王小娟; 耿晶; 梅运军; 刘义; 沈萍; 王金晶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乡 【期刊】化学学报 2005-09-30

51 5株细菌产L-多巴黑色素的比较研究 万霞; 耿晶; 陈向东; 黄玉屏; 彭珍荣;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5-08-28

52 重视每个建设环节铸造微生物学国家精品课程 陈向东; 方呈祥; 唐晓峰; 郑从义;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 【期刊】微生物学通报 2005-10-30

53 参附注射液对再灌注期间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英文) 孟庆涛; 夏中元; 刘先义; 陈向东; 熊桂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湖北省武汉市; 湖北省武汉市 【期刊】中国临床康复 2005-12-21

54 参附对再灌注期间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 孟庆涛; 夏中元; 刘先义; 陈向东 ; 熊桂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期刊】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08-25

55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高温蛋白酶分解毛发角蛋白的研究 刘军; 陈向东; 戴玄; 唐兵; 彭珍荣 武汉工业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师范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 【期刊】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4-09-30

56 表面活性剂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产高温蛋白酶的影响 刘军; 陈向东; 戴玄; 唐兵; 彭珍荣 武汉工业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师范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微生物学杂志 2004-11-30

57 参附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上皮细胞Caspase-3,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英文) 孟庆涛; 夏中元; 贾一帆; 刘先义; 陈向东; 熊桂先 武汉大学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武汉大学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湖北省黄冈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武汉大学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湖北黄冈 【期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01-23

58 细菌感受态细胞摄取和分泌DNA的相关性研究 I.含有质粒的枯草芽孢杆菌自然感受态缺陷突变株的诱变和分离 谢志雄; 陈向东; 陈琪;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遗传 1999-01-28

59 一种简便、快速的大肠杆菌质粒转化方法 郭培懿; 陈向东; 谢志雄;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遗传 1999-07-28

60 大肠杆菌HB101感受态细胞的显微观察与分析 谢志雄; 陈向东 ; 李文化; 沈 萍; 庞代文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湖北 武汉 【期刊】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2-04-23

61 国家级重点教材“微生物学”的教学使用体验 陈向东; 唐兵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 【期刊】微生物学通报 2002-04-27

62 聚-β-羟基丁酸(PHB)在细菌建立感受态中的作用 李文化; 谢志雄; 陈向东;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微生物学杂志 2002-11-30

63 大肠杆菌HB101感受态的热化学研究 谢志雄; 刘义; 陈向东; 沈萍; 屈松生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化学学院 【期刊】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2-30

64 大肠杆菌HB101感受态的热化学研究 谢志雄; 陈向东; 沈萍; 刘义; 屈松生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化学学院 武汉 【期刊】化学学报 2000-02-20

65 微生物学发展的一些事件的启示 沈萍; 陈向东; 唐兵; 彭珍荣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微生物学通报 2000-12-27

66 枯草芽孢杆菌在琼脂平板上进行的自然遗传转化 陈向东; 陈琪; 谢志雄;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微生物学报 2000-02-04

67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高温蛋白酶的产生条件及酶学性质 唐兵; 周林峰; 陈向东; 戴玄; 彭珍荣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微生物学报 2000-04-04

68 遗传工程微生物细胞间发生的自然遗传转化 陈琪; 陈向东; 谢志雄;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遗传 2000-05-28

69 大肠杆菌在低Ca~(2+)条件下对外源DNA的摄取 李文化; 谢志雄; 郭培懿; 陈向东;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1-04-10

70 卡拉胶固定粘质赛氏菌产碱性蛋白酶的研究 冯立; 陈向东; 彭珍荣 武汉大学生物学系; 武汉大学生物学系; 武汉蓝宝微藻生物技术公司工作 【期刊】生物工程学报 1994-01-23

71 根霉胞外羧甲基纤维素酶和β-葡糖苷酶的纯化研究 陈向东; 藤尾雄策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九州大学食粮化学工学科 【期刊】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8- 10

72 日本根霉IFO5318胞外β-葡萄糖苷酶的纯化及部分特性 陈向东; 藤尾雄策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九州大学食粮化学工学科 武汉; 日本812 【期刊】微生物学报 1997-10-04

73 产高温蛋白酶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研究 戴玄; 唐兵; 陈向东; 彭珍荣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微生物学杂志 1997-09-30

74 分离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单个菌落的方法 刘军; 陈向东; 彭珍荣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微生物学通报 1998-10-26

75 环境中发生的自然遗传转化 陈向东 ; 陈琪; 谢志雄; 沈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1998-08-15

76 固定化好氧微生物细胞的供氧问题 冯立; 陈向东 武汉大学生物系; 武汉大学生物系 【期刊】氨基酸杂志 1992-04-01

荣誉奖励:


1.2001年获国家理科基地优秀创建名牌课程项目。

2.2002年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

3.2002年获武汉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4.2003年获第三届湖北省优质课程。

5.2003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6.2004年获首批国家精品课程。

7.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8.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9.2005年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10.2006年获武汉大学第二届十大教学名师奖。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