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材料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王进义,男,汉族,1969年12月出生,甘肃甘谷人,博士。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7年9月~2002年7月:兰州大学、成都生物所与上海有机所联合培养博士并获兰州大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1989年9月~1993年7月:北京化工大学分析专业本科学习。期间主要学习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与应用。   

2002年7月~2004年7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博士后。

2004年7月~2006年7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David Geffen医学院博士后。

2006年作为海外高级高级引进人才到杨凌工作。

社会兼职:

资料更新中……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本科生主讲《天然产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程。

博士、硕士研究生讲《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专题》、《化学生物学实验》课程。

培养学生情况:

培养硕士生14人,博士生3人。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1.功能性生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命分析中的应用。

2.基于微流控芯片与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

3.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生物学。

4.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生命分析技术平台的构建。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集成急性心梗标志蛋白分析微流控芯片”,国家基金,2008-2010,主持。

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2009-2011,主持。

3.“系统生物学集成微流控芯片功能单元研究”,学校,2008-2010,主持。

科研成果:

在林国强院士的指导下,联合天津药物研究院、中检所及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药物研究院从事COX-2特异性抑制剂(国家一类新药)的合成、药效学、毒理学、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成果已申报专利多项。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二期临床末的研究 [临床受理号: CN X0305102, CN X0305103, CN X0305101]。

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H. R. Tseng与西门子Hartmuth C. Kolb教授实验室从事了细胞、酶反应、DNA与蛋白质分析等大规模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并在加州理工Stephen R. Quake教授的微流控实验室完成了芯片制作全过程的培训及多功能集成芯片的设计、制作与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Anlytical Chemistry》、《Chem. Commun.》及《Biomed. Microdevices》等杂志,并申请美国专利一项。其中,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的论文被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作为前沿研究而报道。

发明专利:

1.Tseng, Hsian-Rong; Sui, Guodong; Wang, Jinyi. Method for Microchannel Surface Modification. PCT/US2006/040570 (美国).

2.3-(甲酰胺)-7-(甲磺酰胺)-6-(苯氧基)-4H-1-(苯并吡喃)-4-酮的制备方法. 申请(专利)号:03131916.5,申请日:2003.06.18,公开(公告)号:CN1462748.王进义, 李旭东, 林国强, 张正艮.

3.一种4-氯-3-硝基苯甲醚的制备方法.申请(专利)号:03131914.9,申请日:2003.06.18,公开(公告)号:CN1462737.李旭东,王进义,周春红,张正艮,杨方明.

4.一种难溶性药物片剂及其制备方法.申请(专利)号:03113470.X,申请日:2003.05.16,公开(公告)号:CN1451373.张正艮,李旭东,王进义,王林.

5.-氟比洛芬在药效活性领域的新用途.申请(专利)号: 200310108342.7,申请日:2003.10.31,公开(公告)号:CN1539412.林国强,王进义,李旭东,谈忠兴,刘汉泉.(R)

6.一种集成微流控芯片及其用于活细胞控制与分析的应用 王进义; 刘文明; 李立; 宋鹏; 任丽; 王雪琴; 任莉莉; 王旭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专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2-09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W. Liu, L. Li, Xu. Wang, L. Ren, X. Wang, J.C. Wang, Q. Tu, X. Huang, J. Wang*. An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ystem for studying cell-micro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versatilely and dynamically. Lab Chip 2010, 10, 1717-1724 (IF 2009: 6.342).

2 L. Yang, L. Li, Q. Tu, L. Ren, Y. Zhang, X. Wang, Z. Zhang, W. Liu, Xi. Liang, J. Wang*. Photocatalyzed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dimethylsiloxane) with polysaccharides and assay of their protein adsorption and cytocompatibility. Anal. Chem. 2010, DOI: 10.1021/ac100544x (IF2009: 5.214).

3 P. Sun, Y. Liu, J. Sha, N. Song, Q. Tu, P. Chen, J. Wang*. High-throughput microfluidic system for long-term bacterial colony monitoring and antibiotic testing in zero-flow environments. Biosens. Bioelectronics 2010, Revision (IF2009: 5.429).

4 W. Liu, P. Sun, L. Yang, J. F. Wang, L. Li, J. Wang*. Assay of glioma cell responses to an anticancer drug in a cell-based microfluidic device. Microfluid. Nanofluid. 2010, DOI: 10.1007/s10404-010- 0584-5 (IF2009: 3.286).

5 L. Li, W. Liu, J. C. Wang, Q. Tu, R. Liu, J. Wang*. Lectin-aided separ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nd assay of their response to an anticancer drug in an integrated microfluidics. Electrophoresis 2010, Accepted (IF2009: 3.077).

6 J. Wang*, L. Ren, L. Li, W. Liu, J. Zhou, W. Yu, D. Tong, S. Chen. Microfluidics: A new cosset for neurobiology. Lab Chip 2009, 9: 644-652 (IF 2009: 6.342).

7 J. Wang*, X. Wang, L. Ren, Q. Wang, Z. Wan, M. Li, W. Liu, L. Li, D. Tong. Conjugation of biomolecules with magnetic protein microspheres for the assay of early 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al. Chem. 2009, 81: 6210-6217 (IF2009: 5.214).

8 J. Wang*, L. Ren, X. Wang, Q. Wang, Z. Wan, L. Li, W. Liu, X. Wang, M. Li, D. Tong, B. Shang, A. Liu. Superparamagnetic microsphere-assisted fluoroimmunoassay for rapid assess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iosens. Bioelectronics 2009, 24: 3097-3102 (IF2009: 5.429).

9 J. Wang*, Z. Wan, W. Liu, L. Li, L. Ren, X. Wang, P. Sun, L.i Ren, H. Zhao, Q. Tu, Z. Zhang, N. Song, L. Zhang. Biosens. Bioelectronics 2009, 25: 721-727 (IF2009: 5.429).

10 G. Sui, C.-C. Lee, K.-I. Kamei, H.-J. Li, J. Wang, Ju. Wang, H. R. Herschman, H.-R. Tseng. A microfluidic platform for sequential ligand labeling and cell binding analysis. Biomed. Microdevices 2007, 9: 301-305 (IF2009: 3.323).

11 J. Wang, G. Sui, V. P. Mocharla, R. J. Lin, M. E. Phelps, H. C. Kolb, H.-R. Tseng. Integrated Microfluidics for Parallel Screening of an In Situ Click Chemistry Library.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5276-5281 (IF2009: 11.829. highlighted by Nature, Nature 2006, 442: 254 – News & Feature).

12 G. Sui,† J. Wang,† C.C. Lee, S. P. Lee, J. V. Leyton, A. M. Wu, H.-R. Tseng. Solution-Phase Surface Modification in Intact Poly(dimethylsiloxane) Microfluidic Channels. Anal. Chem. 2006, 78: 5543-5551 (IF2009: 5.214, † contributed equally).

13 Ju. Wang, Y. L. Bunimovich, G. Sui, S. Savvas, J. Wang, Y. Guo, J. R. Heath, H.-R. Tseng. Electrochemical Fabrication of Conducting Polymer Nanowires in an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ystem. Chem. Commun. 2006, 29: 3075-3077 (IF2009: 5.504).

14 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在血液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王进义; 王雪琴; 刘文明; 李立; 童德文; 杨兵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期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9-10

荣誉奖励:


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王进义:让微纳生物技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落地生根

教育背景:1989~1993年,就读北京化工大学分析专业; 1997~2002年,兰州大学硕博连读;2002~200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博士后;2004~2006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David Geffen医学院博士后。

研究经历:2002~200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从事COX-2特异性抑制剂的合成、药效学、毒理学、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2004~2006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细胞、酶反应、DNA与蛋白质分析等大规模集成微流控芯片的研究。

200万的科研启动费, 150平方米的实验室,这种对人才投资的超常规举措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但正是这种大胆果断的举措,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了微流控芯片与微纳生物技术研究力量。

微流控芯片,又称微全分析系统或“芯片实验室”,是涉及材料学、工程学、计算机学、化学与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其目标是借助微机电加工(MEMS)技术、化学与生物技术实现研究系统从样品的采集、细胞培养、化学或生化反应、分离纯化到结果检测的整体集成化、微型化与便携化,即将整个实验室微缩于芯片上,并最终实现实验室的“个人化”、“家庭化”与“穷人化”。

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在世界上仅仅只有18年的历史,而我国在该领域的报道最早见于200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David Geffen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期间的王进义,就从事了细胞、酶反应、DNA与蛋白质分析等大规模集成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并在加州理工微流控实验室完成了芯片制作全过程的培训及所有多功能集成芯片的设计、制作与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im. Int. Ed.》、《Anlytical Chemistry》及《Biomed. Microdevices》等杂志上,并申请美国专利1项。其中,发表在《Angew. Chim. Int. Ed.》的论文被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作为前沿研究报道。

谈起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David Geffen医学院博士后到学校开展工作的每个细节,王进义感觉历历在目:“当时正值暑假,因有朋友在学校工作,我就从美国来看看,结果却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热情接待。”他说,有关学院领导与相关老师陪他参观实验室和平台,向他介绍学校的各种优惠政策,让他觉得学校很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孙武学校长不惧天气炎热,花费时间和精力领我熟悉学校和周边情况,张光强书记和其他领导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和我谈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王进义说,从感情上讲,这一切的一切,让他觉得选择这里没错。

“学校上下从各方面都很关心支持我的科研工作,投资手笔又这样大,如果我做不出来东西,就没办法给大家交待,也没办法给自己交待。”拥有西北人爽快性格的王进义,丝毫没有掩饰当初的心理压力,但他很快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以无比的热情和高度的专注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2006年9月进校后,王进义就利用学校给予的科研启动费,设计、组建了具有一定研究条件与研究能力的微流控芯片与微纳生物技术研究室,包括微纳合成与分析室、微纳生物技术研究室和超净工作室三个部分,组建了一支涉及生物、化学、医学等学科背景的包含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学术梯队,并于2007年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AMI(急性心肌梗塞)标志酶分析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同时,与校内外老师合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在王进义和他的团队努力下,科学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设计并制备出了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完成了芯片虚拟控制程序初稿的编写;完成了蛋白、高分子超顺磁性微球的合成及IR、SEM、TEM与磁性能等表征;部分研究论文已开始整理,并准备发表。目前又陆续开展了纳米细胞分析等多个方向的研究。

除为本科生主讲“天然产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程外,王进义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讲述“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专题”、“化学生物学实验”等课程,同时指导了近20名研究生。对待每一名研究生,王进义都悉心指导,严格要求:“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独当一面,除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外,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尤为重要。”

“微纳生物技术是一新的学科交叉领域,涉及化学、生物学、医学、机械控制等。要让这样一个领域在国内外保持先进水平,我想除了不断地学习并向大农科领域渗透,提炼出自己的科研特色外,还要尽快培养出这样一支技术梯队。”王进义表示,自己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让微纳生物技术在农林科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中心2011-01-21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